王熙春,(1919年2月12日--2006年12月28)女,京劇旦角。南京人。父親王錦榮唱小生,母親是梨園名旦王鳳祥(本姓蔡,叫蔡鳳翔,婚後從夫姓王)。
自幼喜歡音樂歌舞,跟母親學唱。後在秦淮歌壇嶄露頭角,成為南京夫子廟的著名歌女,有「九花娘」之稱。其母特聘黃桂秋為其授藝,王學戲3年後即與名角同臺演出。1941年後,到上海加入周信芳的移風劇社,曾與周合作,在卡爾登劇場合演《文素臣》等戲,一時聲名鵲起,享譽四方,成了一名家喻戶曉的名旦。她做功細膩,感情真摯,嗓音清亮,受到周信芳的賞識。
1939年,合眾影片公司將京劇《文素臣》改編為多集影片,請劉瓊主演文素臣,特邀王熙春合演。她由此從舞臺轉入銀幕。在完成四集《文素臣》後,朱石麟編導《香妃》,由王熙春主演。影片的成就使王熙春成為當時受人矚目的電影明星。王熙春自1940年起,又主演了《孟麗君》、《紅粉金戈》、《雪豔娘》、《野花哪有家花香》、《梅娘曲》等14部影片,1952年去香港,主演《國魂》、《生與死》、《新生死恨》等影片。
王熙春生於1919年, 祖籍山西太原。她從小跟著母親學唱, 嗓子甜潤清脆, 歌喉婉轉優美。天賦條件極佳, 很早就獻藝於秦淮歌壇, 是眾多歌女中一枝獨秀的新苗,在南京夫子廟一帶名聲遠揚,當地的人們還送了她個「九姑娘」的雅號。
1936年春, 黃桂秋先生應邀南京演出, 說也湊巧, 王熙春那時已在寧掛牌公演。一天, 王熙春上演《霸王別姬》, 但缺少一件虞姬穿的「黃帔」, 於是請求戲院老闆向黃先生商借, 以解燃眉之急。黃先生慷慨允諾, 還說要來看演出。王熙春聽了既高興, 又忐忑不安, 高興的是大名鼎鼎的首席青衣肯賞光看演出真是不勝幸運, 可又擔心自己演砸了沒面子。幸好, 那天演出比較順利, 沒發生什麼差池。演畢, 戲院老闆特意宴謝黃桂秋, 酒席上王熙春坐在黃桂秋旁邊, 誠懇地說: 「老師, 請你給我指點指點。」黃先生道: 「挺好, 能掌握劇中人當時的心情。」這時坐在一旁的老闆插話說: 「黃老闆, 姑娘佩服得你五體投地, 你就收她做個徒弟吧! 」黃先生爽快地欣然允諾。大家都異常高興, 於是積極籌備擇日拜師。
1936年仲夏, 隆重的拜師慶賀儀式在夫子廟有名的「都一處」川菜館舉行, 擺了四桌酒席, 由戲院老闆主持拜師禮儀, 出席的嘉賓有田漢、陽翰笙、馬彥祥、高百歲、李亦青、趙韻聲等。王熙春在香燭前, 面對老師跪下虔誠恭敬地磕了三個頭。黃桂秋笑容滿面地贈給徒弟三件紀念品一件黃帔、一面鏡子、一幅國畫。自此, 17歲的王熙春便成為黃門中的第一位弟子。
拜師後, 黃桂秋教的第一齣戲就是《春秋配》。黃先生教戲嚴肅認真, 一絲不苟, 並諄諄告誡王熙春說: 「要唱好戲, 必須學會拼音, 明四聲、辨尖團、懂轍口。」言簡意賅地指明了演藝進步的方向。圍繞這齣《春秋配》, 1947年百代唱片公司特邀王熙春主講「黃派」唱腔經典的藝術特色。
由於黃帔的緣故, 黃桂秋又陸續地教了王熙春三出穿黃帔的傳統折子戲, 即《二進宮》、《武昭關》、《賀後罵殿》。那時, 王熙春在南京給高百歲掛二牌, 高百歲在「二進宮》裡,還陪王熙春唱徐延昭。為了票房, 戲院老闆又要求王熙春排演《弓硯緣》。但王熙春不會這齣戲, 黃老師得知後隨即很耐心地一個一個動作指導傳授給她。其中有個「舉硯伸指」的動作,真是纖巧嫵媚, 優美極了, 在演出時非常討巧, 觀眾總是報以熱烈的掌聲。年底, 王熙春在南京大戲院和名老生趙韻聲合作演出, 掛雙頭牌, 上演新編連臺本戲《天雨花》。
抗日戰爭爆發, 王熙春舉家避難擬赴重慶。途經漢口時, 當地天聲舞臺的老闆誠懇邀請她與趙如泉、安叔元、趙君玉等海上名家合作。她便耽擱留在漢口演出。不料黃師也到漢口, 並在大舞臺獻演。王熙春又抓緊機會向老師學習請教。
在武漢的演出, 轉眼已逾半年。票房火紅, 戲院老闆又與王熙春續籤了協議, 還預付了包銀, 王熙春一家都很欣慰。就在此時, 她接到高百歲的來信, 稱上海周信芳所領導的移風社準備排演新戲《香妃恨》, 在卡爾登戲院演出, 想邀王熙春擔任女主角。王熙春左右為難, 一時拿不定主意, 沒能及時回復。
此時上海已為「孤島」時期, 一批愛國藝術家如田漢、歐陽予倩、周信芳等, 均以各種不同形式, 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周信芳排演了《文天祥》、《史可法》、《徽欽二帝》、《明末遺恨》等愛國主義題材的新戲, 以此激勵國民團結一致, 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新編歷史京劇《香妃恨》, 通過描寫乾隆徵伐回疆部落, 掠奪香妃的故事, 旨在宣傳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強盜行徑, 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由於杳無音訊, 田漢與高百歲便專程赴武漢探訪。王熙春對兩位長者十分尊敬, 稱田漢為田伯伯, 每遇重要之事都請益田伯伯的意見。田漢以前在南京時常看王熙春的演出, 很喜歡這個活潑天真的小姑娘, 還特給她取了個外號——「美麗的小鳥」。後來媒體常以「小鳥」作為王熙春的暱稱。田漢說: 「高叔叔把你推薦給『麒老牌』, 是給你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錯過了, 會後悔的。信芳能邀請你, 不易啊! 這對你藝術水平的提高極有幫助。」王熙春聽了田漢一席話, 茅塞頓開, 毅然決定向戲院老闆解約辭行, 退還包銀, 一家隨高百歲取道直奔上海。
王熙春、高百歲演出的《三娘教子》
移風社的陣容很大, 將近200人,周信芳是社長兼主演, 金慶奎為總管事。老生有高百歲、劉文魁、劉韻芳、王仲平、姚漁村, 旦角有王蘭芳、於素蓮、金素雯、馬金鳳, 小生有葛次江、張津民、劉國學, 花臉有路凌雲、呂春甫、賈春虎, 武生有於宗瑛、李文浚, 丑角有梁次珊、李翰三, 老旦有劉韻芳與姚漁村兼任, 武二花有許幼田等, 可謂四梁四柱, 行當齊全, 眾星拱月, 精英薈萃。
這邊王熙春還未演出, 那邊上海報紙已刊登巨幅廣告, 王熙春的名字前還冠以美銜, 周信芳以提攜後輩的實際行動扶持王熙春。三天的打炮戲為全部《玉堂春》、全本《金玉奴》以及《春秋配》、《追韓信》。其中, 周信芳與高百歲陪王熙春唱了二天。在《三堂會審》中,周、高分別扮演藍袍與紅袍;在《金玉奴》裡, 周、高又分飾莫嵇和金松。師徒兩位藝術家,均有精彩卓越的舞臺表演。第三天是王熙春的壓軸戲《春秋配》, 大軸是麒老牌拿手戲《追韓信》, 精彩紛呈, 掌聲雷動, 劇場爆滿, 紅燈閃亮。王熙春內心感激不已, 頗感命運之神在護佑著自己, 真是「三生有幸」矣!
從1939年起, 王熙春進移風社後在卡爾登、黃金等戲院, 和周信芳同臺演出過三年多戲。王熙春在移風社這段時期, 可說是舞臺表演的黃金時期。她從稚嫩到成熟, 再升華到大紅大紫, 登上了藝術人生道路的輝煌階段。每當她回憶這段往事時, 總是感慨良多, 沉思縈懷。
在上海卡爾登戲院演《香妃恨》時, 王熙春才20歲, 對於人物的理解與分析, 概念是模糊的。周信芳幫助她分析香妃的性格, 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該劇的表演超越了青衣行當的程式化, 然則又歸屬於青衣行當的應工範疇。王熙春很有悟性, 對香妃這個人物外表秀媚,內心剛直的表演特徵,處理得恰到好處。舞臺表演效果極佳, 取得了預期的成功。票房日旺, 滿演三月,受到廣大戲迷觀眾的熱捧。那時滬劇、越劇等兄弟劇種,都紛紛移植改編演出《香妃恨》。電影公司老闆也抓住商機, 邀請王熙春參加《香妃》電影故事片的拍攝工作, 並擔任主角香妃。著名電影演員張翼、李英等一起合作參加拍攝。影片公映後, 廣受觀眾好評。
童芷苓、王熙春、童祥苓《尤三姐》
京劇《香妃恨》與電影《香妃》的演出, 是王熙春在兩個不同藝術領域的起點, 初涉電影攝影藝術領域, 舞臺與攝影棚的藝術形式轉換, 使王熙春頗感新鮮好奇。
接著, 著名電影導演朱石麟根據清代夏敬渠名著《野叟曝言》改編了京劇連臺本戲《文素臣》,由周信芳自導自演, 主演文素臣, 王熙春飾演未鸞歡。從1938年底到1941年3月上旬, 共演出六本, 盛況空前, 欲罷不能。當時, 有位熱愛京劇的企業家, 願意出資將該劇改編成電影, 由上海合眾影片公司製作拍攝, 邀請劉瓊、屠光啟等名演員合作參加, 仍請朱石麟任編導。電影《文素臣》共有四集, 影片放映後, 轟動海上劇壇藝界。《文素臣》紅極一時, 王熙春也從此成為影劇兩棲明星。那年, 京劇與電影都在演出《文素臣》, 以至於人們稱那年為「文素臣年」以示紀念。王熙春的片約隨之接踵而來, 霎時間儼然是一位海上電影大明星。
王熙春一生歷經過滄桑的時代變遷。在當時舊社會的時代背景下, 一名唱戲的「戲子」,社會地位是低下的, 受到許多冷眼的歧視。要想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談何容易。俗話說: 「人在屋簷下, 焉能不低頭。」上海淪為「孤島」時, 王熙春也拍過一些格調不高的影片, 留下微詞, 這也是客觀的事實。
筆者在撰此文時欲翻閱王熙春的相關參考資料。然而, 非常遺憾, 這位當年海上聞名的紅伶影星, 竟在上海編纂的《上海京劇志》與《京劇文化詞典》中, 找不到半點介紹。王熙春在上海大紫大紅十數年, 對海派京劇的歷史發展有著不可抹去的重要地位與影響。
王熙春主講:《黃桂秋:春秋配唱片》
【 冬 病 夏 治 】
南京同仁堂三伏貼
冬病夏治艾葉貼 治肩頸腰椎酸痛
透氣膠貼 親膚舒適
¥39.00-117.00
(買2送1)
點擊下面二維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