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了一本書,叫《生活的藝術》,在書中他寫了這樣句話:
美國人是這個世界上文明的偉大的忙碌者,而中國人則是這個世界上偉大的文明的休閒者。
時光車輪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發現那些以休閒為意境,為目標的中國人的生活,卻是越來越忙碌了。
那麼悠閒的生活,究竟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忙碌真的是我們的不二選擇嗎?
看看兩組與現代人密切相關的數據。
第一組數據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份《社會心態藍皮書2011年中國心態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人最大的生活動力,
1,子女發展的期望
2,個人利益的追求
3,追求家庭幸福
4,追求人際優勢
5,追求一生平安
6,盡力做好本分
7,實現自我價值
8,對社會做貢獻
9,追求生活情緒
第二組數據是由中國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發布的,在這份《2010至2011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
大約有百分之33.1的北京市居民,沒有享受過帶薪休假,大約有百分之17.85的人無固定雙休日。
其中百分之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薪水,寧願放棄休假而加班賺錢。
周圍人的生活,大家繁忙起來了,機遇多了,壓力同比大了,現在對於房子,對於車子,對於職業的選擇,和對於我們未來前景設計,可能自主空間越來越大,但這一切都需要代價,需要我們忙碌,需要掙錢,來換回這一切。
我們付出的時候,並不為所知,我們只是看見我換來了什麼,但是我們生命中一定有些東西在流失著。
豎心加一個亡,就是忙。
也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忙來忙去,這也是心亡掉的一種方式。
因為我們忙的都是手裡的事了,我們這顆心就不知從何託付了,它有的時候也就沒了。
我們對於生活有那麼多的願望,不都得有這個人在嗎?
人要是自己都沒有了的話,我們又怎麼樣去擁有這一切呢?
那怎樣才能不失去中國人的心靈生活,然後把外在一切做地更好。
想起李漁曾經的一個故事,給新建的亭子題名且停亭。
怎麼看待這個停字。
停並不一定要讓你逃離工作環境,有那麼一整段時間去休假。
停有時候也是心裡的事情,咱們看再忙碌的人,他夜裡也還睡覺吧,你總不能二十四小時不停吧!
什麼是真正的停下。
就是我們忙完以後,讓心停一停,讓自己該養心,該充電的這個時間能夠靜得下來。
所謂停,只不過是一個節奏,是為了讓你忙得更好。
事來的時候,全心全意把心拿出來處理這個事兒,但是事去而心隨空。
事情一旦走了,自己要有個能耐把心再騰空,就像安靜的竹林和如鏡的水波一樣,不能還是喧譁的,這個騰空的時候就叫停。
在喧譁繁瑣的生活中,給自己一份悠閒,讓內心有個寧靜的角落,來安放自己的靈魂。
心由境轉,境由心生,改變了自己才能轉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