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呼喚,悠閒的生活,讓內心有一個寧靜角落安放靈魂

2020-12-21 海彬寧馨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了一本書,叫《生活的藝術》,在書中他寫了這樣句話:

美國人是這個世界上文明的偉大的忙碌者,而中國人則是這個世界上偉大的文明的休閒者。

時光車輪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發現那些以休閒為意境,為目標的中國人的生活,卻是越來越忙碌了。

那麼悠閒的生活,究竟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忙碌真的是我們的不二選擇嗎?

看看兩組與現代人密切相關的數據。

第一組數據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份《社會心態藍皮書2011年中國心態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人最大的生活動力,

1,子女發展的期望

2,個人利益的追求

3,追求家庭幸福

4,追求人際優勢

5,追求一生平安

6,盡力做好本分

7,實現自我價值

8,對社會做貢獻

9,追求生活情緒

第二組數據是由中國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發布的,在這份《2010至2011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

大約有百分之33.1的北京市居民,沒有享受過帶薪休假,大約有百分之17.85的人無固定雙休日。

其中百分之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薪水,寧願放棄休假而加班賺錢。

周圍人的生活,大家繁忙起來了,機遇多了,壓力同比大了,現在對於房子,對於車子,對於職業的選擇,和對於我們未來前景設計,可能自主空間越來越大,但這一切都需要代價,需要我們忙碌,需要掙錢,來換回這一切。

我們付出的時候,並不為所知,我們只是看見我換來了什麼,但是我們生命中一定有些東西在流失著。

豎心加一個亡,就是忙。

也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忙來忙去,這也是心亡掉的一種方式。

因為我們忙的都是手裡的事了,我們這顆心就不知從何託付了,它有的時候也就沒了。

我們對於生活有那麼多的願望,不都得有這個人在嗎?

人要是自己都沒有了的話,我們又怎麼樣去擁有這一切呢?

那怎樣才能不失去中國人的心靈生活,然後把外在一切做地更好。

想起李漁曾經的一個故事,給新建的亭子題名且停亭。

怎麼看待這個停字。

並不一定要讓你逃離工作環境,有那麼一整段時間去休假。

有時候也是心裡的事情,咱們看再忙碌的人,他夜裡也還睡覺吧,你總不能二十四小時不停吧!

什麼是真正的停下。

就是我們忙完以後,讓心停一停,讓自己該養心,該充電的這個時間能夠靜得下來。

所謂停,只不過是一個節奏,是為了讓你忙得更好。

事來的時候,全心全意把心拿出來處理這個事兒,但是事去而心隨空。

事情一旦走了,自己要有個能耐把心再騰空,就像安靜的竹林和如鏡的水波一樣,不能還是喧譁的,這個騰空的時候就叫停。

在喧譁繁瑣的生活中,給自己一份悠閒,讓內心有個寧靜的角落,來安放自己的靈魂。

心由境轉,境由心生,改變了自己才能轉換生活。

相關焦點

  • 讓心靈有一處安放的地方,如此才能讓人生活在快樂中
    當今社會,生活內容紛繁冗餘,節奏之快,比過山車更讓人覺得晃蕩,幾乎使浮躁的心無法獲得片刻的安寧。人們為什麼不過一種極簡的生活,讓心情平靜,讓靈魂怡養呢? 對這個問題,社會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系統闡釋了「斷舍離」的理念,讓人眼前頓覺一亮。
  • 百家號,一個安放激情和夢想的角落
    70後,80後,論壇,年紀,當這一組名詞變成形容詞,情懷就有了,感傷也有了。這情懷,這感傷,獨屬於某一個年齡段的某一個群體。也許最後,獨屬於某一個人。但我相信,這些詞彙必然曾經在某個群體裡閃耀過。他們或許是一段橋梁——連結著童年的夢想,與青年的被現實創傷。他們也許是一個共同的磁場,安撫著天南地北只能隔著屏幕對望的靈魂,然後,笑著或哭著散場。
  • 可怕的不是心靈孤寂,而是靈魂無所寄託
    走出內心孤獨的陰影,時光流轉,隱藏了寂寞的蒼白。生命孤獨而來,孤零而去,幸福從來不靠施捨,不會從天而降,幸福是需要去爭取的,付出你的愛才能收穫喜悅。天下所有的情愛,從來不是靠一紙文書來約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相互憐愛和尊重。孤獨是心靈的鎖,擺脫孤獨,就是掙脫心靈的枷鎖。孤獨經常伴隨著傷痛,冰凍於心,如墜落深淵、墜入黑暗,可怕的不是心靈孤寂,而是靈魂無所寄託,無處安放。
  • 讓靈魂有處安放
    可是又怎麼不能說她是在苟且的生活中在心中仍保持對詩和遠方的嚮往呢?很多人說小鎮的生活多好,體面的工作,體面的對象,有家有父母照顧,有車有房有保障。可是對於有些人,在家鄉小鎮身體有處安放,但靈魂卻無處安放。有時,對外面世界的嚮往比舒適更令人割捨不下,想去追求。
  • 回答了,自由不羈的靈魂該如何安放
    我認為人的靈魂不能遊蕩,也不能離開軀體。靈魂離開軀體就是死亡,所以,自由不羈的靈魂,如何安放,有待商榷。人的思想和心靈,可以天馬行空,自由不羈。如果說靈魂,是你可以賦予某種物質靈魂,表示給予它生命,沒有靈魂,既沒有生命。比如,文章精彩,等於賦予文章的靈魂。又比如,繪畫作品,色彩豐富,構思巧妙等等。包括所有的藝術品,都是可以賦予靈魂,給予生命的作品。我們看看典籍裡,關於靈魂一詞的應用。
  • 獲得心靈寧靜的最好方式
    閱讀是與大師的靈魂交談,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本真意義的閱讀和寫作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關注靈魂的人,而職業化則是一種異化。 -02- 文學是心靈生活的一種方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自己靈魂中的聲音,為它尋找語言的表達,這就已經是文學了。
  • 《荒野生存》,極端放飛自我,卻無處安放靈魂
    01主題呈現:荒野放飛自我,卻無處安放靈魂家庭成長環境是導致克里斯多福出走的直接原因。他父母的婚姻一團糟糕,其父親早在同母親結婚前,就跟前妻結婚並育有一子,他父母成了姘居關係,而克里斯多福兄妹竟然淪為私生子。
  • 雲南,一種悠閒的情懷,一個不老的傳說
    雲南,在彩雲最南端,成為一個花開不敗的傳說,一朵雲彩追著另一朵雲彩,是雲南的風情,一種情懷呼喚著另一種情懷,是雲南的魅力。她如一彎七彩的虹,有山疊著山的秀麗,有水流著水的靈動,古老中有動感,繁鬧中有靜謐,早已升華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工作無關,與心情有關,時間到了麗江,就變得慢慢悠悠,慢悠悠喧囂,慢悠悠寧靜。
  • 為靈魂,留一個安靜的角落
    為靈魂,留一個安靜的角落 就足以讓靈魂棲息。 在家中開闢一個安靜的角落, 屏蔽了外界喧囂, 同時在心中留一塊角落,
  • 四處漂泊的肉身,無處安放的靈魂。
    四處漂泊的肉身,無處安放的靈魂。正收拾著被褥行李準備搬家,腦海裡突然就冒出來這樣一句話,把我的心給狠狠的刺了一下。近卅載載舟江湖漂泊無定,都記不起曾經搬過多少次住所了。但今天總感覺有點兒同以往不一樣,以前整理行裝我覺得是一種出發,可今天,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隻喪家之犬,在做一次無奈的狼狽敗退。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兩件最寶貴的東西,一個是肉身生命,一個是內心靈魂。讓有限的生命活出精彩,把自己的靈魂給安頓好,這個人才不枉此生。
  • 我知道寧靜是一個文化概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寧靜更是一種心境,所謂我心即萬物,我心寧靜,萬物即寧靜.
    冬日的寧靜,是怎樣一種無聲的細膩?我知道寧靜是一個文化概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寧靜更是一種心境,所謂我心即萬物,我心寧靜,萬物即寧靜。如此寧靜中的靜謐把我帶到了一種境界。這樣的境界,讓我很快的進入了安然、超然的狀態。如此的狀態,來源於心人寧靜。
  • 王一博:傾聽他內心的呼喚,內心的力量引導他衝破枷鎖,走得更遠
    他是一個充滿正能量和正能量的年輕人。在最好的年頭,把最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這可能是青春最動人的表情。與我也是和王一博同齡的年輕人一般不喜歡跳舞。每次跳舞,我都能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和心靈的按摩。觀看王一博的每一個舞蹈和同一個表演,愛他的人和粉絲會因為想到付出而感到心痛和滿足,並在他身後掙扎。
  • 星雲大師:做一個內心寧靜的人!
    對於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無處不是禪,無處不是佛,無處不是寧靜祥和。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位虔誠的女施主,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女施主非常高興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您這裡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 內心平靜,是一個人的風雅
    喜歡自然的一切東西,喜歡素雅的花,喜歡清新的草,喜歡清澈的河;喜歡真實美好的東西,喜歡樸實無花的文字,喜歡純淨的心境,喜歡散發著高尚和正義的靈魂,喜歡著塵世間真、善、美的一切。 一朵花,就是一個生命,一個輪迴,一個世界。
  • 為什麼選擇流浪,因為靈魂無處安放
    他們沒有穩定收入,也許他們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也許他們沒有體面的職業,沒有一個美好的外表,但他們有靈魂,有清澈透明的眼睛,有助人為樂的擔當,有見義勇為的勇氣。生而為人,不要把什麼高低貴賤放在嘴上,人格是平等的。他們也許曾經十分輝煌,只是遭遇了一些無法改變的變故,沒有地方安放靈魂了,那就只有流浪。
  • 找不到目標、激情或熱愛,焦慮又迷茫的普通人,靈魂該往何處安放?
    本次推薦影片:《心靈奇旅》,2020年12月上映,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一個熱愛鋼琴演奏的音樂老師在即將實現夢想的時候意外死亡,他的靈魂和一個極度消極厭世的靈魂一起回到地球,尋求自己的生命之光,最終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 心靈愛語 | 靈魂深處的對話 ​
    靈魂深處的對話當你「愛著」某人或「想念」某人時,內心會有一種疼痛的感覺。你必須一點點去挖掘這個疼痛的本質。
  • 24小時生活圖鑑,都市裡的美好年華
    ,才是讓人安放心靈的家。」——貝聿銘   「一座理想的建築滿足居住需求只是基本使命,能夠承載居住者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和期待,才是讓人安放心靈的家。」
  • 天才總是孤獨的,奇幻星空下藏著畫家梵谷,無處安放的靈魂
    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使心靈充滿常新,且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1853年,舉世聞名的繪畫大師文森特·梵谷,出生在荷蘭一個叫做準德爾特的小鎮。
  • FADED|無法自拔|我們都在尋找一個家園把靈魂安放
    這首《FADED|無法自拔》被Iselin Solheim演繹得不失空靈,且直擊內心。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尋找一個能把靈魂安放的家園。於是,我們不斷尋找與發現不同的生活方式,並藉助被訪者的視角,探究生活方式背後的美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