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兩年,中國太空飛行器又重返月球。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背登陸,玉兔二號月球車如今仍巡視在月球背面的「永夜之地」,入夜則眠,日出則醒。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過的區域收集塵埃和碎片並將其送回地球,以便於分析月球形成演化歷史。如果一切順利,中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成功採集月壤的國家,而距離上一次成功採集月壤,已經過去了40多年。之前,美國「阿波羅計劃」靠人力累計從月球運回了380多公斤樣品,蘇聯依靠無人飛行器分3次共獲得了300餘克,嫦娥五號則希望帶回來2公斤月球物質。不要小看這個數字,2公斤的目標決定了嫦娥五號的重量,也決定了選擇哪一款火箭將它送往月球。能帶回樣品已是成功。
這次發射嫦娥五號真的火了,國外的小夥伴們都在爭議著她,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作為八戒的我,看到嫦娥仙子順利升空,百感交集,中國的科學家真的很棒!每一次發射都穩紮穩打,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目標星辰大海,為科學家點讚!
大家先弄明白了,我家仙子這是去「偷」月亮家的東西去的,兔子家看好了哈!
風雷動,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但在嫦娥五號順利升空奔向月球時,開啟我們國家首次地外天體採樣往返任務之旅,可謂是普天同慶。但偏偏在網絡上發現,一些「精神日本人」拿日本隼鳥二號貶低嫦娥五號,以此證明日本的航天技術比中國先進。
他們認為登陸小行星比月球表面軟著陸要難些,故貶低我們的航天技術。那麼到底哪個更難呢?我們把火星表面軟著陸也加進來,難度順序是火星表面軟著陸高於月球表面軟著陸高於小行星登陸。
細心的人早已經發現,提到月球和火星,我說的是軟著陸,而小行星直接說的就是登陸。因為小行星體積太小了,像日本隼鳥二號登陸的龍宮小行星,直徑不足1公裡。所以引力非常小,探測器降落時不會因為這個小行星的引力而撞壞,根本用不到軟著陸技術。日本的隼鳥2號登陸龍宮小行星,探測器降落時既不用靠降落傘也不用大力反推,只需要保持探測器的姿態正確就可以了。
我們一旦成功實現,探測月球方面將追平俄羅斯。接下來就是和美國進行較量了,這是可喜可賀!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設,一直以來對中國航天事業充滿信心。
軟著陸火星的關鍵技術,看成功率就知道了,目前只有美「毅力號」實現過火星軟著陸。不論是從外太空返回地球,還是登陸外星,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減速。比如環繞地球的近地軌道的最低安全速度是7.88公裡每秒以上,而航天員和返回式衛星和飛船落到地面上的速度最終原則上就是著陸點的地球自轉線速度,可以簡單地認為是0,這個減速幅度其實是很大的。
當年強大的北極熊,現在的俄羅斯和歐空局,試驗了幾次都失敗了。我國7月發射的天問一號,如果能順利實現火星表面軟著陸,那又將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壯舉。
未來著陸方式探索——據了解,NASA正在積極研製新型火星著陸裝置——「低密度超聲速減速器」,將滿足更大質量探測器的著陸減速要求。當探測器以大約3.5馬赫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時,該裝置能迅速充氣,以增加表面積,進而增加空氣阻力。後續,直徑33米的巨型超聲速環帆降落傘打開,幫助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
縱使旅途漫漫,艱險重重,也阻擋不了人類對宇宙星辰的嚮往,今年的火星探測窗口期迎來了新一輪的「火星熱」。不同的任務,相同的使命。正如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所說: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讓我們以「天問」的勇氣,堅韌的「毅力」,奔向新的「希望」,為人類進一步了解火星乃至太陽系提供更多的支持與貢獻。攜手共進,一起開拓深空探測事業,這才是全人類之福!
嫦娥五號歸來正逢深夜,內蒙古四子王旗的著陸點很可能已是白雪皚皚,搜索返回器的任務將在寒冷的黑夜進行,但迎接嫦娥五號歸來的人們,心一定是火熱的。這一個月的等待,可能辛苦科學家們了,加油!
#嫦娥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