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簡單實用、殺傷力強,在漢代還無法充分展露,在當時的兵器譜排名榜上,鐵矛始終排在同時代的鐵戟之後,戟是矛與戈的結合體,同時具有這兩種兵器的主要特徵。既可以像戈那樣鉤和啄,也可以像那樣刺擊,因此這種功能多樣的兵器,稱霸了主戰兵器舞臺八百年之久。
魏晉南北朝時期,冶鐵技術的高速發展,讓大量的鐵質鎧甲廣泛裝備騎兵,騎兵的防禦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戰場環境的改變,讓破甲能力成為那個時代衡量一件兵器優劣的最高標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超過了鐵戟,並導致鐵戟迅速衰弱。那麼發生這種轉變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面對防禦能力極大增強的重甲騎兵,鐵戟因為破甲能力弱,被穿透力更強的矛所替代。到了唐代,隨著重甲騎兵的沒落,又長又重的鐵矛很快被功能相近,卻更加短小的槍所替代,而且在唐軍的部隊中,達到了人手一支的裝備比率,而到了軍事疲弱的宋代,短小輕便的槍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槍,在兵器譜中被尊為「百兵之王」,在宋代的種類極為繁多,並且分工明確,有守城專用的拐突槍、抓槍,有騎兵專用的雙鉤槍、單鉤槍,還有步兵用的素木槍和錐槍。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槍中,造型最為內斂的錐槍卻承擔著極為艱巨的任務,它要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敵人和最堅固的鎧甲。
《武經總要》中,對於錐槍有著如下的評價,其刃為四稜,頗壯,銳不可折。在宋代,西夏人利用冷鍛法,打造出了那個時代防禦力最強的冷鍛甲,冷鍛甲對箭矢和短兵器都有著極為優異的防禦能力,那麼結構簡單的錐槍,能否承擔起破甲的重任呢。
錐槍簡潔的造型,以及穿透性槍的特點,讓它成為最具通用性的主戰兵器,而且他它的基本造型被一直延續到了熱兵器時代。在抗日戰爭中,依然可以看到錐槍的身影。
嶽飛在青年時代,便憑藉掌中槍單騎斬殺金軍將領而一戰成名,在南宋湧現出的眾多抗金英雄匯中,嶽飛的戰功最為卓越,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他所率領的嶽家軍,與金國交戰不下數百次,所向披靡未嘗敗績,嶽飛和他的掌中槍,是大宋軍人永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