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是一個沒有主線的故事。劇情的展開類似系列懸疑劇,圍繞著三位主人公發財夢,每一集都有著全新情節出現。不過和緊張、刺激的懸疑劇相比,這部劇是喜劇類型的,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解構」著近乎殘酷的社會議題。
導演兼編劇鄭芬芬表示「希望透過這個劇集,不時提醒大家找回初心,找回社會風氣跟人性中很美好的念頭,把善的種子播進去,再去思考怎麼面對社會不公、權力鬥爭與階級歧視。」
《做工的人》與以往的電視劇作品不同,他不提倡「未來會更好」這種虛幻的理想,而是藉由小人物的故事去啟發人們應對於各行各業抱持尊重與感恩。
透過工人角色的臺詞與生活細節的小動作,像是進便利超商前將鞋子脫放在店門口、工地工人摺紙板來遮陽、工作時受傷卻只能往小醫院送…等劇情,不僅真實刻畫出工地文化的細節,更打破觀眾對工人題材的想像,同時看見這群市井小人物面臨生活困境與身處高風險工作環境中的堅韌精神,每一句臺詞都十分值得人們深思。
三位主人公邊喝邊聊,看著他們「花大錢飼養」在浴缸裡的鱷魚,阿祈不自禁將自我投射在鱷魚身上,感嘆著鱷魚的處境「你們不覺得,這隻鱷魚跟我們很像嗎?不管被困在水池裡還是桶子裡,都一直努力要離開這個環境,不管人家怎麼欺負怎麼逼迫,它就是要出頭天啦!」
「有錢就是可以任性,沒錢就是要認命。」
「這棟是我們蓋的,對吧?一棟一棟這樣蓋,很有成就感噎。可惜沒有一棟,我們有辦法搬進去住。」
「錢就是我的醫生,有錢就不會生病。用錢來砸我,醫生遠離我。」
阿祈眼睛不好、腳也不好,但始終不願去看醫生,其實不是因為擔心自己進去就出不來,也是清楚知道自己全身都是病,看醫生也只是拿止痛藥而已。
對阿祈來說「有錢就不會生病」,因為有錢就可以不用辛苦賣命,不會有這種職業傷害。
「做人不能這樣啦!我們辛苦沒讀什麼書,就看不起我們喔!平常在趕工時就呼來喚去,現在沒有了利用價值就踢到一邊!」
「如果做夢會過得比較快活,多做點夢又何妨?」
在這些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儘管現實生活不盡人意,但他們也不會成天愁眉苦臉,反而是樂天自嘲地去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