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深入人心曹操奸雄的形象,隨著人們理性的逐漸甦醒逐漸被洗白,而謀朝篡位的司馬懿卻永遠定格在了鷹視狼顧的大奸臣形象上面。本文且不論司馬懿奸詐與否,我們來探討一下司馬懿一生中所做的事情,看看他的選擇、判斷、成就中蘊含了什麼樣的人生智慧。也許我們不該學他高平陵事變中的那一聲虎嘯,但是他為人處世的智慧中的價值,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效仿和借鑑的。
1、跟對領導很重要
公元202年,曹操首次徵辟司馬懿,而司馬懿呢,寧可壓斷自己的腿也不願意為他效勞。有人說他是不願意入仕,其實想想也不可能啊,司馬懿是潁川名士,整個家族都從政,那時候的文人誰不想在政壇上施展抱負?像司馬懿的老師胡昭那樣不問世事的隱士畢竟在少數。
在我看來,司馬懿是在觀望,因為那個時候曹操與袁紹的決戰還沒開始,將來的霸主是誰還沒有定,局勢還不明朗。司馬懿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上。對於司馬懿來說,暫時沒有必要把自己的仕途和曹操綁在一起,靜觀其變才是明智之舉。
後來曹操得勝歸來,司馬懿避無可避,也無需再避,他需要的只是選擇。最後他的選擇是曹操的嫡長子曹丕,成為他的幕僚。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他不去曹操帳下當一個出謀劃策的謀臣呢?原因當然不是他沒能耐,而是他清楚地認識到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謀士荀攸荀彧等人都太優秀了,自己很難有出頭之日,不如開始就扶植一個將來的主公,為將來的事業做謀劃。
當時的局勢是曹丕和曹植都有競爭世子的可能,司馬懿選擇的是曹丕,後來的結果證明他是正確的。司馬懿能夠跟對人,當然不是偶然,而是他看準了曹丕的能力和野心,認定他有資本繼承曹操的事業。結果他賭對了,於是便有後來司馬懿的權臣生涯。
司馬懿的這個智慧給我們的指導意義就是:跟錯一個領導萬劫不復,跟對一個領導富貴榮華。
2、選對時機很重要
司馬懿第一次在三國歷史上發光發熱是在樊城之戰,關羽攻打樊城,被呂蒙從後面偷襲,結果敗走麥城。後來關二哥的歷史地位逐步提高,直接使陰招的呂蒙被世人百般唾棄,其實這裡頭呂蒙是幫司馬懿背了一半的鍋。因為聯合東吳夾擊關羽的計謀就是司馬懿給曹操出的主意,這一條計謀就直接解了樊城之圍,讓晚年的曹操順了一口氣。
司馬懿選擇這個時候發力,我認為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個時候確實需要一條奇謀來解圍,而且曹操即將不久於人世,這個時候是在兩代主公面前表現的好時機,對於司馬懿來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不得不說這條讓司馬懿登上歷史舞臺的奇謀,使得曹操和曹丕眼裡都對他另眼想開。
司馬懿的這個智慧給我們的指導意義是:縱使有絕世的才華,也需要一個合適的表現機會,機會一旦來了,就要有能力把握住。
3、知己知彼
談及司馬懿,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勢均力敵。但是從結果來看,司馬懿是勝者。人們都調侃說,因為司馬懿命長而已,這是戲謔之言而已,可不要當真啊。
司馬懿戰勝諸葛亮的真正原因:
司馬懿非常清楚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他明智地採取了以守為攻的策略。隨機應變,以不變應萬變。司馬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他曾經對諸葛亮有過中肯的評價: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意思就是:諸葛亮志向遠大,卻不善於抓住機會;非常聰明機智但是缺少果敢的決定;喜歡用兵但是缺少機敏的權變。
司馬懿之所以這麼評價諸葛亮,其實我認為其中也有他自誇的成分。他潛在意思是:諸葛亮你也不過如此,而我司馬懿不光會見機行事,行事果敢,而且善於權變。
不光我這麼認為啊,毛主席也曾經對司馬懿有過這樣的評價:
「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
因而,司馬懿的才能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應該一味地貶低他。
司馬懿的這個智慧告訴我們的是:知己知彼,隨機應變。說人話就是:清楚地知道雙方各自的不足,規避自己的短處,利用對方的短處。
4、空城計的智慧
空城計只是野史而已,是歷史上不曾發生過的事。但是這其中蘊含的智慧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空城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就不在此贅述了。
《孫子兵法》有雲: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如果司馬懿面前真是一座空城,圍起來就是最好的辦法了,怎麼會落荒而逃呢?
遙想空城之下,率領著十萬大軍的司馬懿在想些什麼:
如今諸葛亮正在這西城之上故弄玄虛,我料定這必然是一座空城,只要一聲令下,諸葛必將為我所擒,叱吒風雲的諸葛丞相將是我司馬仲達名留青史的墊腳石。
等等……不對,諸葛亮是何等的聰明人,他怎麼會認為這齣幼稚的空城計能騙過我呢?從結果考慮,如果一旦城破,諸葛亮被擒拿,得利的是我大魏國,而不是我司馬仲達,回想起之前被削兵權,至今仍然心有餘悸。假如這次一旦功成,我之後面臨的必將是鳥盡弓藏的結局,如此說來,我與這諸葛亮還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啊。但是如果我借著諸葛的計謀趁勢此時退兵,皇帝不過治我一個出師不利的罪名,無關緊要,兵權在手,細水長流。
有了這一番盤算,才有了後來空城之下司馬落荒而逃的場景。
從司馬懿面對空城計的智慧中,我們學到的是他在做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前,會分別考慮這麼做和不這麼做的兩者的不同結局,謹慎思考之後再做出決定。
所以司馬懿的這個智慧告訴我們的是:在遇到大喜或者大悲的事情的時候,冷靜下來去做決策,選一個不會讓自己後悔的結局。
5、忍人之所以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為了等待高平陵事變的時機,司馬懿躺在床上裝病整整三年,他幾乎騙過了所有的人,為的就是徹底讓政敵曹爽放鬆警惕。身為太傅的他一直在給曹爽為首的曹氏宗親面子,他像一隻匍匐著的老虎一樣等待反撲的機會。司馬懿忍下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日子,最終在高平陵事變後,他終於實現了真正的反客為主。司馬懿的一生幾乎都在做別人的手中刀,直到那一次事變之後,他才開始做自己的執刀人。
如果沒有前期在曹操面前的唯唯諾諾,沒有在曹丕面前的盡忠職守,沒有在曹睿面前夾著尾巴,沒有在曹爽面前的忍辱負重,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活到高平陵事變的那一天。可以說司馬懿的一生就是在「忍」中度過的。高平陵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而公元251年司馬懿就已經死了,他就揚眉吐氣了2年而已,他這樣忍耐下來的人生值不值得還有待商榷。
司馬懿的這個智慧能夠教會我們的是:忍耐的程度決定你日後成就的高度。
6、舉奸需機密,揚善要彰顯
這句是司馬懿的原話。意思是:舉報作奸犯科的行為需要小心謹慎,不要到處去說,讓人難堪,而對於好的行為要高調地表彰,告訴所有人,從而起到模範作用。
這條智慧值得每一個當領導的人去體會,也值得每一個想要當領導的人去學習。
司馬懿的敵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過這樣的觀點: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意思大概就是,做了好事就要嘉獎,做了壞事就要懲罰。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做事說話就是大氣又得體。然而,事實上,其實司馬懿的這個觀點才更加有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在哪裡呢?
舉報作奸犯科的壞行為一定要在暗地裡,至於處理與否或者怎麼處理那是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公開舉報則讓太多不相干的人知道,只會把過錯傳播到更多人心中,會導致過錯再次地發生。好的行為則應該也必須公開說,因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的善行會被公開表揚,能夠起到正向的激勵作用。
司馬懿能夠成為三國最大的贏家,一定有他的可取之處,他的這六個智慧分享給大家。以史為鑑就是我們琢磨歷史的初衷,希望我們都能從司馬懿智慧裡學到點什麼。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