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肺病的認識來自於《紅樓夢》中的林妹妹,以及魯迅先生的《藥》。那時候的人們用人血饅頭治療肺癆,即肺結核。魯迅文中寫道「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每當看到這個的時候,背後不禁生出一陣寒冷,古人真是殘忍又愚昧!
人血饅頭治療肺癆?其實是封建迷信!
人血饅頭就是指人血浸泡的饅頭。因為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癆(肺結核病),所以處決犯人時,便有人向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其實中醫對於人血入藥在明代就已經逐步停止(之前雖然有用人血入藥,但並非是殺人用人血饅頭入藥,人血饅頭是迷信的產物),尤其是《本草綱目》刊行後,李時珍明確反對用人血或人體器官入藥的觀點受到中醫界的廣泛認同,所以此後基本已經沒有醫生用人血入藥,只是局部地區還有不通醫理的人或庸醫迷信用人血治療肺結核等疾病。
雖然人血饅頭早已禁止,但是在如今生活中也有迷信的認為人血饅頭可以治肺病的案例,但不是買蘸過人血的饅頭,而是殘殺嬰兒用其煲湯治病。
在如今醫學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為什麼還有如此愚昧無知的人呢?據分析,很大的原因是很多普通民眾對結核的認識不夠,導致部分結核病人沒被發現並在群眾中散在傳播、部分病人沒有堅持規範治療或延誤治療或導致復發、還有普通民眾對結核患者的過度防範等等……
在此呼籲大家對於結核病,既不能放鬆警惕,也不要過度擔心,一定要在認識其疾病特性、症狀表現及治療原則的基礎上,正確應對,科學防治。
誤區一:結核病現在已不多見了
許多人盲目認為,結核病已成為歷史,已遠離我們這個社會。其實,目前在我國結核病仍然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人數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27個耐多藥/廣泛耐藥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在我國,仍然有不少結核病人未被發現,被發現的結核病人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未進行治療、延遲治療、不規則治療。可以說,我國結核病的疫情仍然極為嚴重,我國的結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
誤區二: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就是結核病
結核菌素試驗(PPD皮試)主要用於結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核病的輔助診斷,以及檢測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等。許多人錯誤地認為,PPD皮試陽性就是患了結核病。實際上,下列4種情況均可出現PPD皮試陽性:①曾經感染過結核菌但未發病;②曾經患過結核病;③接種過卡介苗;④目前正在患結核病。具體是哪種情況,需由專業醫生仔細辨別。一般來說,兒童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強陽性機體內患結核病的可能性大。
誤區三:結核病患者都必須住院隔離治療
這種觀點比較片面。一般是結核患者具有傳染性時需要隔離治療。由於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經空氣傳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才具有傳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抗結核治療2~4周後,痰內結核菌迅速減少,細菌的活力也會減弱,對周圍人群也基本沒有傳染性。目前,大部分肺結核患者可以在醫院開藥後,在家治療,不必住院。
誤區四:結核病都有傳染性
結核病是由結核菌侵入人體所致,人體的各個器官都可以發生結核病,如肺、骨、淋巴結、腎等。由於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經空氣傳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才具有傳染性,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淋巴結核)患者並沒有傳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抗結核治療2~4周後,痰內結核菌迅速減少,細菌的活力也會減弱,對周圍人群也基本沒有傳染性。
誤區五:患了結核病要「忌口」
很多人認為,患了結核病要「忌口」,不能吃海鮮、公雞、鯉魚等。其實,除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鹹的菜),避免引起咳嗽加重外,結核病患者對雞、鴨、魚、肉、蛋、海貨、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但結核病患者應戒菸戒酒。
誤區六:服藥後症狀消失,即可停藥
結核病患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後,許多不適症狀可在短期內消失。不過,結核菌是相當頑固的一種細菌,儘管在用藥2個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殺滅,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因此,結核病患者應堅持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一般為6~9個月,以達到治癒和減少復發的目的。結核病專科醫生將根據患者的病症、痰結核菌檢查、放射學檢查等結果決定是否停藥,結核病患者切莫自行停藥。
誤區七:結核病康復不會再得病
結核病患者經正規治療後病情穩定,遵醫囑可停藥。不過,其體內的結核菌並沒有被完全消滅,仍可能有極少量所謂的休眠菌或持存菌。一旦機體免疫力下降,這些細菌就會慢慢生長繁殖,當菌量增多到一定數量後,結核病就會復發。因此,結核病人康復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鍛鍊身體,避免受涼,才是防止結核病復發的關鍵。
在了解上面的知識之後,相信大家認識了肺結核疾病的誤區是什麼了,這是十分多發的一種肺部方面的疾病了,將會在發病後給患者肺部的健康帶來了相當嚴重的侵害,所以說肺結核的出現是要及早去醫院進行治療的。
作者:湖南省兒童醫院 馬媚媚 唐娥
審稿專家:劉靜主任醫師
編輯:Dr.K (zhongguokepu@163.com)
審稿:健康科普分會專業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