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粉絲最近總擔憂 B 站要 「涼」,原因是內容 「涉黃」。
7 月 20 日,央視新聞節目點名批評 B 站內容低俗,能隨意搜到穿著暴露的少女,部分作品語言和動作曖昧,更出現了亂倫題材。
CCTV 一出,B 站肅。B 站官方回應重視監督報導,啟動內容複查,還將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內容整頓。
隨後,B 站的 APP 在多個應用商店下架。根據 B 站公告,整頓將從 7 月 26 日持續到 8 月 25 日。
日本動漫泛色情史
作為二次元重要聚集地,B 站出現色情內容,容易讓人將動漫與色情掛鈎,紛紛調侃難道可以在 B 站看 「裡番」 了?
動漫文化進入中國後,「裡番」 一詞變成得非常 「內涵」,特指色情為主的動漫內容。其實這個詞並不準確,此類面向成年人,不在電視臺播放,而通過 DVD、藍光碟等影碟發行的動畫,應被稱為 「成人 OVA」(Adult original visual animation,成人原創動畫錄像帶)。 ▲ 中譯動漫錄影帶. 圖片來自:博客 @starrynightbluesea
OVA 興起於日本泡沫經濟年代(80 年代到 90 年代),其發行形式本身就給觀眾設置了門檻。錄映機在當時還是 「奢侈品」,OVA 的價錢也不低,因此 OVA 的消費對象主要為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成年人。
通過發行方式達到 「年齡分級」 後,色情、暴力、犯罪等題材可以出現在 OVA 中。
其實,「性」 題材在日本現代漫畫誕生之初就存在。與現在被輕視為廉價勞力的色情動漫從業者不同,當時敢碰禁忌題材的都是大師。
動漫大師們對禁忌題材的挑戰,是創作者的叛逆,追求 「性解放」 也是反抗傳統社會倫理觀念的一個方式。
▲手塚治虫的叛逆. 圖片來自:知乎日報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1948 年推出的漫畫《前世紀——失去的世界》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因為漫畫中首次出現女性裸露上半身。以現在的目光看來一點不 「限制級」,但彼時已經是漫畫大師才有的勇氣。
1970 年,手塚治虫在《少年 Champion》上連載《燒野矢八的瑪利亞》,漫畫中有對性和性器官的詳細描寫,連載雜誌被相關機構劃定為有害圖書。作者本人認為漫畫應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但這種觀念在當時太超前,沒能被社會主流認可。 ▲《燒野矢八的瑪利亞》中的性教育. 圖片來自:幫趣
與手塚治虫挑戰 「性」 題材同期,永井豪 1968 年開始在《少年 Jump》上連載《無恥學園》(《ハレンチ學園》),泛色情題材引起巨大爭議。《少年 Jump》既遭到媒體、社會組織的抨擊,也因此提高了的銷量,成為雜誌發展史上關鍵的一步。
▲《無恥學園》單行本. 圖片來自:知乎專欄
經過大師們的叛逆抗爭,加上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動漫創作變得非常自由。
根據相關研究,2000 年以來,不少成人動漫中添加了與劇情無關的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元素,以色情吸引眼球的動漫越來越多。 ▲ 遊戲改編的 18 禁 OVA. 圖片來自:新浪博客
這當然是受到日本發達的色情產業影響,成人動漫發行商希望借 「色情」 元素來推銷。
相比發達的網絡媒介,OVA 的形式已經有點 「年代感」 了。目前 ACG (動畫 漫畫 遊戲)中以色情為賣點的產業,還佔有一定市場。但色情動畫在 OVA 中仍然不是主流,無法把成人 OVA 與 「裡番」、色情動畫劃等號。
泛色情是日本動漫的重要題材,也有時代抗爭的意義。但不管是哪一娛樂、藝術領域,色情從未成為主流。
▲ 成人手辦. 圖片來自:che8.club
買人形全裸抱枕、成人手辦的人多了,但要說動漫已經色情泛濫,還是缺乏數據支撐。
色情之外還有什麼
不適宜未成年觀看的,除了完全以色情為目的的 「裡番」,還有同樣 「黃暴」,但擁有更複雜精神內核的青年漫畫和成人漫畫。
青年漫畫顧名思義主要受眾群體是青年(18 至 25 歲,也包括不少 「超齡」 讀者),創作內容一般為青年現實社會生活。與之接近的是成人漫畫,其內容更黑暗,含色情、暴力、懸疑,甚至是教唆自殺和犯罪。兩者主要為題材和風格上的區別,但沒有很嚴格的分界。
▲ 不同漫畫的差別. 圖片來:知乎
該類漫畫整體的 「致鬱系」 風格與誕生、興起的背景有關。戰爭在日本社會中留下的痕跡濃重,二戰戰敗後日本,社會氣氛凝重,年輕人普遍陷入迷茫。
1976 年,日本小說家村上龍發表作品《無限接近透明的藍》,描寫在現實中迷失的青年們,酗酒、吸毒、濫交的墮落生活,該書被認為是日本文學進入亞文化的開端。
日本動漫文化的氣氛相似,成人動漫讓黑暗題材有處安放,藝術欣賞上也確實需要黑暗,性禁忌、諷刺的現實、壓抑的社會等內容讓人反思。
▲ 《寄生獸》電影. 圖片來自:YouTube
90 年代成人漫畫《寄生獸》,近年因改編電影而再次走紅。雖然電影中出現獸吞人的情節,但其實在 「暗黑系」 動漫中,《寄生獸》還算口味輕的。
今年 Netflix 推出網絡動畫《惡魔人 Crybaby》改編自永井豪1972 年創作的《惡魔人》。動漫電影保留了原著大量裸露和血腥的內容,但作品的核心在於,世界末日背景下,對人類集體的醜惡和殘忍進行諷刺。
▲ 《惡魔人》. 圖片來自:機核
提到暗黑、血腥、恐怖的成人動漫電影,今敏是不能繞開的一位導演。
1997 年,今敏推出處女作《未麻的部屋》(又名:Perfect Blue,《藍色恐懼》),在日本上映時為 R-15 級(15 歲以下不得觀看),但裸露、暴力並不是重點,影片對人物心理恐懼、幻覺的描寫引起巨大轟動。 ▲《未麻的部屋》經典鏡頭. 圖片來自:Filmsucht.org
今敏一生四部電影作品色調各異,但都收穫讚譽無數,成為了不斷被後人模仿、致敬的經典。
▲ 《未麻的部屋》中女主畫面.
▲ 《黑天鵝》中幾乎一模一樣的鏡頭.
《黑天鵝》致敬《未麻的部屋》,《盜夢空間》致敬《紅辣椒》(又名《盜夢偵探》),還有不少的電影也出現了 「今敏式」 的情節和畫面構圖。
▲ 《盜夢空間》中 「參考」《紅辣椒》的畫面. 圖片來自:CG 文學城
大片們紛紛打著 「致敬」 的名號抄襲,今敏導演本人也是很鬱悶了,但這也代表了成人動漫達到的高度。
深究原創性和深度,後來的 「大片們」 並沒能超越今敏的動漫電影。除了今敏是難得一見的天才外,也得益於成人動漫這個形式,能讓創作者把控每一幀的畫面,人物自由遊走在虛擬實境之間。
救救孩子,救救成年人
安全與自由,似乎有著天然的矛盾。動漫產業非常成熟的日本,在監管上也走過很多彎路。
原本面對經濟貢獻巨大的動漫產業,日本政府的態度一直是 「無為而治」,但這種情況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因 「宮崎勤事件」 而發生改變。
宮崎勤是 1988 年至 1989 年誘拐殺害了多名女童的連環殺手,他被捕後不斷稱犯案的是卡通人物 「老鼠人」。警方在他的房間發現大量錄影帶,部分媒體在報導中故意突出他的動漫、色情片、恐怖片,過度渲染其 「御宅族」(代指熱衷於某些事物人群,特別是動畫和漫畫)身份。
▲宮崎勤的房間是典型 「阿宅」 風格. 圖片來自:bilibili
案件發生後,御宅族形象變得消極負面,相關部門開始加強對動漫的管理,這一度對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動漫分級制度變得極其嚴苛和 「敏感」,只要出現裸露、暴力等內容,就會被劃分到 15 禁、18 禁的類別,發行渠道將被限制。 ▲ 御宅族的形象變得負面. 圖片來自:搜狐
90 年代後期,隨著產業成熟,動漫對經濟貢獻越來越大,相關政策也相應調節、放鬆。
自由的創作氛圍還是安全的內容產出,是動漫行業管理的難題,也是日本兒童保護法律的爭議。
日本一直有防止對兒童進行性侵害的《兒童色情法》,但主要保護對象是三次元(即現實)未成年人,二次元動漫人物 「兒童」 則仍不適用,動漫、手辦、遊戲目前不受《兒童色情法》管制。
▲ 日本分級制度.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因法律不能干預 ACG 的內容,所以分級制度仍是日本管理動漫、保護未成年觀眾的最主要政策。
G/普遍級:所有年齡均可觀賞。
PG12/保護級:未滿 12 歲(小學生以下)建議由成人伴隨觀賞。
R15+/限制級:未滿 15 歲(初中生以下)禁止觀賞。
R18+/成人級:未滿 18 歲禁止觀賞。
分級制度既是 「救救孩子」,也是 「救救成年人」。
未成年人不會接觸到不適的內容,也保護了動漫的創作自由,讓成年人可以觀看 「心智相符」 的作品。
分級制度下的出版自由也戴著腳鐐。「分級標準」 和社會對兒童話題的關注,讓動漫製作方充滿了 「求生欲」,小心處理敏感內容,以免被謹慎的管理機構劃到限制級、成人級,失去廣大的觀眾群。
▲ 《工作細胞》中血小板超萌,但並不是人類孩子. 圖片來自:iFuun
在創作過程中,製作方會儘量避免把動漫角色設置為青少年兒童。在 「萬物皆可萌化」 的動漫文化中,出現看起來 「超低齡」 的成年角色一點都不違和。
在上映時,為了符合分級規定,還可以對動漫內容進行 「聖光」 處理。即對負面鏡頭進行處理,用馬賽克來遮擋裸露、暴力畫面,產生 「聖光」 畫面。
▲ 「聖光」 修正後. 圖片來自:每日頭條
除明確分級制度外,與國內的娛樂管理部門一樣,日本 「東京都青少年 · 治安對策本部」 官方網站上,會定期公布不健康圖書(不健全な図書類)名單,提醒書店或監護人注意,不要讓未成年人購買、閱讀該類書籍。
過去日本動漫引進國內也發生過嚴重社會影響,如,多年前《死亡筆記》進入國內,先被廣泛傳播,對青少年產生惡劣影響後才被禁。這次對 B 站兒童不宜內容的處理,反映了相關部門有意對動漫生態進行幹預。因暫時沒有分級制度保護,動漫的引進、上架可能將由 「人工」 監管。
從亞文化角度,ACG 的話語環境相對寬鬆,但也有隱隱有著兒童不宜的氛圍。
二次元圈內一些常見字眼 「蘿莉控」、「妹控」 等(表達對某一事物強烈的喜愛),雖然聽著很萌,使用者也未必有惡意,但深究其含義的話,則透露著 「犯罪」 的氣息。
▲ 蘿莉控是否會引發犯罪?. 圖片來自:日本動漫《四娘物語》
作家蔣方舟就曾因在文章中使用 「xx 控」 字眼而被詬病。「控」 到底與 「癖」 的意思是否相同,「控」 有沒有帶性意味,這類詞語是否應該在全年齡社區傳播,這些問題還需要被重視被討論。
二次元環境的安全化,難以依靠個別平臺的內容監管實現。在呼喚分級制度出臺的同時,能 「救救小朋友」 的還有我們自己,二次元社區成員應規範言行,維持適度的、安全的話語環境。
題圖來源: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