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動漫,你想到的是什麼?多啦A夢(機器貓),阿童木?不錯,那是經典之作,但還有一類被放置在「成人區」的日本動漫,主角是表情如小鹿般無辜天真、身材比例比芭比娃娃還誇張、衣著暴露的少女,香豔的情色畫面讓人臉紅心跳。
說起日本動漫,你想到的是什麼?多啦A夢(機器貓),阿童木?不錯,那是經典之作,但還有一類被放置在「成人區」的日本動漫,主角是表情如小鹿般無辜天真、身材比例比芭比娃娃還誇張、衣著暴露的少女,香豔的情色畫面讓人臉紅心跳。
兒童情色動漫是日本流行文化中難以忽略的一部分。在大部分國家,這些作品被視為淫穢,或至少極具爭議,但在日本,它的存在堂而皇之。
去年6月,日本議會終於通過法案,將持有兒童色情影像製品列為違法,但兒童色情動漫卻不屬被禁之列。因為,擁護者說,「幻想無害」。
問題是,真的只是「幻想」嗎?
【「沒有真正的受害者」嗎?】
東京千代田區的「電子一條街」秋葉原是動漫迷的天堂,在這裡,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動漫製品。而當你步入一家漫畫店內的「成人區」,翻閱其中作品,裡面的內容會讓你「大開眼界」:上一秒還是身著超短裙學生制服的少女,下一秒就寬衣解帶,變身春宮圖女主角,甚至不乏強姦、亂倫、性虐等情節。
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每年漫畫紙質刊物創造約36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動畫片另外入帳23億美元。
邁歐·布賴斯就職於雪梨的麥考裡大學,是一位研究動漫文化的專家。她說,涉及未成年人的情色動漫僅是日本龐大動漫產業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們經常一想起漫畫,就聯想到性或暴力。其實,那只是漫畫中的一部分……也有些非常詩意、非常優美的作品。」
然而,在很多兒童權益保護人士看來,這部分雖然所佔比例不大,卻是十分刺眼的存在,它不僅對兒童有潛在的危害,還有損日本的國家形象。
「我希望讓它徹底消失,」兒童權益保護人士京和奈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採訪時說,「在2020年日本舉辦夏季奧運會之前,我們必須讓這個國家改變,別再讓別人說日本文化很變態。」
去年6月,日本議會通過一項法案,禁止持有兒童色情影像製品,違犯者將面臨最高1年監禁或100萬日元(約合9800美元)的罰款。該法規於7月開始生效,但給了一年的緩衝期,讓人清理掉手頭的「非法持有」。
在以發達國家為成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日本是最後一個將「持有」兒童色情影像製品列為非法的國家。然而,該法案僅針對「真人影像」製品,兒童色情動漫產品不在取締之列。不少人對這一結果表示失望。
土屋正忠(音譯)是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眾議員。法案通過後,他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他支持新法,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再往前走一步,審視那些含有性侵兒童內容的動漫產品」。他舉了一個罪案為例:警察在一名殺害兒童的嫌疑人家中發現了數十本兒童色情漫畫。
他說:「言論自由固然重要,我也很喜歡漫畫,但其中有些內容太腐化了,根本不屬於言論自由保護的範疇。」
赤松康則屬於另一個陣營。他代表日本漫畫家協會向議會遊說,反對取締兒童色情動漫產品。他認為如此「一刀切」會打擊創作者的積極性,畫家們會因為擔心「犯規」而不敢下筆,從而殃及日本整個動漫產業。
他還認為,動漫中的人物是想像的產物,不像真人出演的兒童色情片,這裡面並不存在「真正的受害者」。
這是反對立法取締兒童色情動漫者的普遍立場。但批評者認為,即使「沒有真實存在的受害者」,兒童色情漫畫的合法存在可能導致整個社會漸漸漠視、或「正常化」性侵兒童的行為。
關心婦女兒童權益者更擔心,這些把幼女、少女當做性幻想對象的動漫產品,實際上反映並鼓勵著將女性當成性工具的歧視文化——只需想想日本發達的A片產業,而把未成年人當作性工具的傾向之惡,更是不言自明。
【「蘿莉控」之罪】
在日本流行文化,處處可見對青春少女的迷戀:少女組合在娛樂界盛行不衰,少女明星以「清純+性感」為賣點的寫真集總是暢銷;而從漫畫作品到公眾場合的廣告海報,少女身著短裙長襪的學生制服形象隨處可見。
日本人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迷戀:「蘿莉控」。這個詞脫胎於西方的「洛麗塔情結」。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暢銷小說《洛麗塔》描寫了中年男子與12歲女孩的不倫之戀,並使「洛麗塔情結」成為描述成熟男性迷戀稚嫩少女心理的專有名詞。
在日本,「蘿莉控」可以是成熟女性身著少女裝「扮嫩」的愛好,也可以是中年「大叔」們對少女明星的喜愛,這些無可厚非。然而,它也可以演繹成邪惡、墮落的一面,比如,未成年女學生向社會男性出賣身體以換取金錢的所謂「援助交際」。不僅漫畫,日本不少文學影視作品都涉及過這一現象,譬如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中,女主人公在少女時被迫「援交」,因此被折磨得扭曲了人性,墮落為罪犯。
動漫迷聲稱,諸如「援交」等針對未成年人的性犯罪現象並不能怪到兒童情色動漫頭上。至今並無任何研究結果證明兩者之間的必然關聯,但日本確實面臨嚴重的虐童問題。
日本直至1999年才立法取締兒童色情影像製品的製售與傳播,這比英國晚了21年,比美國晚了25年。
去年3月,日本警察廳發布的白皮書顯示,2012年虐童案受害者人數比2011年猛增20%。2013年,警方記錄在冊的製售、傳播兒童色情製品案件為1644宗,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有餘,為1999年立法取締以來最高紀錄。
鑑於此類數據,2013年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報告將日本稱為「生產和運輸兒童色情製品的國際樞紐」。美方報告指出,因為日本國內並無任何法規監管,「涉及性描寫的卡通、漫畫和視頻遊戲大肆流通,其中一些製品描畫了針對兒童的暴力性虐待和強姦場景。」
報告特別指出:「儘管日本警察廳仍然強調,並未發現這類動畫形象與危害兒童現象之間的關聯,另有專家認為,這種顯示出容忍兒童性虐的文化使兒童受到傷害。」
藤原志保子(音譯)是一家非營利兒童權益組織「燈塔」的負責人。她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自己經手的一個案例:一個性侵者讓孩子看兒童色情漫畫,藉此讓孩子相信漫畫中的性行為是正常的。「那些性侵者可能會給孩子看動畫片,說『你和大人可以這麼做。』」
【兒童色情,一點都不「卡哇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漫畫大規模流行,並進入主流文化。當時,被視為日本動畫鼻祖的手塚治虫代表作《鐵臂阿童木》不僅在亞洲家喻戶曉,更走向了歐美。
不過,即使在曾興起性解放浪潮的西方,兒童色情動漫也絕不可能像在日本這樣堂而皇之地存在。在美國,針對兒童的性犯罪,包括持有和製售任何真人或虛擬的兒童色情影像製品,是一根碰不得的「高壓線」。
享譽世界的日本動漫產業產生過無數經典作品,「蘿莉控」或許只是一種個人選擇,或許只是某種特殊文化現象,但當它以兒童色情動漫的形式出現時,卻不能不引起大多數人的警惕。畢竟,保護未成年人不被物化,不可性侵兒童,是當代文明共識。
和「蘿莉控」緊密相關的日本詞彙,是「卡哇伊」(日語中表示「可愛」)。在一些專家看來,日本消費者對「卡哇伊」的迷戀有時到了病態的程度,這也是兒童色情動漫能在日本合法生存的根源。
麥考裡大學的布賴斯說:「可愛是一個問題,因為一個人可愛會讓你感到需要保護對方,而在『我能保護這個人』和『我能控制這個人』之間的界限很微妙。」
她說,動漫文化中的「蘿莉控」可能會讓消費者產生「對女性的錯誤印象」。
「如果你天天看這些東西(色情動漫),在現實生活中你又會怎樣看待他人?這一切難道只是某種幻想?是不是也可能會有一些人思想不怎麼純正,他們會覺得動漫中的場景真實存在,而對待女性就該這樣?所以這其中存在某種風險。」
【來自新華網 作者:沈敏】
娛樂新觀察
[微信號:YLXGCH]
給獨到見解撐場
為勇於發聲者駐足
以新視角觀娛樂
給你最新、最熱
最獨到的娛樂觀點
如何關注①點擊文章標題下方藍字【娛樂新觀察】,進入名片界面點擊「關注」。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出現「添加朋友」,輸入「YLXGCH」,即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