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幻想可能包括我們高中傳的紙條,畫的小畫,做的夢。
這是大力花菜的一篇音樂推送
首先我想談談為什麼音樂會對人產生影響
音樂是語言,是情感的語言,是思維的語言。
作曲的風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曲家的性格。這是一種正向的輸出,是一種側面的對於周遭世界的態度的體現。
聽音樂更大程度上是吸收,是索取,但實際上也與自我的性格緊密聯繫。偏愛某種曲風,可能是你性格中的某一側重點,但一定不是全部。
就好像聽古典、聽搖滾、聽民謠,聽者產生的共鳴,以及音樂本身符合或違反了聽眾內心期待的這種行進方式,是音樂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有人問我 音樂帶給了我什麼,我覺得音樂給我最多的,是驚喜。
這篇的主題是一位義大利作曲家:Ludovico Einaudi 魯多維科·艾奧迪。
最開始得知他的名字,是看到兩個法國小哥在火車站合奏了他很有名的Una Mattina,是我很愛的電影《觸不可及》的插曲。合奏的和諧源自於是二人對作品的理解,他們的快樂感染了我,也引導我開始了解魯多維科。
他的音樂總是被用作人文關懷類導向片的背景音樂,因為他的音樂往往平靜、憂鬱,帶給人冥想的空間;森林的靜謐,窸窸窣窣的昆蟲,或明媚或陰鬱的色彩種種都是創作的靈感和來源。
魯叔的作品雖然平緩,但是卻有其內在含蓄的張力。
在2015年的6月份,魯叔進行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演奏—--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的海面上,在300多根木頭搭建而成的人造冰山上,演奏他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北極輓歌》(Elegy for the Arctic)。
鋼琴的演奏伴隨著冰川倒下的聲音,溫暖又寒冷。
他說:「我看到了這裡的純淨,也看到了這裡的脆弱。為此我寫了一首歌,在這世界上最美的舞臺演奏。」魯叔的音樂不像漢斯季默的一般有著激烈的碰撞,他的音樂旋律在幾個基礎音上發生微妙的變化,初聽波瀾不驚,過後卻滿是回味。
來自英國著名的音樂雜誌《The Line Of Best Fit》評價他:
「溫婉的憂傷、虛無縹緲的美。他在為愛人、為孤獨、為生命、為生活雕琢不同的聲音。」
這一次,他將不再觸不可及。
接下來想要介紹的,是其中一個片面:Ludovico的專輯名字和封面。
專輯封面和專輯的名字總領了這個專輯的主題。
《Una Mattina》---- 早晨
封面有咖啡和報紙,是一張尋常早餐的模樣,整張專輯的曲目音樂特點也很符合早晨這一意象。
《I Giorni》---- 那些日子
這張專輯中的同名曲《I Giorni》所描繪的場景一如封面:像是紀錄片裡時光的快速流轉,在曲子的最後又帶有撥雲見日的明快。
《Divenire》---- 成為
這張專輯帶給了原本純淨的鋼琴以更豐富的表達方式,使音樂更具有了一種立體的層次感,使畫面有了背景,使背景有了音樂。
《Elements》---- 元素
什麼是元素?他沒有給我們定義。
封面是諸多元素拼湊在一起,是人類智慧的雜糅。
他的每一首歌的名字都像是我心中嚮往的美好
《Le Onde》——海浪
《In a Time Lapse》 ——時間在推移
《Dietro Casa》 —— 屋子後面
《Oltremare》 —— 海外
《Nuvole Bianche》 —— 白雲
《Primavera》——春
《Four Dimensions》 ——四個維度
《In Unaltra Vita》—— 在另一種生活
《Petricor》——初雨的氣息
「小提琴聲滲入鋼琴的音律,舒緩與激進相互交織,平鋪的旋律似乎在描摹一個大雨即將而至的場景。
我在音樂裡,用力的浮上水面找到了光。
我被音樂,溫柔而宿命的籠罩,音樂又籠罩了所有的時間與所有的聲音。在燈影與旋律的交替變幻中,我內心開始吶喊,開始掙脫,又柔柔的開出一朵花來。
初雨過後各種夾雜著的芬芳的味道,泥土亦或是鮮花的氣息,慢慢的撲面而來。
回想過往種種磨難,我於那次音樂會,終於再難克制,情不自禁的落淚。」—— 清夷
魯叔的音樂,不是初聽即讓人渾身顫抖,但他的音樂是有張力、有力量的。這份雋永會帶領聽眾逐步接受和陷入音樂的主題,思維圍繞之 而逐漸發散,從而心頭顫動、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