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想要貶低你?怎麼辦",黃渤豁達回答:「那我就把自己放到最低,剩下的就只有往上升的空間了"
黃渤第一次當導演,電影《一齣好戲》上映3天,票房就破4億豆瓣7.4分。
劇中黃渤用一個簡單的模型推演出了一亇迷信,人們輕易地就接受了「外面的世界已經毀滅了"這觀點。
信息嚴重封閉,無法得知世界的真相。被現實所困,無法依靠自身改變所處的困境。所以黃渤主演的馬進和小夥伴們「瘋了",大家居然就放棄了離開孤島的想法。
然而生活中的黃渤又是怎樣的呢?成名前,黃渤十五歲就打工掙錢養活自已,啥苦都吃過,成名後,還是經常有人拿他的顏值打趣,但是每次黃渤都不計較,而是憑藉自己豁達樂觀機智的性格,化解了種種尷尬。
在一次頒獎大會上,主持人問黃渤:馬雲說過一句名言,我以為是說給自己的,今天發現這句名言同樣適合於您,您知道那句名言是什麼嗎?
黃渤:我還真不知道。
主持人:馬雲說,男人的長相和他的才華往往成反比的。我不知道您怎麼看這句話?
黃渤:我相信這句話也一直激勵著您。
做人智商高不高沒關係,情商高不高也問題不大,但做人一定要大氣,說白了,可以不聰明,也可以不懂交際,但一定要豁達。黃渤的事業越來越成功,就有他這種機智幽默、容人的心胸起作用。
我們去看古人的例子,怎麼做人才能被回饋得到人生通達。
蔣琬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軍,得到諸葛亮悉心培養。諸葛亮去世後接任宰相。
宰相府裡有個官員名叫楊戲,他比較不合群,平時訥言少語。蔣琬跟他說話,他也是嗯嗯嗯,卻沒半點應答對話。
有人就看不慣了,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
一般下屬都會逮亇機會就會對宰相不動聲色地拍下馬屁,活躍下氣氛,楊戲從來不做。
儘管楊戲這麼性格孤僻,蔣琬仍然對隨從說,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
蔣琬看重的是楊戲做事敢擔當, 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看這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這個世界的溫度。
心胸開闊容人容事,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甚至有點殘酷。你無法決定下一段旅途遇見的是好事還是壞事,當時諸葛亮死後蜀國面臨危境,而領導如何面對困難的對策,尤為重要。
豁達還是一種自信,今天容人,明天必得朋友傾其全力相助,不計前嫌,真誠待人必受眾人敬仰。
春秋時,齊襄公有兩亇公子小白和糾,為爭奪王位開戰。鮑叔幫助小白,管仲幫助糾。
交戰中,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差點喪命。後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任命鮑叔為相國。鮑叔心胸寬廣,堅持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他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我呢有五個方面比不上他。
齊桓公確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之仇,採納了鮑叔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
果然管仲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
回頭再說黃渤,他曾經是中國教育模式下的失敗品,現在許多人眼裡的成功者。
那時他就是所謂的不是讀書的那塊料,他恨透了讀書,最恨數學和英語。
讀書不行,唱歌倒是他的強項,「這不務正業的行當能養活你嗎"都是知識分子的父母恨鐵不成鋼。黃渤為此沒少挨打。
黃渤暗想,我還真要靠這亇吃飯,十五歲時瞞著父母去了青島當地一歌廳駐唱,在那裡拿到他第一筆工資。
這條路可不好走,他曾自己組過樂隊,當過舞蹈教練,加盟過唱片公司,還當過公司老闆。靜下心來,他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當朋友給他推薦拍了第一部電影後,27歲的黃渤萌生了考北京電影學院的想法。頭二年報考表演系,因長得難看而落敗。
樂觀的他第三年改報配樂系,從配樂專業畢業後,他倒成了搶手的配音演員。
配音名氣漸長,同時他也客串些電影小角色。為拍戲他可以一天爬山三丶四十趟,可以三亇月磨破38雙鞋。
終於電影《瘋狂的石頭》讓他大獲成功,成為60億影帝。又憑《鬥牛》獲得46界金馬獎影帝。
這過程苦嗎?當然苦。幸運嗎?也確實幸運。偶然的嗎?不偶然。
"別人想要貶低我,那我就把自己放到最低,剩下的就只有往上升的空間了"這就是黃渤的自勉。
他的幽默中不經意間透著答案。時時告訴人們:
當別人疑惑時你堅信,當別人放棄時你堅持,當別人計較時你豁達,於是當別人失敗時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