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年出生於普通耕讀人家的曾國藩,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和戰略家。他自幼勤奮好學,6歲的時候就上了私塾讀書,8歲熟讀四書五經,14歲就開始讀《史記》等文學著作。他在道光十八年中了進士,官拜翰林院。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曾國藩不僅在政事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在為人處事上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他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名言警句流傳下來,其中《曾國藩家書》中更體現了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一.交友要雅量
曾國藩曾說交友貴雅量,意思就是說,交朋友要交寬容大度的人。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做到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
在和朋友相處之中,你帶別人寬容,就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寬容地對待朋友,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
反之,你要是對待別人斤斤計較,不論什麼事情,都揪著對方的小錯誤不放,時間長了誰都不會願意和你交朋友。
大家應該都聽過《負荊請罪》的小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和藺相如。大將軍廉頗對藺相如十分不滿,並當著其它官員的面說,要藺相如好看。藺相如聽說之後並未做出什麼。反而對廉頗百般容忍退讓。藺相如的門客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然而藺相如笑著說:「秦國之所以不敢欺負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忍讓退步,是因為我把國家放在了第一位,私仇放在了第二位。」這句話被廉頗聽到後,廉頗背著荊條跪在藺相如門口,請求原諒。才有了秦國不敢欺負趙國的局面。
就像藺相如,正因為有他的寬容,才有了秦國不敢欺負趙國的局面。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他的書桌放在窗戶邊,他的一位同學便說,你在那裡讀書擋到我的光線了。隨後曾國藩把書桌搬離了那裡。
晚上的時候,那人在曾國藩讀書的時候又說:「大晚上讀書影響到我了,」曾國藩聽到後便小聲讀書。
不久之後,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又說:「都怪你,搶了這房中的風水。」同學聽到後紛紛對曾國藩打抱不平,曾國藩卻和顏悅色地安慰同學。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就看出了年輕的曾國藩的氣度。
曾國藩認為對己要嚴,對友要寬。我們在現實生活對朋友不能太過小心眼,我們對他寬容,朋友也會這樣對我們。
只有這樣,在你困難的時候才會有人幫你。相反那些對別人嚴苛,對自己寬容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不踩一腳,已是別人的寬容。
曾國藩不僅在小事情上不會多加計較,在大事上,更是不會參加個人感情。
二.做人要有氣量
做人不僅要寬容,還要有大氣量。
1864年的時候,湘軍攻克太平天國的首都北京,正是在這關鍵的時刻,曾國藩和左宗棠吵起了架,吵得不可開交。
當時曾國藩主管的兩江,是全國糧食的重要輸出地。這時候左宗棠要領兵收復新疆,他深知沒有軍糧的支持,新疆是收復不了的,如果這個時候曾國藩計較個人恩怨,這一場仗是打不贏的。
然而,左宗棠的擔心完全多餘,曾國藩不但沒有計較個人恩怨,還盡心盡力地為左宗棠督辦糧草,還把自己身邊一員大將劉松山撥給了左宗棠。
在這場收復新疆的戰役中,劉松山表現出色,成為了左宗棠最重要的助手,是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原因。
對左宗棠的成功,曾國藩敬佩不已,稱他為「當今天下第一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寬容,才能成就大的事業。要是整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計較,就不會有被評為「千古完人」的曾國藩。
相反《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因氣量小,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百般算計諸葛亮,最終計不得逞,反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臨死前還說出了「既生瑜何生亮」這樣把自己的悲劇賴在了命運頭上這樣的話。
氣量小的人心胸狹隘,嫉妒心往往很強,不願意吃半點虧。這樣的人自尊心過強,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引導,看不清事物的關鍵點。沒有大局觀。
心胸狹隘之人交不到真心朋友,寬容大度之人,處處都是朋友。當你覺得自己小心眼的時候就去開闊眼界,去外面增加閱歷。經歷越多,感受越多,越豁達。
曾國藩的處世為人之道,包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和大道理,值得我們一生都好好學習。正因為對待別人寬容,我們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
總結:你有什麼交友之道,你是如何和朋友相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