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八雲,原名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出生於希臘的聖莫拉島,其父親是英國治下的愛爾蘭人,母親為希臘人。
1863年到美國打工,幹過酒店服務生、郵遞員、煙囪清掃工等,後成為記者。
1890年赴日,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開講英國文學講座。
1896年加入日本國籍,因為希望將遺產留給妻兒,所以從妻姓小泉,取名八雲。
1904年9月26日,因心臟病發而去世,共在日本生活了14年。
《怪談》是小泉八雲生命最後一年創作的短篇故事集,共收錄五十五篇經過他改寫的日本鬼怪故事。其作品貫穿了日本文化藝術領域的「物哀」傳統,受到了高度稱讚,被譽為日本現代靈異怪談文學的的鼻祖。
矛盾: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西方人
「西方人若想了解東方,第一必須具有客觀的無利害的態度,第二必須具有抒情詩人的共情之心。要是不然,但從物質方面去追求,是不能捉住東方人的心的。在歷來到過東方的許多西洋觀察家中,能和東方神契靈化的,只有拉夫卡迪奧·赫恩了。」——社會學家胡愈之
拉夫卡迪奧·赫恩兼具希臘和愛爾蘭血統,古希臘和凱爾特民族恰恰盛產神話故事。按照宿命論的說法,這個人似乎天生就和那些神靈精怪故事有所契合。
但他卻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
小泉八雲這個自西方出生和成長的文人,贈與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泊桑、馬克·吐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在同樣的大環境中成長。
當那些西方文豪致力於揭露社會的激蕩和朽穢之時,小泉八雲卻沉溺於東方「除卻我與月,天地萬物無」的意境中無法自拔。
而他所喜愛並為之著迷的就是那些潛藏在日本山川湖泊之中的精怪傳說。
熱情:用英文敘寫日本精怪故事反而引起日本各界共鳴
「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大小,要看它所喚起熱情的濃薄程度」——哥德
和小泉八雲作品創作時間最近接的日本本土作家代表就是夏目漱石,在那個年代日本文壇上的浪漫主義高潮已只剩餘韻,自然主義派正處於興盛前夜,大有席捲一切之勢。
在別的作家在致力於如何提升作品格調,怎樣增加作品厚度之時,小泉八雲卻痴迷於挖掘和搜集各種各樣的素材,完成自己的認知和日本本土文化的一次次融合和升華。
不得不說,蹉跎半生的他趕上了好時候。
他原本就熟練掌握的英文寫作語法與日本文學界一直推崇的漢文語法類似(由於語系不同,日語和漢語語法差別,其實要比英語和漢語差別更大),經過其妻子口述介紹,並由他改寫的英文短篇極受好評。
其感興趣、並加以改寫的山精鬼怪風物,恰恰屬於當時日本讀者開始青睞的自然主義派作品之中少數能夠接受的虛構元素。
再加之其行文時,並不像以往作者那樣刻意去描摹鬼怪的猙獰可怖,而是透過對意境和氛圍的塑造和重現,將歷史融入故事之中。島根縣民間口頭傳唱的特色歌謠、出雲地區各種妖怪傳說,經過小泉八雲的加工,被賦予了獨特民族風情和文化內涵。
雖然他的行文沒有當時日本作家常見的華麗辭藻,但是卻瀰漫著強烈的日本傳統文學的「鄉土風味」,或詼諧,或警示,或諷喻,豐富多彩才,形態多變。作為東方恐怖美學的傳世之作,小泉八雲的《怪談》也被譽為「日本靈異文學的鼻祖」。
堅持:小泉八雲真正成功的秘訣
《怪談》一書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譬如日本歷史上因戰敗而被滅族的平家怨靈,弧線、柳樹精報恩、幽靈伸冤的秘聞……這些民間故事都是小泉八雲在島根縣居住的時候,一點一滴地收集起來的。其耗時之長,十分讓人敬佩。
小泉八雲是一個非常有毅力的人。在年少的時候,他的左眼因為在遊戲之中被飛來的繩結誤傷,不久就宣告徹底失明。左眼失明給年少的赫恩(即小泉八雲)帶來了十分巨大的打擊——在其一生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照片中,他都已側身或者是閉目的姿態出現,目的就是這眼神上存在的缺陷,以及他隱藏在自己內心的痛苦。
只不過這種痛苦和身上的殘疾卻也磨鍊了他的精神和品質。經歷了父母先後去世、領養自己的姑母破產、左眼失明等一系列不幸遭遇,赫恩並沒有自暴自棄。
他在19歲的時候就遠渡重洋,去美國獨立謀生。在此期間體驗過十九世紀美國底層各種黑暗和不公,生活極度拮据,但是為了生存、以及對於文學創作的熱情,讓他成為了一名記者和作家。
在1890年,小泉八雲作為紐約哈帕出版公司的特約撰稿人前往日本,從此在這個東方國度生活,並且開始了自己對於日本文壇的「上洛」之路。
「電影《夢》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小泉八雲的《怪談》,這位作家的堅持精神更是讓我欽佩不已。」——黑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