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莫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歌、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倫敦一家頂級劇團——詹姆斯·伯比奇經營的「內務大臣供奉劇團」——的演員和劇作家。後來,莎士比亞向人證實了自己是一個腳踏實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為了劇團的股東,很快贏得了同仁們的尊敬和愛戴。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其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597年,莎士比亞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並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並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錦還鄉。
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位,莎士比亞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常常在宮廷中演出。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喜劇》。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52歲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他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籤名和《託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