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電影一開始,就在為我們解釋這樣一個問題:奇蹟是如何被創造的?成為英雄絕不是靠運氣,在千鈞一髮的災難面前,靠的一定是平日裡枯燥乏味的積累與日復一日的訓練。張涵予飾演了以劉傳健為原型的機長,在登機之前的很多細節,都值得被反覆推敲。比如,用計時器定時,洗冷水澡、冥想憋氣,其實都是一個機長的日常訓練,目的是緩解壓力,強化自身體能素質。走出浴室,機長在餐廳把放歪的餐具擺正,又對著鏡子整理儀容。
看似一個鏡頭帶過,卻埋下了一個伏筆,即機長日常的自律。強迫症一般的生活方式,看得出他保留著軍隊生活的習慣。短短幾個鏡頭,塑造了一個很豐滿的機長形象,不得不說這一段的編排十分精妙,而張涵予的呈現也恰到好處,這得益於張涵予對劉傳健機長的熟悉。張涵予和劉傳健機長在拍攝過程中幾乎處成了朋友,除了去了解劉傳健機長在事故過程中的經歷以外,張涵予更多地是要去了解人物原型的性格和心境。
其次,電影前面氛圍一直渲染得很輕鬆,一直到老戰士要去拉薩,對旁邊年輕人說,「他們比你還小呢」,影院裡當時還聽到不少人在笑,大家可能以為後面也是輕鬆氛圍,是個笑點,但照片一拿出來時,,我聽到很多吸氣聲自己看著屏幕上的照片,眼眶一下子就溼潤了,一直到後面無論飛機上如何躁動,老戰士的表現始終像一名軍人一樣還有很多打動人的小細節,現在想來依然心生感動,電影可能像很多人說的稍有一些不足,但真的也足夠打動人。
儘管展現機長的篇幅不少,觀眾也看到了他的性格、前史和家庭,但他在解決危機中的厲害之處展現的並不多。事故發生後,機長在高空低溫缺氧的其工況下,除了神情凝重,心理思考和想起女兒從而堅定信心外,他對事故的判斷、抉擇和專業操作過程都沒有充分展現。觀眾最期待看到的是機長在過程中做了什麼,這是影片炫技的機會,也是塑造人物強有力的手段。
片中,劉機長在故事結尾,走下飛機,說出了一句話,三組詞——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空談一句話,會讓你覺得太虛,無意義。但人性的美好和光輝就在於此。當飛機飛行途中,駕駛艙的右側風擋玻璃突然斷裂,副駕駛徐奕辰直接甩出機艙,外面零下40多度,強大的氣流以每小時800公裡的速度抽打他的臉和上半身。他先克服身體條件,一個人把控著飛機,即使沒有辦法夠到氧氣面罩,坐在那裡,情緒穩定、表情凝重、臉部青紫。
這個時候能感受到,他展現的已經是開戰鬥機的精神和毅力,劉機長最關鍵的一個點,也是力挽狂瀾的點,導致整架飛機命運轉向,以及地面上所有同事、家人、航空愛好者等等翹首期盼的決定性策略。劉長健機長決定等雲層炸裂的瞬間穿過去!這一節,在原本的事件裡是沒有的。但民航圈的朋友說,這也是中國的機長們遇到過的事情。所以《中國機長》不僅僅是劉機長,而是每一個中國機長的化身。
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情節個是當空管中心得知飛機遇險時,空管中心對四川客機8633的聲聲呼喚,在一個個空管人員,其他機長的呼喚時,8633卻沒有任何回應。此時此刻,眾人對乘務人員和乘客的牽掛,對生命的祈禱,對美好的祝福,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溫暖,心裡傳來一陣陣暖流。最後,希望大家出行時能遵守交通規則,對自己和其他人負責,遠離危險源,平平安安過完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