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太久沒見。可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嘞?
從上周六開始,陪各色各樣的「大媽」們跳舞、聊天,好不歡樂。今兒晚上去會展中心,看到近1400多人的「壯觀」景象,還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我突然間明白了,「大媽」們的年輕時代正是沒有規則的時代,所以也造就了她們現在的一部分的「不管不顧」。
午休時,與驢哥聊天,算是真真受教了一把。
見了朋友,吃飯,談笑間,jlu的小師弟一再強調,你別忘了你是「鍾無豔」。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我已然從高冷「鍾無豔」變為可愛「小蘋果」。
我們,「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人生。」
情懷這東西,在現今來看,說好聽了可以冠之以「文藝」二字,說白了就是「傻逼」。
我們,忙著和世界跳舞,卻終歸不如敬自己影子一杯。
即使你去過很多地方,必然也離開過很多地方。然後見過一些人,可能超越了其中的大多數。擁抱過快樂,也觸摸過它冰冷的背面。
我是高冷「鍾無豔」,我也是可愛「小蘋果」。
人生不到死,又哪會有結局?
後會無期 The Continent,內地,2014。★★★
導演: 韓寒
編劇: 韓寒
主演: 馮紹峰,陳柏霖,鍾漢良,王珞丹,袁泉,陳喬恩,賈樟柯,白客,孔連順,高華陽
時長:106分鐘
這片子,開始沒想寫。但由於樸樹配唱的電影原聲,未上映前,確實很期待。
也許是一流的網絡營銷吊足了潛在觀眾的胃口,最後奉上正片後,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我卻覺得沒那麼差,因為以韓寒的閱歷和生活感悟,這部片子其實已經把想說的話說的差不多了,也許積累還不夠,但是「國民嶽父」電影導演首秀,個人認為還算合格。
我看「國民嶽父」的第一本書是《1988,我想和你談談》,也就是說他之前的包括成名作在內的書都沒看過。但看完1988後,我覺得寫得不錯,還是可看的,所以我接下來一口氣看了好幾本。
《三重門》的韓寒和《長安亂》的韓寒是不一樣的。和《一座城池》的也不一樣。
嶽父在片子上映前說,這不是他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說改編。其實片子還是有他多部作品的影子的。
總的來說,嶽父的情懷和格調向來標榜很高,電影的細節之中處處有對社會現象的諷刺,電臺裡輕柔的女聲與現實的反差,訴說的聽眾孤獨可笑可悲,尋人啟事等等。
其實片子就講了一件事兒,馬浩漢送江河去一個遙遠的遠方任職,路上遇見各種熟人狂飈段子,同時遇見各種生人也狂飈段子的故事。
這些段子,真心不錯,每一句都可以成為「金句」。影片中每一個人,不計學歷身份地位年齡,各種被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和盧梭靈魂附體。那些散發著哲學意味的句子,被他們說得雲淡風輕。
只要我們要求不過高,拋開電影「技術」不談,適當放低「身段」來欣賞,片子真沒那麼難看。
看段子不好嗎?難道你們沒會心一笑嗎?
我笑了。
有關這片子的格調、笑點、語言、風格,專業人士已經談了太多,他們在點映那天半夜就寫好了好麼。。。
所以不想多說。
倒是想說說公路片。
公路片我看過一些,公路小說也讀過幾部,按那個標準嚴格點說,《後會無期》不太算得上公路片,並不是發生在公路上就叫「公路片」。
這片子的節奏還是不錯的,從一個奇怪的開頭,一直用執拗卻又不讓人難受的節奏講著一個一個的事件。那我之前說片子並不難看的原因就在此了,所謂「好的節奏」,就是讓觀影的人舒舒服服地看下去,既不想玩手機,也不會憋得膀胱炸裂。那如果從這個「節奏」角度來說,它又貌似挺像是「公路片」,因為它確實把發生在路上的事兒一個一個地扔出來給你看,這些事情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你被它們牽引著,一路走向結尾,不累,卻也不高潮。可是與傳統意義上的公路片又不盡相同,結尾部分,主角並沒有發生一個華麗轉身(話說回來,但有別的東西華麗轉身了)。
這個奇怪的開頭,看了的人恐怕都知道,就是「胡生」這個角色,以敘述者的身份,念了幾句臺詞,開始故事的講述,小旅館處用違背常識的時間去「抽了根煙」,然後就人間蒸發了。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從故鄉東極島出發,故事的主人公們就在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告別」,之於這場「告別過去,面對未來」的旅行,全是未知數,遇見什麼,發生什麼,統統不知道,那麼就要做好隨時「告別」的準備。
這樣看來,這個設定還是不錯的。人們出現,又消失,沒有反轉,沒有包袱,你不會期待那些舊的人,舊的物的出現。這就是一場旅行,嫖妓(至於成不成咱們不知道),看朋友,認親(顯然之前是想泡妞),打架,飆車,被騙,丟車,看火箭,分道揚鑣……最後的最後,心情平靜,啥啥都能坦然面對了。
還想說說公路片的意義,當然是我個人理解的。我出生的年代,正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有個時髦的詞兒是形容我們的,沒錯,就是「垮掉的一代」。我後來聽說這詞兒的時候,正讀米蘭昆德拉,看昆汀,聽重金屬。
後來才知道,那麼時髦的詞兒「時髦」起來是因為傑克·凱魯亞克的那本書《在路上》。
看完之後,對於「在路上」的概念,我完全不曉得。
再後來,很多小說裡的情節,在現實生活裡真實上演,有我的,也有好基友們的。
片子裡有句臺詞:你連世界都沒觀過,你說什麼世界觀?
伴隨著心智的成熟,我們越來越懂得,看世界,絕對不是去馬爾地夫、模里西斯看看海,也不是去巴黎羅浮宮或者在東京鐵塔一個人眺望。當然也不是徒步去西藏感受一下自然的洗禮,更不是去麗江找個酒吧喝杯風花雪月然後找個豔遇。
看世界,重點在於在路上,思考你需要思考的事情,僅此而已,享受的僅僅是過程而已。而世界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刺激那麼美好。
再說說所謂技術層面的東西。好多人說片子的敘事語言基本上沒有,還有人因為哲學意味頗濃的段子將它和《午夜巴黎》比,這個吧真沒啥可比性,確實海明威、畢卡索、菲茨傑拉德幾大文豪匯聚,都沒有這樣大面積狂飆「金句」,但是要知道嶽父並不是老伍迪。
我看電影初期,覺得長鏡頭特別牛逼,現在看了之後,第一反應是「我去,又來一裝逼的」。有專業人士說哈,「這年頭,不拍個長鏡頭顯得土鱉,拍了一個不需要複雜調度的長鏡頭又顯得裝逼失敗。」從這點來看,嶽父大人處理得還不錯,開始就給了個長鏡頭,雖然沒啥難度,但並不突兀。
演員嘞,也算OK,至少這班人馬都沒那麼煩人。
最後說導演的「情懷」,情懷無非是通過故事體現出來的,段子確實好看,但我沒太感覺出來所謂「情懷」,可能我距離「文藝」太遠了。片子裡的故事遠遠談不上是刻骨銘心,無非是背井又離鄉、他鄉遇故人、恨不能重逢、人生觀崩塌、好心造惡報……淡淡開始,然後淡淡結束。我覺得它也就是頂著「文藝」的帽子,沒太幹「文藝」的事兒。
這個結尾有待商榷和考量,江河大哥從「犀利哥」變身「文藝小青年」,頭髮綁上了範兒也起來了,你說這是蛻變嗎?那這個蛻變是從什麼時候起的?我覺得這只是他個人性格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因為他說他既然選擇了就堅持到底,後來他也確實開了車,找回了自己的妞兒,寫了自己要寫的故事。旅行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成就了一本書的大綱。就好像片子本身一樣,它特別想給你講情懷,可是它只是段子的堆砌。
這就好比,當別人跟你談論情懷時,你雙耳不聞的沉浸在自己的青春之中;而當你抬起頭想和人聊聊情懷時,卻發現空有一肚子大道理卻已經沒有人願意和你嘮了。
那要總結一下呢,其實就是人物,情懷,境界都浮在表面,全靠段子式的金句和刻意設計的幽默保持吸引力。不差,也無甚特別。
所以嘞,咱也不要要求太高,後會無期不太可能同《杯酒人生》、《破碎之花》這樣的公路片佳作相比,真沒啥可比性,這茬兒咱就別提了好麼。
某小輪兒無非是想說,就好好拍片子唄,整那麼多貌似「情懷」的東西幹啥,人生嘛,就好好過唄,平凡清淡也好,轟轟烈烈也罷,最後的終結無非就是那啥,赤條條來去,只要還喘著氣兒,就好好活著唄!
『關於「小輪兒看電影」』
有人和某小輪兒聊天,說是不喜歡看電影。某小輪兒想說啊,這裡並不只有電影噢,還有短片、美劇、英劇、日劇、加劇、澳劇、泰劇、部分韓劇等等捏。
某小輪兒還想說啊,看電影這事兒吧,只是個喜好而已,無關其他。
『關於訂閱』
如果您訂閱過公眾號,請自動忽略該段。
如果您還沒訂閱過公眾號,請移步您微信中的「通訊錄」,右上角「添加」按鈕,搜索「小輪兒看電影」或chexiaolunmovie,再或者掃描下圖二維碼。
『關於某小輪兒』
天秤B。職業精分。
可樂,咖啡,手紙,還有格子控。
間歇性聊天恐懼症。
人生理想是活得像個單細胞動物。
如果你不喜歡我現在的模樣,我可以換一個。
如果你不喜歡我現在的表情,我可以換一個。
我可以一本正經,也可以神經兮兮。
可以視而不見,也可以不懷好意。
有時會鬱悶,有時很開心。
有時心不在焉,喜歡自我安慰。
闖禍也會害怕,傷心也會流淚。
所以我認為,我具有演員的基本素質。
我就是無罪國度的貓。
『聯繫某小輪兒』
新浪微博@chrische
騰訊微博@chrische
郵箱:chelun_cl@126.com
『想跟某小輪兒約會』
請直接致電,電話24小時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