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了,為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短史記

2021-02-13 今日話題-騰訊新聞

 「遺忘」和「美化」,是民眾不願意剪辮子的兩大主因。

清中期的髮式,仍較接近清初的「金錢鼠尾」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時,曾強迫民眾「剃髮留辮」,釀成許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有沒有辮子,始終是有清一朝,衡量漢人是否歸降、是否接受清廷統治的重要標誌。按常理,這種屈辱性標誌物,在清廷滅亡之際,在民國政府宣布「剪辮令」之後,自會馬上被民眾拋棄,成為歷史。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清廷滅亡了,民國發布「剪髮令」,但大多數民眾不願意剪辮子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剪髮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不上積極,但相對身邊的其他人,卻已可算走在時代的前沿。比如,為梅管理服裝和處理雜物的「跟包」,無論梅怎麼勸,就是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聾子,我勸他們剪辮子,怎麼說也講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們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聾子的辮子剪掉。等他醒過來,感覺到腦後光光的,非常懊喪,把個大李嚇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總是臉衝著外睡.好讓我沒法下手。結果,我趁他酣睡的時候,照樣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著眼淚,手裡捧著剪下來的半根辮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訴苦……過了好久,他談起來還認為這對他的身體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在當年是真有這許多想不開的人的。」①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這樣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辮子,但未必皆是出於自願。革命軍當年發起的強制剪辮運動,曾引起頗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注意到:「(浙軍)帶著剪刀作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遊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髮的中國人的辮子。……南京人民對浙軍的暴行感到非常憤恨。」②同期,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也因軍隊強制剪辮而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再次一級的城市及鄉村,沒有革命軍的強迫,剪辮者更少。比如,雲南軍政府於11月5日限令民眾5天之內剪掉辮子,但在騰越縣城,英國駐當地代領事史密斯觀察到:「公眾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③革命軍勢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樣情形——在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在嘉興縣,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④


事實上,民國成立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辮子。1914年,赴美留學的胡適,收到來自家鄉安徽績溪的書信,信中說道:「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髮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⑤在山西,直到1918年,閻錫山仍在大力推行「剪髮」政策,派出政治實察員至各縣,逐級追查剪辮情況,縣促區,區促存,村促戶,縣區官員到村蹲點,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辮子才算大致剪完。⑥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中華全國風俗志》,對各地民眾留辮情況,也頗多介紹。如河北保定,留辮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開埠雖早,但「蓄辮之惡俗,反較他埠為獨甚。無論上中下三等人,剪髮者殆居最少數。」⑦


清末的這種髮式,放在清初是要問斬的



民眾不樂意剪辮子,與民眾遺忘了「薙髮令」這段歷史,有很大關係。


據臺灣學者王汎森的研究,清人對「發」字的使用格外小心,尤其是一些成語如「一髮千鈞」,更是極為敏感,「因為它令人產生一種聯想——以千鈞之重來形容一發,似乎是對『薙髮』政策的不滿」。清廷花了八十餘年修纂《明史》,但這部巨著「從頭到尾未曾用過『一髮千鈞』或『千鈞一髮』」;《清實錄》裡同樣找不出「千鈞一髮」這個詞。⑧


「千鈞一髮」這個詞都找不到,當然更不能指望留下「薙髮令」這段歷史。事實上,經過近300年的遺忘,到晚清,這段歷史已僅限於在知識分子和革命黨當中流傳。(清廷也有意淡化這段歷史,默許臣民的辮子越留越粗。清初的「薙髮令」,本只允許腦後留一小綹頭髮,名曰「金錢鼠尾」;至清末,則已允許保留較多頭髮。)一般無知識的普通漢人,則「已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⑨據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講,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為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故辛亥時,有滿人割了辮子對「革命」表示抗議。⑩錢穆生於清末,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滿人——「伯圭師隨又告餘,汝知今天我們的皇帝不是中國人嗎?餘驟聞,大驚訝,雲不知。歸,詢之先父。先父雲,師言是也。今天我們的皇帝是滿洲人,我們則是漢人。」——錢穆是幸運的,他的老師錢伯圭是一位革命黨人。(11)


但僅僅是「遺忘」,還不足以解釋那些對「剪辮令」的暴烈反抗。1912年7月,在清帝退位半年之後,山東都督周自齊派了宣傳員前往昌邑縣勸導民眾剪辮。在縣衙門口舉行的宣講會上,宣傳員公開剪掉了當地兩位鄉紳的辮子。次日,被剪了辮子的鄉紳聚集民眾,公然打殺了二十七名「無辮之人」。(12)這種暴力背後,顯然有著某種對「辮子」的強烈認同在其中。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虐待裡發現快感,奴役中尋出美來。時日長久,這樣的事情難免發生。人類文化史上也不乏先例。具體到「辮子」問題,辜鴻銘可算一個典型。辜當然不會不知道「辮子」承載著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辮子推為「國粹」。他的解釋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髮短衣矣!」(13)——太平天國對「辮子」的恨,成就了辜鴻銘對「辮子」的愛;太平天國「醜陋的長毛」,讓辜鴻銘不惜美化腦後的「辮子」。當然,天平天國其實只是誘因,起主導作用的,仍是文化心理的異化。


民國建立後,剪辮子沒有變成民眾普遍的自發行為,只能依靠政府強制


注釋

①梅蘭芳,《梅蘭芳自述》,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P89-90。②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2月9日。收錄於《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中華書局,1984,P443-445。③代領事史密斯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1月20日。收錄於《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中華書局,1984,P231。④沈航,《辛亥革命後的剪辮與留辮問題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學刊》2013年第3期。⑤《胡紹之等致胡適的信》,《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一輯),中華書局,1980年,第222頁。⑥閻錫山,《呈大總統籌補山西人民生計,先辦六政,特設考核處暨辦理情形文》,1918年5月25日。⑦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氣象出版社,2013,P412;P407。⑧王汎森,《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P385。《清實錄》中僅不慎出現過一次「一髮千鈞」。⑨沈航,《辛亥革命後的剪辮與留辮問題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學刊》2013年第3期。⑩金滿樓,《門檻上的民國》,新星出版社,2013,P250。莊士敦的回憶有一定的可信度,王汎森也同樣認為:當時,「不只漢人不清楚明代歷史的真相,滿人對自己的歷史也不清楚」。(11)錢穆,《師友雜憶》,東大圖書,1983,P34。(12)王霞亭,《憶昌邑縣「五·一八」慘案》,收錄於《文史資料選輯 第1輯》。(13)《張文襄幕府紀聞·不排滿》,收錄於《辜鴻銘文集》,海口出版社,1996,P413。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觀復》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時,許多漢人為何不願意剪去辮子
    對晚清的人而已,「忠清愛羅」和「忠君愛國」是重合的,愛新覺羅就是君,大清就是國,想要他們剪辮子,不但要靠華夷之辨,還要讓他們放棄對清朝的效忠,因此難度會比較高。林曾左李等人忠於清朝,不是因為清朝是女真人統治的,而是因為清朝是他們的祖國。
  •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不剪辮子,只娶八旗女子,稱呼妻子用「福晉」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它曾經輝煌過,然而最終也逃不過隕落的命運。在清王朝登上歷史舞臺之後,滿族人自視甚高,在他們眼裡,自己的血統是如此的高貴,是漢族人不可與之比擬的。即使到了現在,大清早就亡了100多年,還有愛新覺羅後裔覺得自己的血統極其高貴。
  • 清朝滅亡後,為何滿人都急著改漢姓,清朝貴族後裔說出其中原因
    隨著清朝的滅亡,清廷皇室自然也是需要解散,愛新覺羅這個姓氏也就不吃香了,滿人也就能不吃香了,不吃香就當個平常人就好了,為何滿人都急著改漢姓?清朝貴族後裔說出了其中的原因。清兵入關的時候,有「八旗子弟」這麼一說,這些人都是善於騎射,善於打仗的主兒。因為給清廷立了功,自然會受到朝廷的封賞。和皇室關係近的,一般都會被封為親王貝勒,關係比較遠的也會被封為頭領。對於一些功績突出的,家族世世代代都能領取俸祿。但是隨著清朝逐漸穩定,這些人開始變得有些飄,甚至開始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非常囂張。
  • 清朝滅亡的四大歷史原因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清朝滅亡得一點都不可惜。無論在當時,還是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對清朝的滅亡是支持的。人們惋惜漢唐結束得太早,氣憤滿清滅亡得太遲。漢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甩滿清八百條街。那些對滿清進行無恥吹捧的,不是幼稚得超凡脫俗,就是奸壞得令人髮指。滿清之所以滅亡,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擇要而言,有以下各方面原因。
  • 清朝已滅亡100餘年,為何還有守皇陵的人?有工資嗎?
    就像人活著的時候是挺起身板的高貴血液,死後也得保持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如今,每一個墓園都有打掃看管的人,皇陵當然也不意外,只是到現在清朝已滅亡100餘年,為何還有守皇陵的人?他們又有工資嗎?
  • 清朝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為何還能消滅太平天國幾十萬精兵?
    太平天國一度佔據東南半壁江山,與清朝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卻沒有消滅清朝,最終以失敗告終,而辛亥革命幾萬人,一聲槍響,就拉開清朝滅亡的序幕,使清朝滅亡,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主要還是看時間段問題,辛亥革命時期清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經不起折騰,所以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使王朝走向滅亡。
  • 清朝為使國家強大,花費重金培養留學生,最後卻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清朝末年的時候,因為閉關鎖國和妄自尊大識得清朝陷入了十分落後的局面。但是清朝的皇帝和文武大臣以及下面的百姓都不知道這種情況。英國人當時為了完成資本積累。大量的向清朝傾銷鴉片,中國人吸食鴉片之後變得精神萎靡不振,整個軍隊的戰鬥力都在下降。
  • 清朝已經滅亡108年,為什麼還有人在守住黃陵?
    當然我們大家都明白,皇家會建造皇陵,而皇帝就會埋葬在皇陵,那皇陵就需要一些人去守護。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都會演繹這樣的一幕,一些犯了事的人或者皇家子弟都會被發配去守皇陵。當然有些朝代他們是有守陵軍隊,不同的朝代守護陵墓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守墓人是國家下命令守護的,然而有一些守墓人是世世代代都在為皇家守墓的人。他們守墓不是為了錢,而是家族的世襲。
  • 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照片:就是照片中的人,推翻了大清朝
    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照片:就是照片中的人,推翻了大清朝 辛亥革命珍貴老照片: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朝,被照片中的人推翻【清朝滅亡後,革命軍為百姓剪辮子】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年幼的清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自此滅亡,中國進入了全新的時代——民國。
  • 清朝12帝並未出昏君,卻仍然走向滅亡,大勢所趨
    很多人說起清朝的滅亡,大多會想到的就是鴉片戰爭和列強侵略,就認為都是因為當時的上位者指揮不力或者是無能造成的,但是詳細看來,清朝的皇帝大多數都是有勇有謀的,即使到了晚清時代也沒有一個碌碌無能之輩,就比如對清朝至關重要的皇帝道光帝,他的節儉程度可是除了名的,而且將節儉下來的錢財權力支持禁菸;再比如後來的鹹豐帝,為了挽救朝政,他廣納賢才,重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
  • 清朝滅亡以後,清軍殘部去哪了?時隔70年後才被人發現
    雖然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還是有些人心裡有氣。因為晚清時期的清廷真的太腐敗了,多數官員不作為。當然了,更離不開慈禧這個人。自從她上位之後,整個清朝皇宮就算是變天了,且不說她幹政48年,皇室的香火都不旺了。鹹豐帝嬪妃那麼多,卻只剩下了一個同治。在鹹豐帝上一輩,道光帝有19個孩子。
  •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何大清滅亡後,他還好好的活著?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何大清滅亡後,他還好好的活著?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他這輩子的經歷可謂坎坷到了極點,娶過很多妻子,經歷很多朝代,當過很多次皇帝。他經歷的事情可以用一本書來記錄了。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根據原有選拔制度的優缺點而創立的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為貧寒學子提供了實現理想抱負的機會,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選拔的人才由皇帝統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 清朝滅亡一點不冤,看看康熙皇帝的一道聖旨,滅亡是遲早的事
    現如今人們對於清朝基本都是非常了解的,只不過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清宮劇,在這樣的電視劇中人們依然可以學習很多歷史知識。不過很多內容是沒有通過清宮劇展現出來的,大部分內容依然是記載在史書中。康熙畫像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皇帝,比如說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從乾隆帝之後,清朝就走了下坡路。
  • 太平天國聲勢浩大為何失敗?為何武昌起義1聲槍響清朝就滅亡了?
    慈禧最後的幾年,大清朝就是彌留之際最後掙扎的幾年。慈禧一死,最後的政治平衡也不存在了,大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辛亥革命,就是起到了推一把的作用。太平天國,則是真正的消耗掉了清朝中央政權的元氣。沒有辛亥革命,早晚這些人也會赤膊上陣,有了辛亥革命則更容易借勢而起。由於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腕所蘊藏的矛盾,藉助辛亥革命來了個總爆發。辛亥革命不是弄死了大清朝,只是在給大清朝辦喪事!太平天國為什麼滅亡?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清朝作為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其存在的周期也比較長,但是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原因,它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是在政治還是軍事或者在教育等多種因素,但是在這裡面,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加快了清王朝的滅亡。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那就意味著舊的官僚晉升制度取消了,但是清朝政府又沒有採取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這就導致了官員的選拔毫無標準,這時候就是清朝混亂官員制度的開始。
  • 明朝是因為什麼滅亡了呢
    清兵入關後仍使用明的官吏,而清維持了二百多年,由此看來明的官吏系統沒有太大的問題,那明到底為何而亡呢?明朝的滅亡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並非單一隻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上存在缺陷。萬曆皇帝以後,明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而偏偏又遇上了明末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農民起義不斷;因為「國本之爭」,朝野之中的黨爭不斷,極大損害了明朝統治的根基;以及明朝財政系統的崩潰、邊患嚴重外敵入侵等,都造成了明朝最終的滅亡。清朝承襲了明朝大部分的政治制度,卻又不同於清朝,明清兩朝大權其實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不同的是,明朝的大臣比清朝的大臣更能蹦躂。
  • 清朝滅亡,牢裡的犯人怎麼辦?大部分繼續坐牢,有一種人直接釋放
    那麼,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後,又是怎樣對待前清犯人的?有人認為,民國自然也會像歷朝歷代那樣,赦免前朝犯人,畢竟朝代變了,領導班子也變了,現任領導班子沒必要處理前任領導班子的遺留問題。但事實上,從前清到民國的巨變,對監獄系統裡的工作人員而言,不過換了一套工作制服,換了一套監獄管理條例,其他事項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 清朝滅亡,8大貴族改姓求生,若你是這些姓,有可能是他們後人
    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典型代表,元朝、清朝曾經統治中國很長時間。元朝與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因此在推行的政策上也十分偏向於少數民族。 在元朝的時候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而漢族人們的等級很低,自然並不受重視。清朝的時候雖然取消了社會等級制度,但是社會等級的區別仍在,漢人的社會地位明顯低於滿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人。
  • 晚清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老太太的眼神很搞笑
    今天為大家刊發的這一組老照片拍攝於1907年前後,記錄了清朝滅亡之前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場景。大清走向覆滅之際,人們的精神面貌是怎麼樣的呢?一個旗人家庭的合影。旗人的生活全靠朝廷發放錢糧來保障,他們不用為掙錢謀生奔波,過著衣食無憂的小日子,養花遛鳥鬥蛐蛐,別提多愜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