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我們的牽掛,更是我們的驕傲。他們,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他們,是最美逆行者,又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與我們一樣,面對未知的風險,他們會緊張,會疲憊,會難過,會哭泣;同時,在一次次戰勝病魔、拯救生命的努力中,他們有欣慰,有自豪,在喜極而泣的淚水中,他們愈發強大起來,用充滿鬥志的堅定信念去迎接推開病區隔離門的那一瞬。
他們是最真實的人。他們,就是前赴後繼從上海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他們的開心與難過,是這個春天的真實記錄。
普陀區中心醫院護士張琴琳
眼淚讓我們積蓄更多力量
從1月28日凌晨飛抵武漢,上海第二批醫療隊隊員、普陀區中心醫院護士張琴琳,已經在武漢市第三醫院重症護理4組連續戰鬥了一個多月。「我的工作就是隨時協助重症監護室裡的病人做好生活護理,包括清理大小便……在這些個日日夜夜裡,儘管工作任務繁重,但我始終堅持,堅持把愛心帶給病人,把希望帶給病人!」
最開心的事
過了個「戰場」生日會
有可愛卡通形象的蛋糕、大家一起唱響的悅耳動聽的生日歌……2月18日晚上,走進住地酒店,這眼前的一幕,讓張琴琳眼淚奪眶而出,這一天是她的25歲生日,這也是她馳援武漢、奮戰抗疫最前線的第21天,同事們的這個行動,給了張琴琳巨大的驚喜,儘管沒有聚餐、不能擁抱、沒有鮮花、不見家人。
當天早上起來,張琴琳跟往常一樣,做好崗前準備就匆匆上崗了,在她心裡,生日年年都有,可是病房的病人都是以性命相託,在等待著她。
晚上9時,張琴琳忙碌了一天後,做好消毒收尾工作,脫下嚴密的防護服,拿出手機,看到來自家人、朋友、遠在上海的同事們的熱情祝福和裝滿思念牽掛的微信紅包,原來有這麼多人記得自己的生日。回到駐地酒店,隊友們捧出的精心準備的蛋糕,為她一起唱響生日歌,更讓她感動萬分。
特殊時期,每個人都戴著口罩,但露出的雙眼裡都盛滿了愛與祝福,在大家的歡呼和掌聲中,張琴琳許下願望,揮動手掌熄滅蠟燭。她說:我的生日願望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早點平安回家,跟家人團聚,可以陪陪家人,補償他們的思念擔心,這個生日我過得很甜很圓滿,感謝所有關心牽掛我們的人,我們在前線很好,大家放心。
最難過的事
堅強起來的病人走了
說起遇到的最難過的事,張琴琳的嗓音陰沉了下來:「雖然我們竭盡努力,但在病魔面前依然有遺憾和傷心,生命有時候很脆弱。」
張琴琳回憶說,他們到醫院來接管的第一個危重病人,病情很重,「我們每一個當班的人,都會抽出時間來專門用於跟他聊天、打氣,每天跟他說一說外面世界的美好,家人的期盼,告訴他要相信醫生、相信自己。」張琴琳表示,在醫護人員的堅持下,病人一天天堅強起來,開始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望,各項指標也慢慢好轉,大家都很為他開心,認為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他會康復出院,再去看外面的春光明媚的。
「但是病情的急轉而下,讓他在病房裡跟病毒抗爭一個月後,還是離開了人世。那段時間只要想起他,想起他充滿期待的眼睛,每一個人都忍不住落淚。」張琴琳堅定地說,為了不再有更多的病人離開,我們必須更努力,必須更堅持。「眼淚不曾讓我們脆弱,而是讓我們積蓄更多堅守的力量!」
江躍中/文
奉賢中心醫院急症副護士長王海紅
最開心是成為「愛的信使」
奉賢中心醫院急症副護士長王海紅是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她說這一個多月來寫了許多篇前線日記,因為值得紀錄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
最開心的事
每天照顧的病人康復了
王海紅前去支援的,是武漢金銀潭醫院,一家專門收治傳染病的醫療機構。她的崗位是ICU重症監護室病房護士,每天工作4小時,一周工作6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她們是護士,也是護理員、清潔工,從照顧病患到打掃衛生,她們需要應對一切問題。
工作非常辛苦,一天忙下來渾身溼透。不過還是有值得開心的事情,因為她的好人緣,許多病人們都和她成為了朋友。
其中有一對夫妻和她關係最好,大叔是一位退役軍人,是王海紅照顧的病患,病情穩定後就喜歡和她聊天。大叔說自己和太太原本準備迎接兒子過年,去超市和市場逛了一圈買了點年貨,回家第二天就發病了,一度情況危急雙雙送入了ICU病房。
在上海醫療隊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夫妻倆的情況都開始逐漸穩定,對王海紅自然也是千恩萬謝,每天要說無數遍謝謝。
一天,大叔向王海紅提了一個請求:「我老婆在15床,不知道她怎麼樣了,能不能幫我去看看她?」 王海紅一口答應了。於是王海紅就成為了他們的信使,每天幫他們互報平安,傳一些話。基本都是:「你好好吃飯啊,多吃點。」「要聽醫生護士的話啊。」「我現在感覺好多了,你也要加油。」之類的瑣事。但王海紅覺得,此時這些平凡的囑咐,就是人間最動聽的情話。
如今大叔已經康復出院了,而他的妻子也正在好轉,過幾天也很快會出院。每當王海紅累得不行,只要想到他們,嘴角就會揚起微笑,只要他們能好好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難過的事
一滴淚從她眼角滑落
在上海,王海紅是一名急症室護士,每天都是搶救病人面對生離死別,但在這裡,有一件事還是讓她非常難過,甚至一提到就會落淚。
她叫小麗,30出頭,是個清秀漂亮的姑娘。剛送來情況很不好,王海紅在照顧她時,帶著呼吸機的小麗經常豎起大拇指點讚,這是她唯一能夠表達感謝的方式。王海紅也給她回贊,告訴她:「我們一起加油,一定要堅持下去。」
經過治療小麗的情況有所好轉,已經可以起身說話了,有一天早上吵著要吃桔子,王海紅為了哄她乖乖吃早飯,就說明天給你帶一個來。第二天,當她帶著桔子來到病房,看到的則是一張浮腫的臉龐,小麗病情突然加重正在接受搶救。
王海紅悄悄把桔子放在床頭,為她擦拭額頭的汗水,多希望小麗能和平時一樣,再豎起拇指給她點讚,但此時小麗已經沒有力氣了,只看見一滴眼淚從她眼角滑落。
兩天後,小麗走了,王海紅哭成了淚人。雖然已經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接受不了這麼年輕的生命在她眼前消失。擦乾眼淚,王海紅又投入到照顧病患的工作中,她發誓要照顧好他們,不讓小麗的悲劇再次發生。隨著醫療手段越發成熟,ICU病房救治成功的概率越來越高。
在武漢的一個多月,充滿著大喜大悲,王海紅覺得,這些經歷都是激勵她繼續戰鬥的動力。災難無情,生命脆弱,但此刻所見證的,是人們在生死關頭迸發出的勇氣、善良、堅韌與無私,她將永遠銘記在心。
李一能/文
金山區亭林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永華
因同事感動,為希望堅守
作為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成員之一,金山區亭林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永華在武漢金銀譚醫院已經駐守了39天。熬過了防護資源緊缺的時期,對新冠肺炎不再一無所知,鄭永華說,心裡不怕了,看到希望了,這病「可防可治」!
最難過的事
同行護士過勞腎結石病發
2月21日晚上11點多,金銀潭醫院北二病區裡很安靜。鄭永華身邊的對講機突然響了。「我以為是病人有緊急情況,結果是值班護士病了。」
還沒到辦公室,鄭永華就聽到了護士因為疼痛發出的叫聲。「當時她疼得直叫,站著、坐著、躺著都不行。」情況緊急,卻不能忽視任何傳染的風險。在問清護士工作的所屬區域後,鄭永華第一時間詢問病情,「她說去年體檢的時候查出過腎結石,經過簡單查體,我判斷是因為結石引起的腎絞痛。」
發病的是新華醫院崇明分院腫瘤科護士朱敏,為了緩解疼痛,鄭永華給她打了一針山莨菪鹼,然而10分鐘後疼痛沒有緩解,追加了一針後,疼痛的症狀仍然沒有緩解。「我有點慌,怕是其他病症引起的,隨即叫醒了另外兩名值班醫生,我們三個醫生分頭行動,一個背著她去B超室檢查,一個聯繫藥房確認是否有嗎啡等鎮痛劑,一個留守病房負責住院病人的安全。」
「腎結石平時要多喝水,但為了避免上廁所,很多醫護人員都長時間不喝水,加上工作強度大,特別容易病發。她在休息室掛好水都已經早上5點了,卻還說要回到崗位上,因為她的上班時間是晚上8點到早上8點,還沒到時間,怕裡面只有一個護士值班活幹不完。」聽朱敏這麼說,鄭永華感動之餘心裡卻很不是滋味,「第二天我們就開會,對工作機制進行了調整,護士值班時間不超過4-6小時一班,保證大家的休息時間,才能更好地工作。」
最開心的事
「三無」重症病人活下來了!
剛到武漢沒幾天,鄭永華所在病區收治了一名「三無病人」:無姓名、無病歷、無家屬。
「可能是因為在送醫院途中的慌亂引起的,病人送過來了,相關信息卻轉到其他醫院去了,」鄭永華回憶說,由於病患情況嚴重,一入院就上了呼吸機,無法說話,無法溝通,「除了有個床位號,其他信息一片空白。」
先救人,這不容置疑。經過幾天的救治,這位「三無」重症病人的病情慢慢穩定下來。入院的四天後,鄭永華得知這位大媽姓塗,68歲,也終於聯繫上了她的家屬。「後來我們才收到了病人的病歷信息,補上了病史。」
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塗大媽的病情日益好轉,撤掉了呼吸機,換上了高流量吸氧。「要出院估計至少還要一個星期。」鄭永華說,這件事讓他感到開心的,不僅僅是「三無」重症病人經過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慢慢恢復,並和家人取得聯繫,更重要的是,他們第一批接手的重症病人很多都沒救回來,塗大媽給了大家信心,「因為很多原因,我們剛來接手的第一批重症病人死亡率非常高,塗大媽活下來了,非常不容易。」
在武漢的第39天,鄭永華說,醫院裡的病人明顯少了,病患的死亡率銳減,方艙醫院開始關了,綜合醫院逐漸開始把剩下的病人轉到定點醫院集中收治,準備恢復正常醫療服務了,希望就在不遠處了。
毛麗君/文
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外科主管護師張言
離別有悲傷,也有歡喜
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外科主管護師張言是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成員之一,在武漢的一個多月,感到過無力和恐懼,卻在一個又一個治癒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說,只要繼續努力,「春暖花開就在不遠的明天等候著」。
最難過的事
兩天「送走」了三個病人
2月9日、10日,在她負責護理的病區,三位重症病人相繼離世。「這邊還在搶救,那邊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來不及反應,兩條生命就沒了。」金銀潭醫院南二病區20床、22床兩位老爺爺是張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著他們的病情一點點加重,最後同一天不治身亡;沒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進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這讓她感到深深的無力和恐懼。
恐懼,是因為剛到病區,對新冠肺炎不了解,沒想到病情發展如此兇險;無力,是因為在與病患的接觸過程中,強烈地感受了到他們的「求生欲」,卻最終無能為力。
有時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間,甚至來不及好好道別。「我們接手的時候,兩位老爺爺基本已經不能自理,平日個人護理、打開水、餵飯都是我們在負責,相處的時間也比較長。你知道,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遺體會直接聯繫送往殯儀館,家人無法好好送別。」張言的聲音裡透著沉重。
最開心的事
收到特別的「情人節」禮物
另一種離別,卻讓張言振奮且期待,她說這是「浴火重生」。
張言會留意到沈俊毅,是因為在眾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輕卻明顯消沉。「他是我們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進來的時候,情況不是很好,一直高熱39.5℃以上,只能強行藥物降溫。每次看到他皺著眉頭鬱鬱寡歡的樣子,我們都暗暗著急。」
接下去的幾周時間裡,張言和同事們一有空就會跑到沈俊毅身邊,陪他聊聊天,一起給他加油鼓勁,叮囑他認真吃藥治療,鼓勵他一步步脫氧、學會自己調節呼吸頻率……「看著他一天天好轉,臉上重新浮現笑容,慢慢地開始和我們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漢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種子一點點發芽並茁壯著。」那段時間,希望是病房裡的奢侈品,無比珍貴。
2月14日,情人節,沈俊毅出院了。這天張言不在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他出院的時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醫院,他特地聯繫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傳達這個喜訊,看著他微信裡一字一句報平安的話語,我情不自禁地流淚了。」張言說,沈俊毅是她在武漢第一個全程護理治癒出院的病患,雖然沒有親自送他出院有點遺憾,但收到他發來的信息時,自己心裡非常振奮,「他說明年歡迎我們再到武漢,他給我們當導遊。」
毛麗君/文
松江區泗涇醫院心內科護士長劉雙園
真誠打動「不會說話」的老人
劉雙園是松江區泗涇醫院心內科護士長,從1月28日抵達武漢至今,她已經在武漢三院隔離病房工作一個多月了。小年夜,當劉雙園得知武漢需要上海醫療隊支援,她「先斬後奏」,瞞著家人主動報名。
最難過的事
患者說「我怕家裡打電話來接不上」
劉雙園所在的上海醫療隊接管武漢三院三個樓層的病房,她負責照顧十多個病人。
2月1日,劉雙園上了來到武漢後的第一個夜班。工作時間是4小時一班,但為了做好防護工作,他們必須提前一個小時到崗準備防護裝備。一些患者病情嚴重,生活不能自理,隔離病房內沒有家屬、沒有護工,餵飯、倒水、清潔擦身、剪指甲……所有生活起居都由護士照顧。
凌晨三點的武漢燈火輝煌,大街上空無一人。這天夜裡,有位年邁的患者竟還醒著,讓劉雙園幫忙手機充電。她接過一看,發現手機電量是滿格。「您手機電是滿的,不用充。」劉雙園好意提醒道。但這位患者卻說:「你還是充著吧,我怕家裡打電話來接不上。」
老人的話讓劉雙園鼻子有些酸,原本沉重的心更不是滋味,此時,他的身影顯得格外孤單。在那一刻,她很想呼籲,家屬的關心和鼓勵就是患者戰勝疾病的動力,哪怕一通電話也好,讓他們知曉自己沒有被拋棄。與此同時,劉雙園也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心盡力把患者照顧好。
最開心的事
「不會說話」的老人開口了
「劉護士,幫我熱下飯菜。」「劉護士,幫我打點熱水。「劉護士,幫我換下尿布好嗎?」……日子一天天過去,每天忙碌的工作就在患者親切的召喚中開始。劉雙園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穿梭在各個病房之間,儘管衣服已經記不起溼了多少次、下班後臉頰和耳際痛得不敢觸碰,但令她感動的是,短短幾日,病房內素未謀面的患者已記住了她的名字,並對「大老遠從上海來的醫療隊」稱讚不已。
2月17日,上班接班時同事特別交代劉雙園,今天她分管的床位上有一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不會說話,要特別關心一下。劉雙園一有空就去老人床邊巡視。剛開始老人並無異常,後來再去時,發現老人顯得有些煩躁,不停地拉褲子,發現他原來是解便了。
劉雙園和同事沒多說什麼,默默將老人的髒褲子脫下,準備幫他擦洗時,鄰床的患者感動不已,說要拍下這感人一幕。涉及到患者隱私,劉雙園立即拒絕了,對方聽到解釋後放下手機,豎起來大拇指說:「你們太不容易了!武漢人民感謝你們!」這一天,幫這位老人穿好乾淨的尿布忙完後,劉雙園和同事隔段時間就去關心他,可直至下班,老人都不曾回應。
第二天早班,劉雙園又第一時間就來到那位老人的床邊,查看他的情況。「老伯伯,肚子餓不餓?要不要喝點水?」劉雙園關心地問道。沒想到,老人竟然看了她一眼說:「我不喝!」
短短的三個字讓劉雙園驚訝不已,原來這老伯伯會說話啊!病房裡的其他人也感到不可思議,說:「肯定是你們的真誠感動了他,讓他敞開了心扉。」隔離病房的患者可能感到無助、孤獨、憤怒、恐懼,劉雙園用無微不至的關心撫平患者的心理創傷。如今,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老人每天都會主動聊些家長裡短。
在日記裡,劉雙園這樣寫道:「不管這次任務多麼的累,多麼的艱難,當看到在我們的努力下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一個個治癒出院,我感受到了很強的使命感。我堅信,勝利快來了。」
楊潔/文
楊浦區控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劉明利
同行的離去與歸來牽動我心
距離援摩洛哥歸來還不到一年時間,控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劉明利的身影又出現在了武漢第三醫院的次危重症病房裡。1月28日抵漢至今,上海醫療隊接手的武漢三院三個病區陸續已收治220餘名患者,其中約一半已治癒,劉明利的心情也比剛到武漢的那幾天要輕鬆了許多。在他眼裡,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時間即將結束,春回大地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
最難過的事
聽到同行去世的噩耗
今年春節本應是劉明利結束兩年援摩洛哥工作後在家度過的第一個春節,他早就和母親約好,要陪母親一起回山東老家看看。然而,小年夜當晚,聽到武漢一位一線醫生向上級打電話時那無助的嘶吼,劉明利瞬間落淚。次日聽說上海組建第二批援鄂醫療隊,他毅然決然退掉回鄉的機票,馬上報名參加。
「說實話,不可能不緊張,飛機一降落,我們大家不約而同又拿出一隻口罩,戴在了原本就戴著的口罩外面」,面對危險,劉明利的反應很真實,他坦誠地說,第一次進病房時,推門的手都在不由自主地發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勇氣比「無知者無畏」更可貴。
回顧這一個多月的工作,他說,其中最難過的時候就是聽到同行因感染而去世的消息。雖然,這些醫護人員的名字都很陌生,但是,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同袍齊心,這種感同身受的痛,最難熬。
不過,最沉重的時刻似乎正在過去,劉明利一天天看著情況正在好起來:治療方案越來越成熟,治療效果越來越顯著,大家的信心都越來越足,工作狀態也越來越好。
最開心的事
搭班醫生治癒後重歸戰場
「今天第一天上班,很累,別和我說話。」看到消失了一陣子的搭班醫生小艾突然在朋友圈裡發了這麼一條信息,劉明利恍然大悟:「艾醫生一定是被感染過了,康復之後今天重新回來了!」他趕緊給小艾發了一條微信,果然證實了自己的猜測:艾醫生剛剛結束隔離,顧不上休息,就回到了第一線重新參戰。
第二天,兩人碰巧是同一個班頭,「重生」後的第一次相逢,穿著防護服的他們很有默契地互相碰了一下胳膊肘,代替握手或者擊掌,作為特殊時期的慶祝方式。劉明利真摯地說,艾醫生痊癒的消息是這段時間最大的喜訊。
小艾是和劉明利搭班的第一個當地醫生。在他的幫助下,劉明利迅速進入角色。雖然兩人搭班的時間僅有短短一周,卻一起度過了許多危急時刻,特別是劉明利上第一個夜班就收治了三個危重病人,還有一名病人死亡,在這個難熬的夜晚,是小艾給了劉明利很多信心。
搭班一周後,劉明利就沒再碰到小艾,也沒聽說什麼,他怎麼也沒想到,艾醫生竟然感染了。幸好,再見面的時候,小艾又是健健康康的了。後來,劉明利又聽說,與小艾同在三院工作並感染的護士妻子也痊癒了,他更加欣慰:「春天並不遙遠……」
孫雲/文
長寧區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負責人楊道良
最不願醫者受到心理折磨
楊道良是長寧區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負責人,已經在武漢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工作了一周多時間。作為一名心理醫生,他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看到醫護人員受到心理折磨。
最難過的事
ICU女護士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
3日下午,有一名在金銀潭重症監護室工作的女護士經朋友介紹,撥打了他的電話進行心理諮詢。這位女護士患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工作壓力大,睡眠不好,常常做噩夢,不願和同事多交流,對患者沒有被搶救過來感到自責。楊道良聽了後很難過。
他告訴女護士,要找到一個很好的聯接,要多鍛鍊身體,經常和家裡人聊天傾訴,不能老放在心底,他還專門配好藥,託人帶給她。女護士諮詢完後也通過朋友表示心裡舒服一些了,讓朋友轉達了感謝之意。
最開心的事
幫助方艙醫院成立臨時黨支部
除了針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心理問題給予治療幫助外,他還幫助方艙醫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利用支部的力量增加凝聚力,讓患者和醫護人員學會了自我管理,並且招募志願者,鼓勵大家捐獻血漿。這也是最讓他感到最開心的一件事。「有的病人出院後會說,在這幾天裡,時間雖然很短,但臨時黨支部給他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楊道良還寫了一段題為《愛的延續——致無償獻血的艙友們》的小詩:「您不是戰士,卻有著勇士的豪情,您不是白衣天使,卻可搶救許多危重生命。當您挽起臂膀,當殷紅的血液流淌到需求者的軀體,生命的希望就從這裡重新燃起。這就是你們,無償獻血者,我們的獻血英雄。」
昨天上午,劉先生給他們工作人員打來了電話,想諮詢血漿捐獻的流程。之前因為感染上新冠病毒,劉先生在方艙醫院接受治療,出艙後在隔離點進行14天隔離,快要結束準備回家前,看到了這個倡議。他說,當了解到獻血漿可以救更危重的病人,就很想做這件事,這麼多醫護人員幫忙患者,自己也想去獻點愛心。
自3月1日倡議發出以來,已經有10幾位患者籤署捐獻意向,「當聽到很多有患者康復後打電話來願意捐獻血漿時,覺得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楊道良在電話那頭認真地對記者說。
屠瑜/文
靜安彭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吳婷婷
有苦也有樂,樂在其中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吳婷婷和另一位同事陳雅娟,在1月27日大年初三的晚上,跟隨上海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經過短暫的培訓,就第一時間投入到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北四病區緊張而又忙碌的醫護工作中。「我們有苦有樂,樂在其中!」
最開心的事
病人變成了「帥爺爺」
病房內17床睡著的老人,原本病情比較危重,經過上海醫護人員一周的精心醫護,情況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好轉,身上帶入的幾處壓痕面積明顯縮小,創口部位滲血也已經少了許多。
吳婷婷他們」靜安3人組「,早晨特地從住所帶了一把鬍鬚刀,做完早晨治療後,攜帶」傢伙「來到病房,為老人做了一次全身「spa」,常規為老人擦身、換尿布、尿墊、換藥後,「我們為他剃了鬍鬚,雖然鬍子是第一次剃,但以前在病房中術前『備皮』還是做的,所以操作起來還算順利。在我們的努力下,爺爺臉上變得好乾淨,變成了一個『帥爺爺』」。吳婷婷告訴記者,那一刻,她的心裡最開心了,這是他們努力獲得的成果啊。
吳婷婷還注意到一個細節:「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識,爺爺的左手大拇指翹著,似乎在對我們上海姑娘表示感謝!我們希望他快快好起來,早日康復出院!」
最難過的事
做孫女我不稱職
進駐收治感染病人最多的金銀潭醫院,除認真、嚴謹地完成護理任務,吳婷婷和陳雅娟還將豐富的護理經驗傳授給當地青年護士,手把手指導動脈採血,進行「技術支援」,經常一檔班連續10餘個小時,不吃不喝,對生理心理都是嚴峻的考驗。她們兩個還火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看著不少病人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吳婷婷也很愉快。但一想起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她就有些難受,「本來過年可以去看望爺爺奶奶的,因為疫情,沒能如願,已經有2個多月沒有見到他們了。」吳婷婷說,「不過那天終於和他們通了視頻,忍不住哭了,我是個不稱職的孫女……」
為了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吳婷婷情願做個不稱職的孫女,「相信等到凱旋的這一刻,我就能去看望爺爺奶奶了!」
江躍中/文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護士長李冬梅
頒發更多生命的「獎狀」
年夜飯還沒來得及吃,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護士長李冬梅就作為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奔赴武漢,投入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病區的生死營救。
最開心的事
有人拿到生命的「獎狀」
1月24日大年夜晚上趕赴武漢,今天是李冬梅到武漢的第40天。「隨著方艙醫院、綜合性醫院等救治渠道增加,對病人應收盡收,我所在的北三病區,重症病人越來越少。」李冬梅告訴記者,一開始病區一天有20多個重症病人,昨天僅有9個重症病人;工作節奏明顯放緩。
說到最開心的事,李冬梅回憶,「一天,我為治癒的病人送去出院小結。一名50多歲的中年男子接到小結後像孩子般欣喜若狂,高興地說『這是給我生命的獎狀!』他還給病友們鼓勁:『加油,你們也會收到這張獎狀、獲得重生的!』」所有人沉浸在一片歡樂中。
有人為自己病癒而開心,還有人則為家人而揪心。她告訴記者,另外一名老教授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己住院後,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過年時候他和女兒、女婿一家人團聚,入院後一直惴惴不安,生怕連累家人、煩躁不安。當他得知家人檢測後平安無事時,放心的表情讓人記憶猶新。」
最難過的事
80後夫妻相見時難別亦難
在重症監護室裡,每天都是和生命賽跑的節奏。但是在生死的搏鬥中,也有病人不幸搶救無效去世。說到最難過的事時,李冬梅想起了一名「80後」的女患者,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孩子還在幼兒園讀書,夫妻倆十分恩愛。在她患病期間,雖然不能相見,但丈夫經常送來燕窩、新鮮大個的草莓、奶粉、尿布等,盼著她早點治癒回家。但最終妻子年輕的生命還是被病魔奪走,「再多的愛,在死亡面前依然無助。」
「看著她孤單地離開人世,身邊無法有親人陪護,我們能做的就是做生命的最後守護者。」由於重症監護室沒有護工,所有的最後工作都是由護士完成的,他們為死者做好嚴格的消毒料理,將他們的手機仔細消毒後,交到家人手中,給他們留下最後的念想。
李冬梅說,幸虧越來越多的人好起來,每天揮手和出院的病人告別,就是一天裡最歡喜的時刻!
宋寧華/文
新民眼工作室
編輯 | 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