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毒舌女▲可加關注】
「滾」!
面對前來捐款的人,她生硬的將他們拒之門外,同時留下這樣一個字。
新聞裡的女人,面對採訪鏡頭,提到曾經的學生帶了2000元來捐款,她果斷拒絕,還讓他們「滾」。
看到這則新聞的黃付燕,越看越覺得熟悉,她覺得,這不是在說我嗎?
與此同時,她被文章後面網友的評論驚呆了。
「這個沽名釣譽的女人,壓根兒就是一個反婚反育反家庭的老妖婆!」有網友這樣留言。
黃付燕心裡難受,這些人根本不懂事情原委,這樣罵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太過分了!
很快,有記者與她取得了聯繫。
此前的報導中,那個拒絕黃付燕捐款的女人,是她的高中老師。
而老師拒絕黃付燕捐款的理由,則是因為她生了孩子之後選擇做全職媽媽。
網友們覺得,這個女老師在歧視全職太太,甚至說她有「厭男症」,「自己骨子裡瞧不起女人」。
網上罵的很難聽,句句都扎在了黃付燕心裡,自己的老師,絕不是一個「老妖婆」。
她選擇站出來面對媒體,給那些誤解她老師的人一個解釋,還老師一個清白。
被罵的老師名叫張桂梅,她的另一個身份,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的書記,校長。
很多人不了解這所高中,對張桂梅的名字也很陌生。
但是在當地,張桂梅對於很多生活在大山裡的女孩來說,就是改變命運的希望。
1957年,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滿族家庭,母親病逝後,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不遠萬裡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讀書和教育的種子在張桂梅心裡發芽。
1975年,18歲的張桂梅開始參加工作,1983年,張桂梅被調到子弟學校做起了老師,在這裡,她發現了自己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
五年後,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對教育事業的堅定追求,31歲的張桂梅拿到了麗江市教育學院中文系的錄取通知書,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年紀,張桂梅的選擇,幾乎等於決定了自己的一生。
當然,決定她一生的,除了教育,還有愛情。
在麗江市教育學院,張桂梅與自己的白族丈夫相遇,兩年後,二人走進婚姻的殿堂。
畢業之後,張桂梅隨丈夫來到大理的喜洲一中任教,在那個戶戶有花的人間仙境,張桂梅與丈夫度過了甜蜜的婚後時光。
但是,短暫的幸福僅僅持續了六年。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患癌去世,二人沒有孩子,美麗的喜洲成了張桂梅的傷心地,收拾行囊,她選擇離開。
還沒來得及抹平丈夫去世帶來的心靈創傷,一年後,張桂梅被查出患上了子宮肌瘤。
那是1997年的4月,調入麗江市華坪縣中心學校不久,張桂梅的身體已經出現異樣。
四月的麗江已經滿樹繁花,張桂梅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有梅一般的傲骨和堅韌,在病痛的折磨中,沒有倒下。
那段時間,張桂梅靠吃止疼藥度日,去上課都是一步一步挪著走路。
3個月後,期末考試結束,張桂梅才住院接受手術。
切除子宮之後,一個重達2公斤的腫瘤從張桂梅的身體內被取出,大小相當於一個5個月左右的胎兒。
手術後,醫生的建議她休養三個月,但張桂梅只給了自己24天。
沒有子宮,她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但上帝關上了這扇門,卻為她打開了一扇更大的窗。
2001年,張桂梅辦起了孤兒院,建院第一天,院裡就收養了36名孤兒,孩子們有大有小,大的已經上小學,小的還不滿一歲。
沒有自己生下孩子的張桂梅,成了50多名孩子的「媽媽」。
一個名叫「蘿蔔頭」的小男孩因為太小,晚上要張桂梅抱著他一起睡,孩子嘴饞,張桂梅就自掏腰包給孩子買吃的。
小小的孩子趴在張桂梅後背,一邊蹭張桂梅一邊喊「媽媽」。
一聲聲「媽媽」喊化了張桂梅的心,她給了孩子們作為母親的愛,孩子們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
回到學校,每一個學生,都是她的孩子。
張桂梅選擇的華坪縣是山區,條件艱苦,能送孩子上學的家庭需要付出的金錢成本已經讓他們足夠吃力。
張桂梅在這裡的日子,看到了太多太多在苦難中依然樂觀求知的孩子。
傈僳族大哥拿著一沓皺巴巴的票子,一毛,一元的攤開在張桂梅面前,面露難色卻不得已懇求張桂梅收下,只為讓自己的孩子能多上一天學。
貧困人家的孩子往往早早懂事,特別是女孩。
面對離世的父親,在苦難中掙扎的母親,女學生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為家庭的未來發愁,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張桂梅二話不說給孩子交了學費,還準備了新衣服。
貧困到沒有飯吃的孩子在這裡更常見,張桂梅只要身上有錢,就不會讓自己的學生餓肚子。
吃飽了,去上學!
在那個年代,自身本就不富裕的張桂梅,僅僅半年的時間就拿出2500元資助學生。
而她自己,穿的則是打了補丁的內衣,只要孩子們有學上,其他的,她一點也不在乎。
上學,讀書,走出大山,這是張桂梅的信仰,也是她給孩子們指明的道路。
教書育人這條路,張桂梅立志走下去。
然而身為老師她卻發現,班上的女學生在悄悄流失。
人呢?
一次家訪,她了解到,班上一名女學生中途輟學去打工了。
可女生的母親,卻給上小學的弟弟提供去市裡上補習班的機會。
「你腦子有病嗎?你姑娘是高三,要高考的,你不讓她好好讀書,反而送小學的孩子去補習,你怎麼想的啊?」
這位母親無奈只回應四個字:他是兒子。
一句話,擊中了張桂梅的心。
兒子,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女兒,即使即將高考,也要犧牲自己成全弟弟的讀書前途。
在大山裡,這些父母雖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們也知道,讀書能改變人的命運。
可這種改變命運的機會,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驅使下,被父母留給了家中的哥哥或弟弟。
山裡的女孩,除了自我犧牲,成全哥哥弟弟,沒有其他選擇。
張桂梅怒了,她看不下去自己的學生們就這樣被斷送大好前途,她更痛心的是,一個走不出大山的女孩,不僅是她自己的悲哀,更是一個家庭,甚至下一代的悲哀。
辦學校,辦一所免費的,只供女孩子讀書的學校,一定要把女孩子送出大山!
缺錢,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為了錢,她臉都不要了,一到寒暑假,張桂梅就拿著自己的各項榮譽去街上籌錢。
用媒體的話說,這個老師為了辦學,活得像個乞丐。
五塊十塊的籌錢,這種化緣式的籌錢途徑,幾乎沒有什麼用,五年過去了,張桂梅籌到手的錢只有1萬元。
在辦學校的理想面前,這一萬元微不足道的可笑。
衣服破了也不在乎,相比於攢錢給自己治病,辦學這個終極理想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轉機來自於一名記者。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桂梅與一名記者訴說其自己辦免費女高的想法,之後,一篇名為《我有一個夢想》的文章見諸報端。
張桂梅的免費女高夢,就這樣從幕後被推到了臺前,更多的人,開始向她伸出援手。
一百萬,兩百萬,錢終於到位了。
免費女高誕生,黃付燕是女高的第一批學生。
和很多大山裡的女孩一樣,黃付燕初中畢業後面臨的人生,就是輟學,結婚,生子,在大山裡,操勞農活,養育子女,重複自己父輩人的老路。
而改寫她人生命運的,正是張桂梅。
當時的黃付燕家境貧困,家有重病的哥哥,初中畢業後,想上學根本沒有可能。
在老師的推薦下,她進入張桂梅的免費女高。
抓住這個機會,黃付燕沒有放棄,380分的高考成績壓著二本線,最終,一紙內蒙古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終於牽引她,走出了大山,邁向了更廣闊的人生。
這是黃付燕的成功,更是張桂梅的成就。
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被送出大山,她們考進了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暗淡的人生終於有了新的希望。
在她們身後,張桂梅就像母親,她布滿膏藥的雙手比任何金錢都有力量。
華坪女高成立至今,已經有1804名女孩考進大學。
她們中大多數人有著像黃付燕一樣的經歷,家庭貧困,上學無望。
面對鏡頭,一個面龐稚氣的女孩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張桂梅,自己在這個年紀,應該已經結婚生子,做起了家庭主婦。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最好的年華,張桂梅一點一點建立起華坪女中,也建立起更多女孩的未來和希望。
在每一個從華坪女中考出去的女孩心中,張桂梅也是母親,是改變她們人生的第二個母親。
「張老師一直要求我們做獨立女性,不想我們讀了書,還像老一輩那些女性一樣,整天在家圍著老公、孩子轉,沒有自己的事業。」黃付燕說。
看到網上對張桂梅的謾罵,她聽不下去。
「她說得在理,話醜理正。女高本來就是讓貧困女孩讀書的學校,學生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又去當全職太太,她肯定反對。」
也許只有在黃付燕她們心中,才真正理解張桂梅反對女孩子做全職太太的原因。
能考出大山的貧困女孩,她們的前半生是不幸的,但是知識和教育,讓她們有了改變命運的可能,這是萬幸。
張桂梅希望「女兒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
至今依然有人諷刺張桂梅是「女權主義者」,但這樣的「女權」如果能再多一些,是不是就可以拯救更多女孩於困境?她每伸出一次援手,挽救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家庭。
用張桂梅的話說,她送一個女孩上了大學,就救了三代人。
「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這是感動中國2020給張桂梅的頒獎詞。
每一個走出大山貧困女孩,都被張桂梅斬斷了貧困的枷鎖,帶她們走出愚昧的牢籠。
張桂梅是不是女權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是一個革命者,她拼了命去反對的,是貧困現實對女性乃至整個社會的桎梏。
講臺是她的戰場,她揮舞自己的雙手,每一筆,都在改寫女孩和大山的歷史。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諾夫」。
華坪女高的座右銘,伴隨了張桂梅一代又一代的「女兒們」成長。
「女兒們」也許不會再回到華坪,但她們一定已經做到了「人中之傑」,立於「群峰之巔」。
華坪裝不下她們的理想,但母親已經用雙手為她們打下通向世界的康莊大道。
· end ·
歡迎大家評論,咱們一起交流,謝謝您們的分享與點讚,這都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為了更好地分析解答讀者們的故事,以後你們有什麼情感或人生困惑請發送郵箱:dushenv999@sina.com 歡迎更多朋友提問,我在線上等你哦。)
毒舌女,毒舌女,江湖最敢說真話的女人,用最犀利的文筆寫熱點,用最獨到的思想觀世間。公眾號:毒舌女(商務合作聯繫請加個人微信號:47058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