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姚霞銀團隊NASICON結構鈉離子固體電解質研究

2021-02-18 稀有金屬RareMetals

Rare Metals 2018年第6期固態電池專輯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姚霞銀團隊題為NASICON-structured Na3.1Zr1.95Mg0.05Si2PO12 solid electrolyte for solid-state sodium batteries的論文。NASICON結構固體電解質材料性質穩定,是當前電導率較高的鈉離子導體,但其室溫離子電導率尚不能滿足實際使用需求。在此工作中,作者在NASICON結構Na3Zr2Si2PO12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採用Mg取代部分Zr,通過對離子傳輸通道尺寸的調控,在未改變製備方式和未明顯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室溫離子電導率。製備的Na3.1Zr1.95Mg0.05Si2PO12材料室溫離子電導率為1.33×10-3 S cm-1。進一步將Na3.1Zr1.95Mg0.05Si2PO12材料作為電解質組裝固態鈉電池,其中正極為少量電解液潤溼的Na0.9Cu0.22Fe0.3Mn0.48O2,負極為金屬鈉。在室溫0.5 C倍率下,電池的放電比容量達71.9 mAh g-1,1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達到80.5 %。Na3.1Zr1.95Mg0.05Si2PO12材料的優良的離子傳輸能力和界面穩定性有效的提高了固態鈉電池的循環性能。

 

圖 Na3.1Zr1.95Mg0.05Si2PO12與Na3Zr2Si2PO12的電導率與激活能隨製備溫度的變化圖

引用本文: Yang J, Wan HL, Zhang ZH, et al. NASICON-structured Na3.1Zr1.95Mg0.05Si2PO12 solid electrolyte for solid-state sodium batteries. Rare Met. 2018; 37(6):480–487

全文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98-018-1020-3

姚霞銀研究員簡介: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青年促進會會員、寧波市領軍拔尖人才。200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並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2009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歷任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期間於2012年至2014年先後在韓國漢陽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儲能材料研究。目前研究興趣集中於全固態二次電池關鍵材料及其應用研究,迄今為止,與合作者一起在Nano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材料及新能源領域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8篇,被引用約1500次,H因子21;參與撰寫「新能源材料科學與應用技術」(科學出版社)中的「無機固體電解質材料及全固態鋰電池」章節;(合作)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5項,其中授權9項,國際專利2項。

版權聲明

本文由Rare Metals編輯部負責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本文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2018 Editorial Office of Rare Metals.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繫我們

聯繫人:馬雯

電話:010-82241917

E-mail: raremetals_mawen@126.com

網址:http://www.rmet-journal.com

Rare Metals 2016年JCR影響因子為1.189。Rare Metals對於高質量熱點文章,提供快速出版綠色通道,熱切歡迎科研工作者向本期刊投稿。

相關焦點

  • . | 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調控策略與展望
    然而,相對於大量研究的電極材料而言,當前人們對於構建穩定、高效的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對鈉離子電池界面基礎理解和調控策略的研究還處於初期階段。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郭玉國研究員團隊從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基本理解、電解液母體調節和電極自身因素等方面,對當前鈉離子電池界面調控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問題進行了梳理與展望(圖1),相關論文以「Manipulating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s of Sodium-Ion Batteries: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 去年全球新型鋰鹽LiFSI產能1400噸 新型超薄三層陶瓷電解質提高...
    在製造過程中,通過對溶液進行乾燥,形成離子導電複合材料,這種材料可同時作為電解質和正極塗層。該電解質溶液是一種含有β-硫代磷酸鋰(β-Li3PS4)的硫化物基材料。研究團隊通過多種方式來合成這種材料,包括使用不同的親核試劑、溶劑和機械支持物,但最關鍵的起始成分總是硫化鋰(Li2S)和硫化磷(P2S5)。
  • 電解質 學案 高中化學必修一
    (2)非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乙醇等都是非電解質。電解質是否一定導電,導電物質是否一定是電解質?答案:電解質不一定導電,如固體NaCl、純H2SO4等,導電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Fe、Cu、NaCl溶液等。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寧波材料所反饋巡視情況
    12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黨組巡視組向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反饋巡視情況。中科院監督與審計局副局長、院巡視辦副主任周傳忠在會上講話,巡視組組長夏群燕反饋了巡視意見,上海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李正華對整改工作提出要求。會議由寧波材料所黨委書記李潤偉主持。
  • 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高一化學必修第一冊精品講義
    和AgCl是難難溶物,其水溶液不導電,故它們是非電解質(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銅、石墨均能導電,所以它們都是電解質B.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都能導電,所以它們都是電解質C.液態氯化氫、固體氯化鈉都不能導電,所以它們都是非電解質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類金剛石碳膜的應力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類金剛石薄膜材料(diamond-like carbon,簡稱DLC)作為一類非晶碳膜材料的統稱,主要由sp3 鍵(金剛石相)和sp2 鍵(石墨相)的三維交叉網絡混合而成,依製備方法不同可含有一定量氫,具有高硬度、低摩擦係數、高紅外透光性、良好化學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在海洋、航空航天、生物醫用、微機電、汽車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分子和離子們的悲歡離合——電解質和離子反應
    「美麗化學」系列短視頻科普團隊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化學的變化之美,但微觀畢竟是微觀,分子、原子或離子層面的變化我們還是難以直接觀察到,於是,我們需要藉助於符號、模型等工具來進行認識和研究。電離理論和電離方程式、離子反應方程式、化合價、單雙線橋等符號表徵的工具便應運而生了。
  • 鈉離子電池出爐!比三元鋰更耐用,500次充放電不損耗容量
    綜上,一直以來國內外的動力電池供應商、車企、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被動力電池的安全、價格和能量密度之間的平衡問題所困擾。與鋰離子電池結構和工作原理相似的鈉離子電池進入科學家的視野,鈉離子電池是一種可循環充放電的二次電池,該電池具有安全穩定性高和使用維護方便等優勢,或將幫助解決動力電池所遇到的問題。
  • 什麼是「全固體電池」?——5分鐘圖解搞定
    全固體電池與傳統電解液電池的區別問 為什麼能夠不使用電解液?答 固體電解質的研究雖然已有20多年,但是一隻未能找到超過電解液的「鋰離子順暢通道」,直到2011年以後才取得了多個重大進展。電解質變為固體材料後,不易出現電極材料溶解現象。而且與電解液相比,有許多電化學性質穩定性較高的固體材料可以用作電解質,從而使得電解液時代無法使用的高輸出電壓、或者大電流容量密度的正極或負極材料都有了使用的可能。
  • 日本在室溫下合成陶瓷柔性片狀電解質 可加速鋰金屬電池上市
    研究人員將石榴石型陶瓷、聚合物粘合劑和一種離子液體混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種類固態片狀電解質。由於研究人員在室溫下進行合成,因而與現有在高溫下(> 1000°C)進行的工藝相比,該新方法的耗能大大降低。此外,該電解質能夠在很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是一種前景非常好的電解質,可用於電動汽車等設備的電池中。
  • 中科院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開發新方法 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
    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學院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將大大推進鈉離子電池研究。該類電池將成為僅次於鋰離子電池的重要技術。此外,鈉離子電池也適合固定應用,例如家裡的電源牆或儲存風能和太陽能(000591,股吧)的電池公園。從原材料方面看,鈉離子電池可以避免使用鈷,提供更好、更便宜的正極。但是,鋰離子電池只使用有限數量的原材料和材料結構,而且最佳正極配方比較明確。對於鈉離子電池來說,情況並非如此。
  • 儲能、生物診斷領域的發展將因此被推動 寧波新材料研究再獲突破
    去年3月份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合成了世界首個鋅MAX相材料後,一直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近日,又有好消息傳來,他們探索出了MAX相的二維衍生物MXene的新合成方法,引起了業界高度關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類具有特殊功能的層狀陶瓷材料,因其由元素周期表上的M、A、X三類元素構成,統稱為「MAX相」, 獨特的納米層狀晶體結構使其兼備金屬和陶瓷的性能,高導電性、耐高溫、抗氧化、耐輻射耐腐蝕等。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在眾多的電池材料體系中,金屬鋰負極具有最低的電位和最高的理論比容量,被視為電池負極材料的終極選擇。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不用慌,可能是水電解質紊亂導致
    導語:很多疾病都會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尤其是比如腹瀉和大量出汗等相關疾病就會導致水電解質紊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對待水電解質紊亂,如何更好地飲水,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種脫水,在臨床上面最主要出現於大量的消化液丟失,但是只補充水分,這是因為大量的消化液還有很多的鈉離子而那因此丟失,但不及時補充,就有可能會引發低滲性脫水,尤其是對於大量嘔吐或腹瀉所導致的只喝水但卻並沒有補充有效的電解質就會導致低滲性脫水,這也是生活當中需要注意的。
  • 西南交通大學張旭教授團隊在固體力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材料在實際服役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循環載荷的作用。在平均應力不為0的非對稱應力載荷作用下,材料會產生循環塑性不斷累積的棘輪行為,對材料的低周疲勞壽命有重要影響。關於iHEA單拉變形行為的宏微觀實驗研究目前已比較豐富,但循環塑性行為的實驗研究和機理分析尚未開展,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合金服役能力的評估和工程應用。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成果進展。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First livesighting of 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hotaulaDeraniyagala, 1963) or 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Mesoplodongingkod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