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北盤江畔天高雲淡,興仁市阿藏村坐落於此。山間谷底疏林草叢居多,草叢間,一株株李子樹錯落其間。李子墜滿樹梢,豐收在望。
一大早,王立勝來到基地查看李子生長情況。「這個李子再過幾天就要成熟了,李子清脆甘甜、口感獨特。」 阿藏村老一輩人就有種植李子的傳統,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少不了幾顆李子樹,種的是老品種,更談不上管護,並且各自為陣,沒有形成規模,李子產量低,銷路不暢。
2月下旬,見到王立勝時候,他正忙著帶領村民修剪枝條,山坡上、田野間、房前屋後,隨處可見一片片、一簇簇、一棵棵潔白嬌嫩的李花,清香撲鼻、如雪如霜,記憶猶新。
王立勝今年42歲,1996年,初中畢業後,本想著繼續讀高中,但由於家庭的貧困,王立勝放棄了上學的機會。於是,在當年10月,他積極響應祖國召喚,懷著對部隊的嚮往和人生的憧憬,應徵入伍。
在2001年12月復員後,再次回到家鄉阿藏村。看見家裡老人還是肩挑馬馱,王立勝那時候開始下定決心,憑著在部隊學到的知識和軍人不服輸的品質,改變父老鄉親生活現狀。
創業初期,他開過燈飾店、幹過廢品回收,到過廣東務過工,在工廠當過主管,都有不小的收入。外面的世界雖然很精彩,但他內心深處牽掛最多的還是家鄉的發展。
「當時回家以後,第一犯愁的就是發展什麼產業,即現在我們說的八要素產業選擇什麼,當時我們村一戶人家種了幾畝李子,當年就有人出到2萬價格進行收購。」在2014年,回到家鄉以後,王立勝決定發展李子種植,吸納全村193戶其中有35貧困戶,成立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由於管護得當,地理氣候適宜,果樹長勢良好。如今,在王立勝帶領下,全村193戶村民因地制宜種植了3500畝阿藏李子,為當地的村民打造出一條適合當地的致富道路,這些李子樹成了村民眼中的「」搖錢樹」。
再過幾天,阿藏村的李子就要陸續大量上市了,前來基地和王立勝談合作的人不少,同時,今年他還開通了電商銷售,並與多家快遞公司合作,在一旁,中國郵政的工作人員來到基地,服務上門,與王立勝談阿藏李子電商銷售快遞物流合作事宜。
「發展電商,物流一定要保證。」
「深圳等通航的地方都一般在48小時或者24小時內到……」
打通了農產品電商銷售的最後一公裡。對於銷售,大家也是充滿了信心。
「我們年紀大了,年輕的時候要背100多斤,走幾十裡的山路出去買,現在我們不愁銷,由王立勝給我們處理,我們摘來給他,只問他要錢就行了」。村民劉明清告訴記者。
「今年我們3500畝的李子基地掛果率在60%以上,產值預計在兩千萬餘元,能夠一次性給老百姓帶來很可觀的收入。」
在王立勝的帶動下,如今阿藏村家家戶戶都種上了李子樹,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李子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2018年5月「阿藏李子」也被認定為興仁市繼「興仁薏仁米」「回龍藠頭」後的又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貴州省無公害產品。
「發展阿藏李子產業是帶動老百姓致富奔向小康的希望,大家對阿藏李子非常認可,市場環境非常樂觀,信心非常足。全村193戶老百姓當中家家戶戶種植阿藏李子,現在是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樣的話不光是脫貧了,對於我們阿藏的老百姓是一次性整體性致富。」王立勝介紹說。
在阿藏村海拔1000米,緊鄰北盤江,獨特的溫溼季風氣候環境中種植李子,所產李子清脆甘甜、口感獨特。王立勝牢牢抓住「阿藏李子」優勢,發揚軍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本色,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毅然扛起了示範種植的責任大旗,帶領家鄉父老發展李子產業,成為引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榜樣。
「下一步,我們將阿藏李子品牌做細做精,提升品牌知名度,繼續為脫貧攻堅成效鞏固、鄉村振興和阿藏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王立勝告訴記者。
通訊員謝安生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段源興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