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是個尷尬的年紀,我就是其中之一。
昨天因為跟小領導意見不合,生了一肚子悶氣。回到家想跟老公抱怨幾句,結果還沒張嘴,他先吐槽上了:都做好了的PPT,臨下班讓運營經理給改得亂七八糟,還非得今天就要!你說氣不氣!
「那你今天得加班了?」
「我才不管呢!誰讓他不早說,到點下班,有什麼是什麼!」
別看他嘴上說得瀟灑,我十分清楚,他心裡是放不下的:這麼交差,會不會出問題?
畢竟,我們都已經進入了【不敢失業】的年齡了。
「很難找到如意工作」的背後,隱藏的是焦慮
雖說【不敢失業】,但「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的說法,我並不同意。
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中年人心裡的各種怕:
公司新來的年輕人比我能幹,又該交房貸車貸了,孩子的提高班該交費了,老爸老媽是不是要體檢了……正因為這些怕,才讓我們得出「很難再就業」的結論,不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要不,就繼續維持現狀,不改變好了。
但是,很多人的心裡,還有另外一個聲音,叫:我不快樂!
普通員工想有更大的發展,可眼看著應屆生比自己有精力、體力以及寶貴的個人時間。
中層管理頭頂全部門的指標,下屬還各有各的性格,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團隊合作?談何容易!
公司高層每天盯著競爭對手,分析形勢,制定戰略。至於結果如何?只能聽天由命~
沒錯,在這個多變的時代,無論是一線基層員工,還是年薪百萬、千萬的高層,心裡都會有這兩種聲音。於是變得焦慮,陷入了所謂的「中年危機」。
那,該如何安放這看似無解的焦慮呢?
5個認知,助你破局
【認知一】人到40,並不是工作機會少了,而是「低門檻」的工作少了。
應屆生可以0經驗入職,但你不行!不僅沒有經驗不行,把一年的經驗用了十年,也不行。
這才是中年人應聘時的最大阻礙。
要知道,高端人才在什麼時候,都是稀缺資源。因此,找到你的核心競爭力,做深做精,不愁沒有「如意的工作」。
【認知二】職業變動,是必然。
當初覺得非常正確的決定,時過境遷後,往往會發現「我錯了」。
而且,現在覺得不對的東西,還就是當初吸引我們的理由。
比如說,很多同學畢業時,擠破腦袋考公務員,就是因為它穩定輕鬆。然後到了中年,發現自己早已成了「溫水中的青蛙」,原來的穩定變成了毫無競爭力,早早地被時代淘汰。
這時,再不主動改變,還能做些什麼呢?
【認知三】答案不會馬上出現。
當你終於決定要克服恐懼,重新進行職業規劃。卻發現離開熟悉的環境,更加茫然:
到底該如何轉變?我能做什麼?從哪裡開始?到哪裡去?一連串的疑問,讓你無所適從。
記住,現在的你,不是要在現在的工作和一個更好的工作之間做選擇。而是要在已知的未來和更多可能的未來之間做選擇。
雖然改變帶來了很多模糊不清的畫面,但只要一步步探索、發現,你不焦慮的未來會逐漸成型的。
【認知四】讓壓力代替焦慮
走出舒適圈的你,一定會感到壓力。你的生活、工作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也許是更好,也有可能會更糟。無論是哪種,都會伴隨著未知帶來的壓力。
而這種壓力,會逼迫你打起精神,尋找出路。也許是創業,也許是重新找一份工作。
每個人的情況各有不同,很難給出統一的答案。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你一定會在壓力下行動,去探索,嘗試,慢慢地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同時,你的焦慮,也會隨著壓力的出現,跑得無影無蹤了。
【認知五】是先有能力,還是先有機會?
很多中年朋友跟我說,怕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再就業。
其實,誰的能力不是在挑戰面前鍛鍊出來的呢?沒經過實戰的理論,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如果連挑戰都沒出現,又何談能力呢?
因此,千萬不要去用現在的能力,去設想未來的挑戰,從而得出自己不適合變動的結論。
總之,職業變動,就像你從現在的路上離開,轉到其他路上的過程。
而這第二條路,起初是不存在的。它需要你一步步探索,慢慢走出來。
具體該怎麼探索呢?
首先,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嫌工作安逸的,想要實現個人價值;嫌工資低的,想要更高的發展空間……不管怎樣,你要找到促使自己走出來的那個目標。
然後,想想怎麼做能最快捷地踏上實現目標的小路。
你也可以找在那條路上的朋友聊一聊,聽聽他們的經驗想法。
最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一邊嘗試,一邊總結,不斷調整策略。
雖然這個過程,必然會有艱辛、反覆、失敗,但早晚有一天,你會踏上正軌的。
畢竟,解決焦慮的唯一方法,只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