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華:從元散曲看元代的節日民俗

2021-01-14 中國歷史研究院
來源: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



中國的傳統節日源頭大致有三:一是按農事節令排定,即二十四節氣;二是以月之朔望為節,故一月中頗多以初一、十五為節者:三是月與日奇數復疊者,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重要節日。元散曲對重要節日都有記錄。新年。中國正月初一新年的名稱很多,元旦、元日、正旦、歲旦、歲日、歲首、歲朝、首祚、三元等。因為是一年的第一天,人們非常重視,朝廷要舉行朝會,民間則有祭祖、敬老、拜年等活動。元代的新年叫「元正」,規定給官員放假三天。元散曲元旦作品不多,不能和唐宋詩詞相比。存於《全元散曲》裡的也就是兩篇而已。但這兩篇,卻都是套曲,規模較唐宋詩詞都要大,氣勢因此也不小。貫雲石【雙調·新水令】《皇都元日》:

鬱蔥佳氣藹寰區。慶豐年太平時序。民有感,國無虞。瞻仰皇都,聖天子有百靈助。

【攪箏琶】江山富。天下總欣伏。忠孝寬仁,雄文壯武。功業振乾坤,軍盡歡娛,民亦安居。軍氏都託賴著我天下福。同樂蓬壺。【鴛鴦煞】梅花枝上春光露。椒盤杯裡香風度。帳設鮫綃,簾卷蝦須。唱道天賜長生,人皆贊祝。道德巍巍,眾臣等蒙忌露。拜舞嵩呼,萬萬歲當今明主。貫雲石是畏吾兒(今維吾爾族)人,生平頗具傳奇色彩。有一種說法說,元代人政治地位上首舉「蒙人」,次為「色目人」,三為(北方)漢人,最後是「南人」。貫雲石屬於「色目人」,政治地位不低。貫雲石從小文武雙全,富有創造性,曾經被選到英宗皇帝身邊任「說書秀才」,仁宗時更入翰林,是一個能與最高統治者說上話的人。所以,他寫作這樣的一篇歌功頌德的《皇都元日》便不足為奇。「賽唐虞,大元至大古今無」,以當時元蒙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看,說的也是實情。
元代末年的曲家湯式,寫過【正宮·端正好】套曲《元日朝賀》,由七曲組成。試舉幾句:「一聲鶯報上林春,五更雞唱扶桑曉,賀三陽萬國採朝。」「九龍車霞光閃閃明芝蓋,五鳳樓日色疃疃映赭袍。」「八府三司共六曹。」「一派仙音奏九韶。」

曲句中多用數量詞,很有點民歌裡「數數歌」的風味。湯式是一個落魄文人,流落江湖,又是個南方人,與北方政權的元王朝隔得遙遠,所以一樣是寫朝廷元日情景,湯式的這一首就要民間色彩得多。史料說湯式「好滑稽」,信不虛。套曲的最後道:「中和調,天上樂逍遙。」過節就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中和協調,湯式說得很到位。元宵。正月十五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故有「鬧元宵」之謂。另名元夕、元夜、上元等,由於這一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義名「燈節」。在中國歷史上,元宵放假從一天、三天、五天、六天,最長放假十天。元代的上元燈節與漢族政權時期沒有什麼區別。文人詩詞、戲曲劇本裡,也是寫元宵的最多。寫元宵,又以寫戀情者最多最好。「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朱淑真(一說歐陽修)詞,「眾裡尋他幹百度」的辛棄疾詞,是其代表佳作。元散曲繼承了這一傳統,並有所發展。比較客觀地描寫元宵節俗和節日氣氛的,可舉無名氏的【越調·鬥鵪鶉】《元宵》,五曲組成的一個小套。無名氏作品雖然每每排在集子的最後,其實時代並不一定在後。無名氏作品一定傳唱非常廣泛,故人名不留作品卻留存了下來。「……元夜值,風景奇。鬧嚷嚷的迓鼓喧天,明晃晃金蓮遍地。」(【鬥鵪鶉】)「香馥馥綺羅還往,密匝匝車馬喧闐,光灼灼燈月交輝。滿街上王孫公子,相攜著越女吳姬。」(【紫花兒序】)」但願歲歲賞元宵,則這是人生落得的。(【尾】)鑼鼓喧天,車水馬龍,小姐閨秀們帶著馥鬱的香氣、踩著三寸金蓮出門,男兒女兒們這一夜可以手拉手行進。燈光月輝,元宵是一個不夜天呵!特別是最後一句說得有意思:「則這是人生落得的」,全然是老百姓的口頭禪。人生落得賞元宵,人生落得過節日。這「落得」,今天一般作「樂得」。曾經作有雜劇劇本《才子佳人誤元宵》的曲家曾瑞,寫過一套【黃鐘·花陰】《元宵憶舊》。《誤元宵》雜劇今已不存,而這套散曲,寫的正是「誤元宵」的故事:「不見去年人,汨溼春衫袖」,「誤」了這個元宵節裡的重逢,只得「憶舊」了:凍雪才消臘梅謝。卻早擊碎泥牛應節。柳眼吐些些。時序相催,鬥把鰲山結。【喜遷鶯】暢豪奢,聽鼓吹喧天那歡悅。好教我心如刀切。淚珠兒搵不迭,哭的似痴呆。自從別後,這滿腹相思何處說?流痛血,瑤琴怎續,玉簪難接。【出隊子】想當初時節,那濃歡怎棄捨?新愁裝滿太平車。舊恨常堆幾萬疊。若負德負忌天地折。【神杖兒】(略)【掛金索】……對景傷情,怎握如耳夜。燈火闌珊,似萬朵金蓮謝。車馬闐闐,賽一火鴛套社。【隨尾】見他人兩口兒家攜著手看燈夜,教俺怎生不感嘆傷嗟?尚想俺去年的那人何處也。真箇是元曲版的「去年元夜時」、「眾裡尋他千百度」!曾瑞的這套曲子連人稱都已經用第一人稱了,與戲劇一樣已經是「代言體」了,只要增加故事悲歡離合的情節起伏,搬上舞臺即可成為戲劇。有此基礎,曾瑞寫雜劇《才子佳人誤元宵》,應當是不困難的。堪稱元散曲第一人的張可久,寫過多首元宵曲。有小令【沉醉東風】、【天淨沙】《元夜》和《元夕》,還有【普天樂】《元夜即事》,有用兩支連用的帶過曲形式【齊天樂過紅衫兒】,寫了「情人節」實錄的《元夜書所見》,更有三支連川的【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富山元宵賞燈》,有寫自己情感的,有寫他人景象的,立場不同,風格各異,頗有看頭。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有夠多的文藝作品輔助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寒食。寒食、清明和三月三上巳節是三個在時間上靠得很近的節日,所以在作品裡每每混同。我們來讀以下幾首。盧摯有【雙調·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吟詩。張養浩的【中呂·十二月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三四株溪邊杏祧,一兩處牆裡鞦韆。隱隱的如聞管弦,卻原末是流水濺濺。人家渾似武陵源。煙藹濛濛淡春天。遊人馬上嫋金鞭,野老田間話豐年。山川,都來杖履邊。早子稱了閒居願。

上巳。喬吉【雙調·折桂令】《上巳遊嘉禾南湖歌者為豪奪扣舷自歌皆笑》:三月三天霽吹暗。見麟風滄州,鴛鷺沙汀,華鼓清簫,紅雲至棹,青紵旗亭。細看來春風世情,都分在流水歌聲。……

題目已似一幅動態的畫面。男女歌唱言笑瘋玩,喬吉寫得很生動。張可久的【南呂·一枝花】《春景》,中有「景物偏堪,車馬遊人覽,賞清明三月三」句,又將「清明」與「上巳」混稱。我有兩篇論文,論及從宋代開始寒食、清明、上巳三節的合併融一、清明節「寒食其外,上巳其裡」的現象。元散曲亦能支持我的這一觀點。端午。元散曲寫端午的很少。馬致遠有【仙呂·青哥兒】《十二月》,其中《五月》寫端午:榴花葵花爭笑。先生醉讀離騷。臥看風簷燕罍巢,忽聽得江津戲至撓,船兒鬧。
浴至芳荊楚風流,艾掩門楣,符映釵頭。雪卷鷗沒,雷轟鼉鼓,電閃龍舟。驕馬驟雕弓翠柳。小娥謳寶髻紅榴。醉倚江樓。笑煞湘絫,不葬糟丘。端午又名重午、重五,北方有稱為「蕤賓節」的,要行射柳活動。元宮廷亦舉行擊球、射柳等文體活動,民間則家家戶戶艾葉菖蒲掛門楣,男兒賽龍船,女兒簪榴花。這些,都被作為景象或意象寫在了曲中。七夕。乞巧節,亦有女節、少女節、小兒節、香橋節等名稱。因為有牛郎織女故事的附會,七夕成為一個美麗的節日。織女為天帝孫女,心靈手巧,此夜,女性望星空,乞巧,結採縷,穿七孔針,寫上「某某乞巧」的字樣。乞巧節相當於男兒的文曲星崇拜,祈求聰明。元代大都除了繼承前代傳統外,還要舉行「迎二郎神」活動。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蛛叢度繡針,龍麝焚香鼎。慶人間七夕佳令。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檣桐村影。【商調·集賢賓北】暑才消大火即漸西,鬥柄往坎宮移。一葉梧桐飄墜,萬方秋意皆知。暮雲閒刮刮蟬鳴,晚風輕點點螢飛。天階夜涼清似水,鵲橋固圖高掛偏宜。金盆內種五生。瓊樓上設宴席。
【集賢賓南】今宵兩星相會期,正乞巧投機。沉李浮瓜餚饌美,把幾個摩訶羅兒擺起。齊拜禮,端的是塑得來可嬉。
【風鸞吟北】月色輝。夜將闌銀漢低。鬥穿針逞豔質。喜蛛兒奇,一絲絲往下垂,結羅成巧樣勢。酒斟著綠蟻,香笑焚著麝臍,引杯觴大家沉醉。櫻桃妒水底紅,蔥指剖冰瓜脆。更勝似愛月夜眠遲。
【鬥雙雞南】金釵墜金釵墜玳瑁整齊。蟠祧宴蟠祧宴眾仙聚會。彩衣彩衣輕紗織翠,蒜步搖繡帶垂。但願得同蚊宴團圓到底。
【節節高北】玉蔥纖細,扮腮嬌膩。爭妍鬥巧,笑聲舉。歡天喜地。我則見管弦齊動,商音夷則。遙天外鬥漸移,喜陰晴今宵七夕。
【耍鮑老南】團圖笑令心盡喜。食品愈稀奇。新摘的葡萄紫,徙剝的雞頭美,珍珠般嫩實。歡坐間夜涼人靜已。笑聲接青霄內。風淅淅,雨霏霏,露溼了弓鞋底。紗籠罩仕女隨。燈影下人扶起,尚留戀懶心田。
【四門子北】畫堂深寂寂重門閉。照金荷紅蠟輝。鬥柄又撮,月色又西。醉鄉中不知更漏遲。士庶每安,蜂燧又息,顧(願)吾皇萬歲。
【尾】人生願得同歡會,把四季良辰須記。乞巧年年慶七夕。杜曲是規模最大內容豐富的七夕曲。除此,喬吉、高明也寫到過七夕,王舉之【雙調·折桂令】寫到七夕的兩個節日習俗:「剖犬牙瓜分玉果,吐蛛絲巧在銀盒。」重陽。重陽節作為節日,一般以為始自先秦。《易經》:「以陽爻為九。」兩個九相會,所以名「重九」;九為陽數,日月並陽,故口「重陽」。民間登高望遠、放風箏、賞菊花、吃重陽糕等。元代特別看重重陽節。這一天原本就是蒙古人的祭祀性節日,元蒙統治集團入主中原後,春夏在上都行政,秋冬回大都行政,每每在重陽日,由上都回大都,所以要舉行迎接皇帝同京的隆重儀式。散曲重陽篇很多。劉秉忠【雙調·蟾宮曲】四首,其第三曲寫的正是重陽:梧桐一葉初凋。菊徙東籬,佳節登高。金風颯颯,寒雁呀呀,促織叨叨。滿目黃花袞草。一川紅葉飄飄。秋景瀟瀟。賞菊陶潛,散誕逍遙。做過大官的曲家盧摯,倒是個重視傳統節日的人,寫過【雙調·沉醉東風】七夕,又有同一曲牌的《重九》: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裹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盧摯是欣賞陶潛散淡世界觀的,他的《閒居》曲裡有「學淵明籬下栽花」句。元代後期的重要曲家喬吉,寫過上巳、寫過七夕、也寫過重陽。張可久重陽曲多達五首,(不包括別的主題裡提到重九和陶潛),【越調·寨兒令】《九日登高》,【雙調·折桂令】《九月八日謎社會於文昌宮》「試登高先做重陽。」【南呂·塊玉】《客中九日》:「落帽風,登高酒,人遠天涯碧雲秋。雨荒籬下黃花痩。愁又愁,樓上樓。九月九。」【正宮·小梁州】(無題)之四的【麼】:「東籬誤約陶元亮。過了重陽,自成傷。何情況。黃花惆悵,空作去年香。」清麗簡約,含有些許微微的幽默感覺,小山曲畢竟不同凡響。釀寒風似刮,催詩雨如麻。東籬寂寞舊我花,上心來悶染。孟參軍嘗烏紗低首頻嗟呀。陶縣令掩扉緘口慵攀話。蘇司業檢奚囊彈指告消乏。白衣人在那答?」蕭蕭五株門外柳,屈指咬陽又。霜清紫蟹肥,露冷黃花痩。白木不來琴當酒。目的走,同上引的盧摯重陽曲一樣,這兩丈曲中也都提到了陶淵明「白衣送酒」的典故。上面介紹的多是單首的節日曲。還有合起來寫的。以南戲《琵琶記》聞名於世的高明,寫過【商調】一套曲《秋懷》,抒情篇章,寫到了七夕、中秋、重陽三大節日:【二郎神】從別後,正七夕穿針在畫樓。……
【集賢賓】西風桂子香韻幽,奈虛度中秋。……
【黃鶯兒】霜降水痕收,遲池塘猶暮秋。滿城風雨還重九,白衣人送酒。烏紗帽戀頭。思那人應似黃花瘦。
無名氏【中呂·迎仙客】《十二月》共有十四支曲,一引子一尾聲外,其餘十二支一個月一支,對節日文化多有記載。馬致遠也有【仙呂·青哥兒】《十二月》,筆者認為不如這組無名氏的。茲選其六如下:《正月》春氣早,鬥回杓,燈焰月明三五宵。綺羅人,蘭麝飄,柳傲梅嬌。鬥合鵝兒鬧。
《三月》修褉潭,水如蓋,車馬勝遊三月三。晚歸來,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蛾眉淡。
《五月》結艾人,食蕤賓,菖蒲酒香開玉樽。彩絲纏,角糅新,楚些招魂,細寫懷沙恨。
《七月》乞巧樓,月如鉤,聚散幾回銀漢秋。遣人愁,何日休,織女牽牛,萬古情依舊。
《八月》風露清,月華明,明月萬家歡笑聲。洗金觥。拂玉箏,月也多情,喚起南樓興。
《九月》湘水長,楚山蒼,染透滿林紅葉霜。來秋香,糝玉觴,好個重陽,落帽龍山上。元宮廷非常重視元正慶典,融蒙古傳統節慶習俗與前朝節慶禮儀為一體,使得元旦之節日文化格外豐富多彩。元旦一早,朝廷舉行隆重的「元正受朝」儀式,文武百官「待漏」於崇天門,司辰郎宣布朝會開始,文武百官分從日精、月華門入大殿,向皇帝跪拜,山呼萬歲,丞相向皇帝三進酒。這些儀式和節日氣氛,在貫雲石的《皇都元日》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元代之前的詩人也有不少表現元旦節慶的詩篇,其中亦不乏御用式的讚美皇權、歌功頌德的作品,三國時代的人詩人曹植,就寫過一首四言詩《元會》,起首是「初歲元祚,吉日維亮」,結句為「皇室榮貴,壽考無疆」。這首詩也就是六十四個字,在歷代元旦詩中還算有一定規模的,可是與貫雲石的《皇都元日》二百五十多字的規模全然不好比,貫雲石是用套曲這種形式,完成了前輩「賦」才能做到的功用。馬致遠的【仙呂·青哥兒】《十二月》裡寫的元宵:「春城春宵無價,照星橋火樹銀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鰲山下。」大得辛棄疾「那人」之意蘊。元代元宵真正是「火樹銀花」的。據說當時大都麗正門外有棵大樹,讓忽必烈封為「獨樹將軍」,每年元正、元宵,樹上掛滿各色花燈,高下錯落,遠遠看去像一條沖天的火龍。我們在上面介紹的曾瑞的(元宵懷舊),我們把它叫做「元曲版的『去年元夜時』」,這元曲版,就比宋詞版大出幾倍去。因為篇幅大了,內容的表達就要伸展舒暢得多。無論在同調反覆的組曲(如《十二月》)還是帶過曲、套曲中,我們讀到的節日習俗描寫、人們的節日情懷描寫,都顯得十分酣暢。《元宵憶舊》裡寫到的「擊碎泥牛應節」,應當是當時的一項元宵習俗。老百姓每每在春耕前的春社上製作泥牛,或將泥牛頭套在人的頭上。表演御牛耕作的場面。至今,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和日本韓國的民俗演藝中,還能見到大量的類似場面。《元宵憶舊》告訴我們:至少在元代,春社習俗已經和元宵習俗融合,或者說,春社習俗已經融入元宵節俗,讓元宵慢慢取代了春社的一些功能。這就是為什么元宵節有這麼明顯的農耕色彩的緣由了。本曲還記載了另一個元宵習俗:「鬥把鰲山結」。結鰲山是宋代開始的元宵節俗,人們堆疊彩燈,加以神仙動物形象,做成山的形狀,叫「鰲山」。向伯恭【鷓鴣天】《上元》詞即有「鰲山宮闕隱晴空」句。馬致遠《十二月》中也有「翡翠坡前那人家,鰲山下」句。曾瑞的《元宵憶舊》曲告訴我們:當時的鰲山製作還互相比賽,爭奇鬥豔。在「鼓吹喧天」、「光灼灼燈月交輝」等泛泛的節日氣氛描繪中,有這麼具體的習俗記錄,對於節日文化傳承,功莫大焉!《元史》卷一七五《張養浩傳》記載,元英宗時,「欲於內庭張燈為鰲山」,有人提醒應該注意火警。這樣的「鬥」鰲山的習俗,至今保留在韓國日本的元宵節慶活動中。筆者曾經考察過的日本群馬縣元宵「追鳥祭」,他們的鰲山是裝幀在卡車上的,四個社區派出的四輛卡車匯集於十字路口,先比「硬體」——裝幀,再比「軟體」——特技,整整「鬥」了一個通宵。誠然,表現節日風尚是中國韻文向有的傳統,但是比較起來,詩詞顯得文人氣,而散曲則口語化、民間氣得多。更可貴的是,它對民俗的記載、表現遠多於文人詩詞。一樣的元宵憶舊,「眾裡尋他」,尋而不見,痛哭流涕,歐陽修是「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而到曾瑞的套曲這兒,就是這樣的了:「淚珠兒搵不迭,哭的似痴呆」、「見他人兩口兒家攜著手看燈夜,教俺怎生不感嘆傷嗟?尚想俺去年的那人何處也!」詞是簡約的,收斂的,內向的;曲卻是放的,外向的,不管不顧的。詞裡的那個淚人兒是無聲飲泣,曲裡的這丫頭卻哭出聲音來,嗷嗷的,嚎啕的。怎麼說,曲裡姑娘都要比詞裡小姐粗許多,民間許多,像煞一個勞動女子。特別是,她的啼哭還不光是「去年的那人」找他不著,而且還因為「見他人兩口兒家攜著手看燈夜」,由此參照著,令人嫉妒、傷感而不甘心。古時元宵節俗,男女交往開放,但過後,一般並不繼續,若一年來念念不忘,第二年元宵可以再去尋找。這一風俗可能還是從上巳節汲取的,和後來的清明節十分相似。所以名詩名詞裡存有女尋男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和男尋女的《題城南莊》:「去年今天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爾風。」應當說,對於傳承這一傳統,詩詞曲都作出了自己各自的貢獻。元代的清明寒食己融入大量上巳節俗。變得以男女嬉戲娛樂為主。《析津志輯佚·風俗》篇云:「清明寒食,宮廷於是節最為富麗。」「上至內苑,中至宰執,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遊為樂。」關漢卿《詐妮子調風月》裡也有類似情節,燕燕於此日與女友喝酒喝得臉兒紅,鞦韆蕩得差點忘了時間。與無名氏「晚門來,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蛾眉淡」的曲句描寫,如出一轍。詩詞裡的七夕篇有四言、五育、七言、長短句,有絕句、歌行體、律詩,但哪個也比不上杜傑的八曲聯套容量人。所以杜曲裡包容了許多七夕風習。首先是「鵲橋圖高掛」,讓我們仿佛看到當時人家的七夕情景,家家摶鵲橋幽丁中堂,就是將牛女迎進家門了。再是「金盆內種五生」,那是求子用的,《長生殿》裡表現七夕的戲中,連楊貴妃都在金盆內種那「五生」,因為她尚未有子嗣,希望有後嗣。牛郎織女有子有女。是國人理想的幸福家庭模式,故人們要在七夕節向牛女祈求子嗣。中國和日本的一些地方七夕節義是「小兒節」專門給一歲到十六歲的小兒過「生日」,也是七夕求子俗信的一個體現。而且,人的孕育本米就是一種巧合,所以,七夕乞巧其實也含有乞子的意思在。杜曲裡的「沉李浮瓜」、擺放「摩訶羅」,同樣是為了祈求後代。這在康保成的《長生殿箋注》、李道和的《歲時節日與古小說研究》、筆者的有關論文裡已多有論述,此處不贅。元代七夕還「迎二郎神」,而後世民間有將二郎神看作「戲神」的,且各地戲班子擁有的戲神的形象,正是「摩訶羅」式的偶人。或許正是七夕,把兩者捏合在一起的。


「鬥穿針逞豔質」句告訴我們:古代姑娘們比賽穿針引線,不光是呈現她們的巧手,同時在暗地裡比的還有容顏。七夕姑娘們穿針乞巧,每每容許男人們觀看,雙方據此尋找意中人者也不少。

「喜蛛兒奇,一絲絲往下垂,結羅成巧樣勢」,是又一個乞巧方式。宋代筆記裡說:女孩們又以小蜘蛛貯於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圓正,若是,則為「得巧」,可與杜曲互證。
我們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元散曲表現端午節的篇章,遠不如表現重陽節的多。筆者認為,這涉及到兩個節日的偶像,端午是屈原,重陽是陶淵明。節日偶像雖都是附會人物,然一旦附會上去,就與節日牢牢地依附在一起,成為節日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像端午節,後世甚至認為是為紀念屈原而設。我們讀到的表現歲時節日的詩詞曲,兒乎沒有不提屈原的端午、不提陶潛的重陽。如果不提,有人就會擔心。清代趙與梗有詩日:「寒食吊(介)之推,端陽悲郢客(指屈原),如何重九日,不祀陶彭澤?」按照歷史上的和今天的實際情況,就人們對節日重視的程度而言,應該是端午超過重陽;就節日偶像而言,也是屈原超過陶淵明的。但是在元散曲裡,我們得到的印象卻是相反。這又得涉及到元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熟讀元散曲的人都會知道:與歷朝歷代詩詞文不同,散曲所表現的對於屈原的評價不高。貫雲石有一首【殿前歡】最具代表性:「楚懷王,忠臣跳入淚羅江。離騷讀罷心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共不身心放?滄浪汙你,你汙滄浪。」離騷讀罷,也曾心懷敬意,也覺得離騷堪與日月一樣光榮。同時也為愛國詩人傷心。但問題的關鍵是「傷心來」應當哭一場的,卻沒有哭,反而「笑」起來了,還整整「笑」了一場。笑什麼呢?笑屈原過於認真,過於執著,近乎迂腐。貫雲石覺得屈原應該學學遠古「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人生態度,天下不是混濁麼?那你就去做個泥腿子好了,在滄浪裡洗洗你的泥腿,以濁還濁不就得了?何必去死呢?這首曲很能夠代表元代一般人的「屈原觀」,簡直可以做上述張可久「笑煞湘索,不葬糟丘」的註解。元代人的「陶潛觀」在重陽曲裡可以看出個大概。他們崇敬他不以做官為意,辭官歸隱做了個真正的農人,真箇是做到「滄浪汙你,你汙滄浪」了。他們豔羨他逍遙的生活、灑脫的風度。他們在寫到重陽和陶淵明時,每每用有「白衣送酒」的典故。南朝《宋書》「本傳」云:淵明「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陶淵明自己的《九日閒居》「序」裡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寄懷於言。」與本傳一致。筆記《續晉剛秋》有一段不同的記載:「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向衣(官府中給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既便就酌,醉而後歸。」重陽曲裡的白衣送酒,無非是兩種意思:或表達要像陶潛一樣沒有白農送酒就「空服九華」,一樣快活過節;或表達對陶潛有白農人送酒的羨慕。兩者都表現了對陶淵明人格的嚮往。最近,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著文說:陶淵明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是清高、瀟灑的理想人格的象徵符號。元散曲裡表現的作為重陽節偶像的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符號。重陽登高,吃重陽糕,崇拜「高人」陶淵明。這裡的「高」(糕),就是符號。「四人元曲家」之一的白樸,更有一首將屈原和陶潛放在一起評價的曲子,【寄生草】《飲》:長醉後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渰千古興亡事,粬埋萬丈虹蛻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元代的漢族文人多「不達」,或者像白樸一樣自願「不達」,主動「不達」,白樸及其身邊的朋友們,都認為陶潛「是」而屈原「非」,這是他們的是非觀。這樣的價值觀、是非觀,竟然也影響了元代節日的盛衰。元曲總體來說可稱為幽默文學。這裡的幽默不僅僅是一種文學風格,且更是一種世界觀。幽默世界觀看待世界,既不是一味的樂觀,也不是無端的悲觀,而是採取一種善意嘲諷的態度。這世界有許多不平事,對個人來說有許多不如意事,就讓我們幽它一默,嘲諷它一下吧!在元朝,抱屈原式的人生態度者,簡直是沒法做人的。元曲對屈原,正是進行了這樣善意而淡淡的嘲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靠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其傳承手段多種多樣,最基本的是民間的口口相傳,屬於口承文化。但同時,筆頭傳承特別是文學在傳承上的作用,不容忽視。在今天許多傳統節日已被作為祖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的時候,韻文在傳承節日文化上的作用,已經為人們關注。可是,人們每每關注詩詞而忽略散曲劇曲。近年書市已見得到類似《中國傳統節日詩詞三百首》的出版物,裡面卻沒有曲。其實,正如我們本文所闡述的,在篇幅規模上,在歌唱形式的多樣性上,在內容風格的民間性、生活化上,散曲表現著比詩詞更多的優勢。所以說,元散曲在傳承節日文化方面,是有獨特貢獻的。元散曲在節日文化傳承上的首要貢獻,在於如實地記錄下了傳統節日的興衰存廢。海棠過雨紅初淡,楊柳無風睡正酣。杏燒紅桃剪錦草揉藍。三月三,和氣盛東南。
垂門艾掛猙猙虎,競水舟飛兩兩鳧。浴蘭湯斟綠醑泛香蒲。五月五,誰吊楚三閭?
天孫一夜停機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雙星心事密話頭長。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香橙肥蟹家家酒,紅葉黃花處處秋。極追尋高眺望絕風流。九月九,莫負少年遊。曲中所寫的四個節日,後三個都有具體的風俗活動描寫,端午的門懸艾蒿,龍舟競渡,以菖蒲艾葉煮水洗澡,以彩綢縫製小老虎掛在孩子身上,喝雄黃酒或菖蒲泡製的酒。最後歸結到「誰吊楚三閭」,跟我們上文分析的一樣,屈原在元代並不受重視,誰還在弔唁他呢?以問句結尾。七月七,從牛女故事寫起,天孫指織女,天孫今日得閒,人間卻分外忙碌。人們拜雙星,乞巧,有情人在星空下密誓,像當年的李隆基楊玉環一樣,可人間女子卻難以嚴肅,同過頭來對正在發誓的「三郎」笑出聲來。九月九,人們登高賞菊,吃香橙肥蟹喝菊花酒,兄弟年少同去秋遊。人們管清明春遊叫「踏青」,重陽登高秋遊叫「辭青」。我們可以看到:三月三雖然名稱還在,但一點都沒有濱水、祓禊、流觴等活動了,全曲寫的都是春天的景色而已。三月三上巳節的文化內涵,已經轉移到元宵、清明裡面去了。元散曲是用來歌唱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散曲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傳統節日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元散曲節日篇這麼豐富多彩,正是這樣口頭傳承的證明:當時得到了廣泛的口頭傳唱。這告訴我們:弘揚一種文化,發展一種文化,傳唱是非常重要的。傳唱在空間上的意義是甲地傳乙地,在時間上的意義是一代傳一代。插上音樂的翅膀,知識、信息、情感可以飛得很遠。看一個時代留存的歌詞,也是我們觀察民風、了解當時的時代風貌、審美傾向的好方法。古代詩詞尤其是元散曲,給我們今人傳授的一個成功經驗是:把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一個地編成歌,唱起來。上引的有些曲子,甚至不用改編就可以入曲而歌,比如張可久的重陽曲,無名氏的《四節》。現成的,經典的,我們何樂而不為?我們寄希望於作曲家。同時,倚聲填詞和倚聲歌詞,也是我們普通人可以嘗試著去做的。詩詞曲節日篇還告訴我們:選擇一個代表人物做節日偶像,對於傳遞節日文化內涵,非常有效。我們的端午有屈原,傳遞了愛國情感:七夕有牛郎織女,後來又有李隆基楊玉環,是為「對偶神」,傳遞的是婚姻神聖的理念;重陽有陶淵明,傳遞了「崇高」的美學思想。作為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偶像的劉三姐,可以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偶像。我們新年沒有偶像,所以不如兩方的聖誕節和聖誕老人那麼深入人心,這是一人遺憾。眼下我們應該做可以做的是:現有的節日偶像不能再丟了,而且還要發揚光大,這就是所謂的「保護」。最後,我想以這樣一段文字結束我的論文:中國非遺作者曾在貴州一個布依族寨子——音寨——了解到:這裡從新中國成立後沒有發生過刑事犯罪案件。當地人認為:這一奇蹟,很大程度上與音寨從未間斷過的三月三、六月入歌會等氏族民間節日文化活動有關,正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舉辦,讓人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弘揚了正氣,宣洩了邪氣,淨化了人們的心靈。傳統節日確實有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身心三個方面得到了和諧平衡的文化功能。這大概就是今天研究元散曲節日篇的現實意義。

(作者:翁敏華 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下元節究竟是一個什麼節日?有哪些民俗禁忌?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大家都知道元宵節是正月十五,陰曆七月十五是鬼節,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元宵節是上元,鬼節是中元,明天是下元。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下元節,也就是水官暘谷帝君解厄的日子,他掌管九江四瀆、三河五海、十二溪真聖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記載眾生的功業。所以元宵節又稱元誕、元水節等。下元節的起源下元節源於道教。道家有上、中、下三元之說,到了魏晉南北朝,道家又把三元與三官聯繫起來,認為三官是天、地、水三官的別稱,即天、地、水三官。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另一方面古人固有的祖先祟拜、巫術迷信也夾雜於民俗之中。可以說佛教信仰和民俗之間相互影響,魏晉以後,民俗之風大變,「家家觀世音,處處彌陀佛」這不能不說佛教對民俗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也是相當巨大的。在佛教對民俗的影響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節目對民俗的作用。佛教的兩個最大的節目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和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
  • 「元曲大家」關漢卿的散曲本色
    元代《錄鬼簿》的輓詞中稱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簡言之,就是雜劇第一的意思。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關漢卿的元曲作品,不僅在同時代備受推崇,歷經五百多年的時間考驗後依然熠熠閃光。
  • 當代散曲微刊第一百零二期
    然而,散曲套數畢竟不是古風、歌行那樣多緯度地抒情,他仍還要受到散曲格律的制約,只能抒其精華,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字上下功夫,抒情聚焦,語言精要。元人宋方壺無疑是散曲語言中的翹楚,他的【一枝花】《蚊蟲》,是元人詠物散曲中上品,其語言之味道、細膩、尤以擬人手法之高超,狀物而不留痕跡,當為我等認真理會學習。「妖嬈體態輕,薄劣腰肢細。窩巢居柳陌,活計傍花溪。相趁相隨,聚朋黨成群隊。
  • 元中都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銅權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元中都博物館中收藏有兩件元代銅權    「至元八年」權銘文  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正式建國號「元」。該銅權正是鑄造於此時。
  • 九州散曲丨《五君子散曲集》賀曲集錦(2)
    劉桂華(雲南)〔仙呂•太常引〕賀《五君子散曲集》出版花香五朵競斑斕,開在百花間。這朵傲霜寒,看那朵、情悠意閒。〔么篇〕一枝怒放,一枝淺笑,一朵覽群山。任是雪飛翻,為曲界、高歌一番。馮劍波(河北)〔中呂·朝天子〕初讀《五君子散曲集》露顏,美篇,一場豪華宴。天南海北聚諸賢,小葉兒集成串。大呂同聲,黃鐘共願,新詞古調彈。搶先,看完,不舍重來遍。
  • 賀《安徽當代散曲選》出版|安徽散曲第90期
    徐宗恕[越調•霜角]賀《安徽當代散曲選》出版風送清寒,淝河春浪掀。曲苑山花爛漫,鄉土夢,創新刊。且看,古韻傳,大風揚九天。吟遍南腔北調,風流種,曲中仙。吳宗良[雙調•碧玉簫] 賀《安徽當代散曲選》出版皖韻徽風,寄曲此心同。淮北江東,喜看曲花紅。曲壇今復興,群賢立大功。情味濃,集輯新刊誦,崇,曲苑精華頌。
  • 110件館藏古玉,一部直觀的元代玉器史!
    與上海青浦區元任氏墓群出土的青玉蓮鷺紋帽頂相似。製作採用管鑽深雕法,鑽痕不加修飾,有明顯的元代制玉風格。從雕琢工藝及紋飾特徵看為元代的典型特徵。這種正面凸起於邊框的做法,在宋、元較為流行。元代玉印大多高紐薄身,與漢印全然不同,可能受到宋金銅官印的影響。
  • 預告 林立講《他為什麼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元代偉大戲劇家...
    關漢卿是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和最高藝術成就的代表。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關漢卿列入世界範圍內紀念的文化名人,關漢卿是公認的世界級戲劇大師,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
  • 【濰州散曲•巾幗頌】郭順敏散曲輯粹
    【黃鐘•賀聖朝】醉賞恩師張其鳳教授題贈《濰州散曲》刊頭有作濃淡間,一滴圓,一划連,亮了濰州十月天。此中分明半個仙,禁不住把謝師禪,都編成曲牌兒咂品再三。【仙呂•寄生草】擔任濰坊詩詞學會會長四周年感懷揮揮手,挺挺腰。隨師買了靈丹藥,隨心擲了烏紗帽,隨人換了青春調。
  • 《原平散曲微刊》第174期
    彷徨巴蜀道,感慨濟時才,詩裡看興衰。白帝當時隘,詩門從此開。註:譜依《元曲鑑賞辭典》中《元北曲譜簡編》,套依張養浩《詠喜雨》,韻依《中華通韻》。歡欣記得,樂聲迷後,節日更風流。元振華【中呂·普天樂】楚玉榮獲白帝城詩詞大賽獎項有寄太白追,輕舟快。一枝花綻,一片春來。
  • 竇唯元散曲四首
    樵夫甄選元曲專輯之部分散曲,謂之「竇唯元散曲四首」,可窺竇唯心境,或言我等之心境。你我皆病人,病了得治。譏現世散曲一:張鳴善之「水仙子」鋪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萬鍾。胡言亂語成時用,大綱來都是哄。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飛熊。
  • 【散曲園地】濰州散曲王氏三兄弟專輯
    王瑋散曲【雙調·折桂令】自嘲小的俺莊戶人家。鍁也能拿,筆也能拿。夏種秋收,習文舞墨,煮酒烹茶。憶青春邊關月華,嘆流年翦水飛花。生亦雜家,死亦雜家。問道紅塵,仗劍天涯。【中呂.山坡羊】賀山東詩詞學會散曲專委成立明湖說事,流泉排戲,迎來散曲新高地。擺筵席,拜名師,英雄山下抒奇志。莫道曲園苗不齊。
  • 江蘇散曲微刊084期
    註:五君子,指徐人健、李穩賢、王裕祿、周鐳、劉龍鳳五位散曲作者。康紅霞(陝西)  〔雙調·駐馬聽〕賀《五君子散曲集》出版兼謝王裕祿老師贈書(新韻)  五子開腔,一本新集墨帶香;四城暢想,千行文字韻流芳。小橋流水響叮噹,風花雪月堪時尚。曲悠揚,看賀章激起層層浪。
  • 山東詩詞學會散曲專業委員會(第2期)
    馬明德 (濱州)【正宮•醉太平】山東詩詞學會散曲專委會2020年工作會議有感牛山盛妝,淄水滄浪,青齊群彥獻良方,充盈智囊。雲莊散曲源頭棒,鴻文大省名聲響,駿才隊伍勢能強,爭優上榜。清平調,丹雲碧霄,盛事看今朝。王惜春  (淄博)【中呂•朝天子】賀山東詩詞學會散曲工作委員會工作會議勝利召開曲花,韻花,岱嶽傳佳話。淄江文苑聚名家,吟曲長歸劃。敬慕前賢,高歌華夏,稽山文更華。曲雅,韻雅,嬌豔舒心嫁。
  • 高志新曲話 | 散曲小令襯字淺說
    散曲可以襯字,包括小令;但小令以不襯字為佳。一、小令少用或不用襯字是古今曲學理論的基本主張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是我國最早的曲學論著。周氏首創「襯字」之說,卻不贊成使用襯字,尤其是格律嚴謹的小令。然而,對於散曲,特別是小令,則需另當別論。即便是散曲,也有「文本」與「歌本」的屬性側重與區別,毫無疑問,小令當以「文本」為主。因此,小令極易脫離市井走向案頭,蛻變為一種純粹的「文體」。   事實不難發現。曲之初始,不過街坊小調、巷裡歌謠而已。經過文人的雅化,從金元之際到元大德年間,曲體的寫作格調已大致與詞相近。大德以後,先前灑脫直露的曲風又開始轉向典雅婉媚,散曲的案頭化色彩更見濃厚。
  • 年味之變:重塑傳統節日民俗 傳承年味文化基因
    1月25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以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那麼,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怎樣的文化基因?人們常說的「年味兒」究竟有哪些變化?如何使春節更加現代化?本報記者春節期間就此走訪了一些普通家庭、採訪了相關民俗學家。
  • 元雜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奇葩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姓名可考的元雜劇作家大約200人,其中最著名的有關漢卿、白樸、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等。元雜劇作家身份相當複雜,有小官吏、碩學老儒、失意文人,有商人、醫生、術士,還有個別的高官。但從總體上看,元代人數最多、創作量也最大的雜劇作家,是「門第卑微、職位不振」的文人和藝人(鍾嗣成《錄鬼簿序》)。
  • 中秋節的由來簡單介紹 這個節日在我國傳承了千年
    中秋佳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人們心中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關於這個節日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它的來歷大家要搞清楚。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技就是拜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