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關漢卿的散曲本色

2021-01-18 歷史小酒吧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元代《錄鬼簿》的輓詞中稱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簡言之,就是雜劇第一的意思。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的元曲作品,不僅在同時代備受推崇,歷經五百多年的時間考驗後依然熠熠閃光。他是元代最傑出的曲壇風流才子,一生創作雜劇六十多種,幾乎佔據整個元代十分之一;他的七十多首散曲,無論從數量還是藝術成就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難得的是,他集編劇、導演、演員等多重才華於一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頂級藝術家。

謎一樣的生平

這位藝術大師,在元代百年歷史上堪稱第一人,然而史料記載的其生平事跡,不僅簡略,還多有出入,讓他成了「話題名人」。比如關漢卿,只知其字,不知其名;他的籍貫,有大都(北京)、祁州(河北安國縣)、解州(山西解縣)等說法;還有他的生卒年,是否是金朝遺民,又卒於何時?隨便摘出某一點,都是需要學者們多方考證卻又爭論不休的話題。

關漢卿集編劇、導演、演員等多重才華於一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頂級藝術家。圖為宋 雜劇人物圖。(公有領域)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關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金末元初人。出身醫戶,可能在金朝供職於太醫院,金亡不仕。行醫是關漢卿的本職工作,而創作元曲只是他的愛好或是維持生計的一條出路。其實,他的性格中有種玩世放浪的詼諧,以及疏野不羈的灑脫,似乎就是為藝術而生的。元末學者熊夢祥就形容關漢卿:「生性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早年生活在繁華的大都,進行戲劇創作,成為「玉京書會」的領袖人物。他和知名曲家王和卿、楊顯之、費君祥相交,常常在一處推敲劇本,品評作品。他也和民間藝人結下深厚情誼,比如當時最著名的女藝人朱簾秀。關漢卿為她寫下套曲《一枝花·贈朱簾秀》,以「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等詞藻華美的句子,盛讚其美豔與才藝。

還有一些史料提到,關漢卿才華橫溢,卻命運坎坷,懷才不遇,於是擯棄仕途,粉墨登場,在嘲風弄月的詞曲、雜劇中走過笑傲塵世、不屈不撓的一生。《祁州志》中記載關漢卿的一樁異事,說他因高才博學而艱於遇,於是取材《會真記》而作《西廂記》,抒發內心憤懣——這又引出《西廂記》作者之爭的懸案。

然而,劇作還沒脫稿,關漢卿就去世了。由於生前心願未了,他的棺木常常傳出幽咽的哭泣聲。生前醉心創作,身後亦不忘其志,關漢卿對元曲傾注了無限心血,方能成為當仁不讓的元曲行家之首。

自傳式的散曲代表作

或許歷代評論家、學者的表述,尚不能塑造出一個鮮活生動的關漢卿形象。他最著名的一支散曲,幾乎可作為本人的自畫像,這就是套曲《一枝花·不伏老》,以誇張、老辣的調侃式筆調,描述自己流連勾欄、攀花折柳的浪子生活,實則展現作者作為書會才人的百般才藝。結尾一段最為精彩: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套曲《一枝花·不伏老》,描述關漢卿流連勾欄、攀花折柳的浪子生活,盡顯其桀驁不馴而又詼諧豁達的性格。圖為明 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竹院品古圖》。(公有領域)

這大概是最具「曲味兒」的歌辭了,這裡沒有張養浩式的憂國情懷,也沒有馬致遠那樣的詩詞意境,它將市井語言的生命力、鋪陳筆法的充沛氣勢發揮到極致,創造出自由活潑而且率意灑脫的風格,盡現作者以苦為樂、百折不撓的桀驁,以及汪洋恣肆、一氣貫而下的豪情。

這段唱辭從起句便給人強勢的精神力量。「銅豌豆」本是元人對狎客的一種稱呼,關漢卿用以自比,其實代表了那些書會中聲名不顯、混跡青樓、為生計奔波的落魄文人,就像那奉旨填詞、淺斟低唱的詞人柳永。作者用五個形容豆類的詞彙做襯字,賦予銅豌豆倔強不屈、特立獨行的品行。同時,他在曲中詼諧地自嘲、自勵,表達了熱衷雜劇藝術的堅定信念。

第二句更是不凡,因襯字的加入創造了元曲中字數最長的句子。它和首句一起,緊密鋪排十個三字詞,讀來鏗鏘有力,極具緊張急促感,體現出作者不為世俗所容的焦躁與憤慨;它們嵌入長句,形式上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洋溢著搖曳生動之趣味,更有一種奔流無際、盪氣迴腸的氣氛。

接下來,作者用兩大段排比文字,全方位展現自己的藝術品位和各項才藝。他玩的月、飲的酒、賞的花、結交的美人,或風雅或名貴,這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對藝術的完美追求。他擅長吹拉彈唱、吟詩作賦,還有圍棋、蹴鞠等十八般才藝,無所不精,既是風月場的高手,更是編寫戲曲的大家。

最後,作者繼續運用排比、對仗等手法,表達了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放棄煙花路、即停止創作的決心。語言誇張老辣,表達了平民戲劇家為藝術創作九死不悔的氣概。當時的文人,或者屈尊求仕、或者遁隱山林,而關漢卿卻走了有別於傳統文人的另類藝術道路,並以書會才人的身份為傲,同時用一種嬉笑怒罵、及時行樂的態度認真生活。

在那個年代,關漢卿也是一個失意人,但他不甘沉寂,在元曲中找到了馳騁才情的天地,但這種努力註定是草根的,名不見經傳的。熱情奔放的文字背後,卻有著關漢卿在精神道路上踽踽獨行的孤獨和悲涼。因而這支曲子是歡樂的,也是悲壯的;是高昂的,也是感嘆的;是及時行樂的,也是憤世嫉俗的。這是關漢卿的本色寫作,寫出了元曲的特質,也寫出了一代之風尚。

與《望海潮》異曲同工的散曲

《太和正音譜》這樣評價:「關漢卿之詞,如瓊筵醉客。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他的作品,就像一席瓊漿玉液、美味佳餚組成的盛宴,讓人陶醉其中。他的風格,也不局限於疏野不遜的本色派,豪宕外向的關漢卿,亦不乏俊逸秀雅的名篇。

關漢卿下江南,來到杭州,遊覽繁華富庶、山水秀麗的古城,飽蘸筆墨寫下詞採華茂的套曲《一枝花·杭州景》。圖為清 徐揚繪 《姑蘇繁華圖》局部。(公有領域)

元滅南宋後,許多北方文人南下遊歷,關漢卿時近晚年,亦是「不伏老」成為其中一員。他來到杭州,遊覽繁華富庶、山水秀麗的古城,飽蘸筆墨寫下詞採華茂的套曲《一枝花·杭州景》,讚美杭州的民物康阜和自然風光。前兩段這樣寫道:

「普天下錦繡鄉,寰海內風流地。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水秀山奇,一到處堪遊戲,這答兒忒富貴。滿城中繡幕風簾,一哄地人煙湊集。

【梁州第七】百軒街衢整齊,萬餘家樓閣參差,沒有半答兒閒田地。松軒竹徑,藥圃花園。茶園稻陌,竹塢梅溪。一陀兒一句詩題,行一步扇面屏鹽。西鹽場便以一帶瓊瑤,吳山色千疊翡翠。伍良,望錢塘江萬頃玻璃。改變清溪綠水,畫船兒來往閒遊戲。浙江亭緊相對,相對著險嶺高峰長怪石。堪羨堪題。」

這段曲辭抓住杭州兩大特點進行鋪敘,一是人煙稠密,熱鬧非凡;二是山奇水秀,處處皆可欣賞吟詠。語言通俗生動,描寫、抒情、議論並重,全面再現杭州之美。若刪除曲中襯字,這支曲子和柳永的《望海潮》相較,簡直就是宋詞翻版。或許兩人命運有相似之處,關漢卿才會在柳永詠唱的地方,寫一曲風格相似的曲子,向先人表達敬意吧。

這兩部作品的寫作層次亦有共通之處。開篇都是鳥瞰杭州全貌,點出其地理位置和風流韻味,進入吟誦主題。之後,《望海潮》亦先後從都市繁華、西湖秀麗兩大角度細緻描摹杭州風光,只是在結尾處加入對地方官的讚美,體現出幹謁詞的特質。

關作在婉約細膩的文風中,又有自己的特色。「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一句,緊隨錦繡風流的描述之後,溫柔旖旎中平添幾分歷史的滄桑感。他筆鋒又一轉,視野轉向城中,道路四通八達,樓閣鱗次櫛比,竟是寸土寸金,無半點空閒處,三兩句便勾勒古城繁盛。城中更有松軒竹徑、藥圃花園、茶園稻陌、竹塢梅溪等豐富多姿的景觀,當真是一步一景,無處不能吟詠,令人目不暇接。

賞過城中心,作者將目光轉向城外的自然美景:西郊的鹽場好似白玉,蒼翠的吳山仿佛翡翠,萬頃錢塘江如琉璃熠熠流光,江水上還有點點畫船往來遊蕩。江邊的亭臺,臨水對山;人在亭中,青溪碧水、峻岭怪石,一切造化盡收眼底,足以讓作者欣羨不已、吟曲紀念。

這支寫景的散曲,在闊大的框架下,充滿清新細麗的描述。作者的眼睛就像電影鏡頭,時近時遠,搖來走去,依次展現杭州城的妙處,也將作者對杭州的驚嘆和迷醉之情,傳神地表達出來。

作為元曲大師,關漢卿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除以上兩部風格迥異的曲辭外,他擅寫詼諧智慧之作,如《四快玉·閒適》:「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閒快活!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意馬收,心猿鎖,跳出紅塵惡風波,槐陰午夢誰驚破?離了利名場,鑽入安樂窩,閒快活!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更有多情善感之作,如《碧玉簫》:「膝上琴橫,哀愁動離情。指下風生,瀟灑弄清聲。鎖窗前月色明,雕闌外夜氣清。指法輕,助起騷人興,聽,正漏斷人初靜。」讀來皆是入骨入心、傳唱百世的佳句。

關漢卿所生活的金末元初時期,唐詩的高峰早已遠去,宋詞的創造力也到了強弩之末,在文壇凋零之時,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元曲如異軍突起,重振中華文學。關漢卿就崛起於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關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他飽讀詩書,又不沿襲前代珠玉,在元曲中鑄造了一個頂峰。關漢卿的本色和文採,足以煊燦百代。

相關焦點

  • 竇唯元散曲四首
    新近出的千字文、宋詞和元曲三張專輯,竇唯難得開口唱了,部分曲目甚至有了音樂旋律,雖然大部分還是哼哼。樵夫甄選元曲專輯之部分散曲,謂之「竇唯元散曲四首」,可窺竇唯心境,或言我等之心境。你我皆病人,病了得治。譏現世散曲一:張鳴善之「水仙子」鋪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萬鍾。胡言亂語成時用,大綱來都是哄。
  • 關漢卿在中國劇壇上的歷史地位
    在元曲鼎盛的十三世紀,關漢卿獨領風騷,於眾多元曲作家中,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被公認為最有成就的「元曲四大家」之首。這不僅是因為他創作的年代最早,對元雜劇有開創之功,而且作品最多,造詣很高。因而,受到元、明、清等歷代戲劇人士的極力推崇。
  • 圖賞|看元曲選圖 賞關漢卿雜劇
    點擊標題下「中國崑曲社」可快速關注【小編閒話】南宋滅亡之前,關漢卿生活在燕京一帶。南宋亡後,即南下至揚州、杭州等地。
  • 高志新曲話 | 散曲小令襯字淺說
    不僅如此,周氏還提出了散曲評判的四大標準「格調高,音律好,襯字無,平仄穩」,「襯字無」赫然在列。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被譽為「元曲之冠」,周氏評曰:「此詞乃東籬馬致遠先生所作也。此方是樂府:不重韻,無襯字,韻險,語俊。諺雲『百中無一』,餘曰『萬中無一』。」明王驥德《曲律》對襯字也有專論,明確認為曲少用或不用襯字為佳:「古詩餘無襯字。襯字自南北二曲始。
  • 元曲大家馬致遠「曲狀元」的美譽是怎麼來的?
    馬致遠在元代的時候,其名氣之大超乎想像,有著「曲狀元」的美譽,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
  •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
  • 元曲四大家是誰 元曲四大家說的是誰呢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那麼,我們經常說起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元曲四大家,指的就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這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當然,史上還有其他說法,不過都未見流行。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 關漢卿與他的劇作
    關漢卿,據《元曲鑑賞詞典》介紹、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可見關漢卿是非常仔細認識地參考了許多史籍記述,進行精心創作的。並且將孝婦的影子反映到竇娥身上,使劇情更富人情、更震憾人。戲中竇娥為了不使婆婆受酷刑,寧願屈招認罪。在臨死前還:「囑咐你爹爹,收養我奶奶。可憐她無婦無兒、誰管顧年衰邁!」這一筆將孝婦的形象在竇娥的身上體現得非常明朗清晰,顯得光彩奕目。既符合史實,也切合實際,又充滿感情。充分突出關漢卿與歷史劇的真實功夫。
  • 關漢卿:曲盡人情,字字本色
    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竇娥」之所以能「慘」得這麼深入人心,是因為她背後有個憋著一肚子故事的老編劇——關漢卿。關漢卿,《竇娥冤》的作者,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王國維盛讚為「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 關漢卿這首最寒心小令,第一句就令人潸然淚下!
    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 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 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 《大德歌·冬》關漢卿 | 雪紛紛,掩重門
    【注釋】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宮調之一。大德歌:曲牌名,入雙調,共七句七韻。江梅:暗用梅妃之典。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愛梅,玄宗賜名梅妃。韻:風韻。「好一個」句:意謂思婦在大雪紛飛中倚著樓欄,面容憔悴地翹望遠人的歸來。憑闌,即憑欄。
  • 元曲十大巔峰之作,你讀過幾首?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又一個藝術高峰,所以人們習慣說唐詩宋詞元曲。事實上,元曲包含兩類文體,一類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兩種基本形式;另一類就是包括對白、專為表演的雜劇,名篇包括《竇娥冤》、《西廂記》等。我們今天要說的元曲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只供清唱吟詠之用,類似於詞。
  • 公基考點|元曲四大家
    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按主體分類:個人、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等 。元曲四大家(1)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大約生於金代末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元代雜劇作家。
  • 一首元曲《一枝花·不伏老》,關漢卿道出多少文人的孤傲情懷!
    正是出於對元朝等級制度的憤懣,他倡導大家對統治階級的那種反抗精神,加上對於現實生活的殘酷揭露和反映,他才能有如此成就。他還發出豪情萬丈的最強音:「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帶著對自由和理想的堅定信念,關漢卿敢於藐視一切痛苦乃至死亡,不禁讓人動容。
  • 元曲四大家,你知道都有誰麼?
    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按主體分類:個人、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等 。2.元曲四大家(1)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
  • 【書香吉林講書堂】林立講《他為什麼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 ——元代偉大戲劇家關漢卿》
    在元代眾多的雜劇作家中,關漢卿是公認的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國維視其「當為元人第一」。
  • 【公基專項】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一、關漢卿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關漢卿被稱為「曲聖」。
  • 十首絕美元曲,讀了一遍就會愛上
    元曲是文學中一朵豔麗的花,元曲作家們給大家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十首優美的元曲,意境美,語言美,詞句美,讀了一遍就會愛上。
  • 元曲:虛擬和現實在劇本緩緩打開時,又演繹了一遍人生的悲歡離合
    很多人認為元曲就是元雜劇,其實,元雜劇只是元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元代散曲。在元代,不叫散曲,名曰「樂府」。秦代設立了專管音樂的部門,漢代沿襲舊制,漢武帝時期,正式成立相關部門「樂府」,負責收集編撰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