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元曲《一枝花·不伏老》,關漢卿道出多少文人的孤傲情懷!

2021-01-16 遨遊書海的銅豌豆

時令已過穀雨,正是奼紫嫣紅,鶯飛燕啼,一片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大好景象。民國的熊伯伊曾說:「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讀律看書已近三十年,每每覺得書卷多情,好似故人,能夠為我帶來早晚間的憂樂,還能清除每日在這繁華俗世中的沾染的點點灰塵。早就想動筆寫些東西,一是懶惰,一是生活工作雜事所拖,直至今日才下定決心,願能與諸君共賞古今奇文,析胸中難解之意。

「後山人偶做前堂客,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說天闊。」本人起名為遨遊書海的銅豌豆,取自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套曲作品《一枝花·不伏老》,別無他意,只覺其能夠表達我堅韌不屈,不卑不吭的獨立性格。

元朝政府按照地域徵服時間的先後將社會人群大致劃分為四個群體: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

元朝根據「四等人制」對各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別,在官吏任用、科舉取士名額分配、法律地位等方面均有體現。比如《元典章》中明確規定蒙古人扎死漢人,只需仗刑,賠償燒埋銀兩即可,而漢人毆死蒙古人則要處以死刑,並"斷付正犯人家產,餘人並徵燒埋銀";科舉取士名額分配上規定﹕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鄉試各取七十五名﹐會試各取二十五名。漢人﹑南人超過蒙古﹑色目百倍,事實上,這種平均分配是極大的不平等;考試程序﹐蒙古﹑色目人考二場﹐漢人﹑南人需考三場﹔考題難易也有差別。蒙古﹑色目人初學漢文化﹐自然難以和文化高的以及老於科場的漢人﹑南人競爭﹐因而用民族等級制的限定來防止後者取得更多職位。諸如此類事例,不勝枚舉,在此不一一列舉。

關漢卿生在金末元初,漢人,知識分子。元代社會中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知識分子的地位僅僅高於乞丐,甚至還不如娼妓。因此,關漢卿無論是作為一個漢人還是一名知識分子,都表明其身份處於社會的底層。拜時代所賜,關漢卿失去了科考出路,所以他只能將處於社會底層的種種遭遇書寫在自己的作品中,「別人有寶劍,我有筆如刀」,他將自己手中的筆化為一把利刃,向著元朝統治階級揮去。

關漢卿流亡過很長一段時間,這期間,關漢卿見到了許許多多的悲劇以及社會的黑暗、官府的腐敗等等。這些所見所聞,後來都成為了他創作的原材料。他曾因作《竇娥冤》被捕入獄,但是他仍豪放潑辣地表示自己要做「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正是出於對元朝等級制度的憤懣,他倡導大家對統治階級的那種反抗精神,加上對於現實生活的殘酷揭露和反映,他才能有如此成就。他還發出豪情萬丈的最強音:「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帶著對自由和理想的堅定信念,關漢卿敢於藐視一切痛苦乃至死亡,不禁讓人動容。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都有著經世致用的思想,所謂「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不過可惜的是,處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關漢卿無法一展抱負。所以,當理想難以實現的時候,他選擇另一種生活態度。

關漢卿在首曲〔一枝花〕中,以濃烈的色彩渲染了「折柳攀花」、「眠花臥柳」的風流浪子形象,並且毫無遮掩地縈於筆端,表達他對當時封建制度的蔑視。作為知識分子,關漢卿不僅繼承了文人詞客的浪漫情懷,還傳承了他們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他自己也毫不避諱的說道:「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遺留的歷史資料也證明,關漢卿與勾欄院的聯繫很深,時常留連於此。在關漢卿看來,留連於勾欄妓館是他的一種生活,並不丟臉,可謂是真真的風流。

關漢卿作為「元曲四大家」之首,在當時非常著名。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比比皆是,關漢卿與朱簾秀的故事也可以看成是難免其俗的才子佳人系列之一,關漢卿是多愁善感的一代大家,朱簾秀是當時紅極一時的戲劇演員,關漢卿從朱簾秀的生活經歷中汲取養分,寫出《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經典作品成就了朱簾秀,可以說二者是事業上的知己,也可以說是當時黑暗社會裡彼此的一盞明燈。據史料記載,關漢卿寫作《竇娥冤》的時候曾經與朱簾秀探討,害怕劇本寫出來會惹上麻煩,朱簾秀曾經勇敢的鼓勵關漢卿「只要你敢寫我就敢演」,後來兩人因為《竇娥冤》被關押入獄,朱簾秀對關漢卿說「我願做像竇娥那樣有抗爭精神的女子」。

關漢卿曾經為朱簾秀寫就《南呂·一枝花·贈朱簾秀》在這首詞作中大力的讚賞了朱簾秀作為一個戲劇演員的成功,並描述了她生活中的不幸,可以說作者對朱簾秀表現出了強烈的疼惜之情。

史料記載中還有這樣的一則小故事:關漢卿的妻子萬貞兒賢惠聰明,對於關漢卿在詞曲方面取得成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但她的聰慧不僅在這方面,還在維持夫妻感情上有所體現。初嫁到關家的時候,萬貞兒貌美如花,夫妻二人的生活幸福美滿。但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萬貞兒漸漸色衰,而她出嫁時帶的婢女喜兒,卻漸漸的出落得水靈大方,並為丈夫所喜。關漢卿曾寫過一首小令,上言「鬢鴉,臉霞,屈殺了在陪嫁;規模全似大人家,不在紅娘下;巧笑迎人,娓娓回話,真如解語花;若咱得了她,倒卻葡萄架。」萬貞兒以玩笑的語氣試探丈夫,哪知道關漢卿乘機提出要納喜兒為妾。萬貞兒聽後大受打擊,甚至與關漢卿爆發了一場爭吵。在兩人冷戰之時,萬貞兒寫了一首打油詩讓丫鬟拿給關漢卿,「聞君偷看美人圖,不似關羽大丈夫;金屋若將阿嬌貯,為君喝徹醋葫蘆。」在看了這首詩後,關漢卿終於明白了夫人的感受,於是再不提納妾之事,夫妻二人重歸於好。關漢卿風流浪蕩,由此可見一斑。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關漢卿的人生選擇固然是元代特定的歷史環境所致,但他的自述中充滿昂揚、詼諧的情調,較之習慣於依附政治權力的士人心理來說,這種熱愛自由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關漢卿不僅是一個「風流浪子」,他一方面主張人生應該及時享樂,同時又表現出對對社會中弱小的受壓迫者的同情以及底層人民頑強不屈精神的讚頌,這和歷史上許多具有官員身份的文人不同,後者大多出於政治責任感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而前者在這裡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融合著自己在社會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

最後我想用定風波中的一句結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相關焦點

  • 「元曲大家」關漢卿的散曲本色
    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元代《錄鬼簿》的輓詞中稱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簡言之,就是雜劇第一的意思。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 關漢卿這首最寒心小令,第一句就令人潸然淚下!
    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 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 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 關漢卿:曲盡人情,字字本色
    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竇娥」之所以能「慘」得這麼深入人心,是因為她背後有個憋著一肚子故事的老編劇——關漢卿。關漢卿,《竇娥冤》的作者,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王國維盛讚為「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 圖賞|看元曲選圖 賞關漢卿雜劇
    點擊標題下「中國崑曲社」可快速關注【小編閒話】南宋滅亡之前,關漢卿生活在燕京一帶。南宋亡後,即南下至揚州、杭州等地。
  • 元曲十大巔峰之作,你讀過幾首?
    說完這些,我們通過元曲的十大巔峰之作來領略元曲之美吧。這首曲子裡滿是笑意。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意中。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這首曲應寫於馬致遠中年時,他年輕時也曾熱衷功名,奔波漂泊二十年後終於看透很多事,是一個滿心傷痕的寡寞男子。
  • 【書香吉林講書堂】林立講《他為什麼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 ——元代偉大戲劇家關漢卿》
    在元代眾多的雜劇作家中,關漢卿是公認的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國維視其「當為元人第一」。
  • 關漢卿在中國劇壇上的歷史地位
    在元曲鼎盛的十三世紀,關漢卿獨領風騷,於眾多元曲作家中,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被公認為最有成就的「元曲四大家」之首。這不僅是因為他創作的年代最早,對元雜劇有開創之功,而且作品最多,造詣很高。因而,受到元、明、清等歷代戲劇人士的極力推崇。
  • 元曲10首:風花雪月,前塵往事
    但在元曲大家們筆下,也有很多妙筆生花的好作品,其中的手法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它們都會打動人心,讓人感動,有其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歷史背景下女性意識的覺醒,落魄文人的哀決之嘆,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等等。四塊玉元·關漢卿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
  • 《大德歌·冬》關漢卿 | 雪紛紛,掩重門
    【注釋】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宮調之一。大德歌:曲牌名,入雙調,共七句七韻。江梅:暗用梅妃之典。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愛梅,玄宗賜名梅妃。韻:風韻。「好一個」句:意謂思婦在大雪紛飛中倚著樓欄,面容憔悴地翹望遠人的歸來。憑闌,即憑欄。
  • 身心疲憊時,讀讀這首元曲,幫你找到心中的桃花源
    這首小令,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張可久的作品。元代,由於政治原因,對於大多數文人來說,是一個無法施展抱負的時代。張可久一生仕途失意,浪跡四海,他稱自己「半紙虛名,萬裡修程」,他的散曲大部分寫自己的隱居與遊歷生活。頭兩句,作者站在歷史的時間軸上,撫今追昔,感嘆人世的興衰變遷。
  • 十首絕美元曲,讀了一遍就會愛上
    這首散曲通過感慨歷史的興亡盛衰,表現了作者勘破世情,厭倦塵俗的人生態度和放情煙霞、詩酒自娛的恬淡情懷。幾間茅屋裡,藏著萬卷書,我回到了老村生活。山中有什麼事?用松花釀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這是一副美麗的秋景圖,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炊煙嫋嫋,幾隻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隻哀鳴的孤鴻,在天邊晚霞裡遠遠的飛翔。寫秋天,詩人們多是愁思,這首元曲卻一改俗套,在結尾時寫道: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
  • 今日首演 | 《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帶你感受關漢卿古典幽默
    Q: 為什麼選擇關漢卿的元雜劇作品進行改編,並把它搬上舞臺?有好幾個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很早就想到用話劇來演中國的戲曲故事。之前,我們的劇團已經接觸過不少西方的戲劇作品,因為我想讓我們的演員先好好了解西方話劇,打下紮實的話劇基礎。他們已經接觸了不同種類的話劇,如古典喜劇、現實派話劇、當代話劇、還有悲劇。
  • 【公基專項】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一、關漢卿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關漢卿被稱為「曲聖」。
  • 元曲四大家是誰 元曲四大家說的是誰呢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那麼,我們經常說起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元曲四大家,指的就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這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當然,史上還有其他說法,不過都未見流行。
  • 與關漢卿對話女性命運│話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開票!
    汴梁歌女姿容絕惹公子王孫競相追一個是盼兒多智一個是引章嬌痴多智的看透世情嬌痴的嫁作婦歸本念他綢繆繾綣怎料得一時傾危如之何轉危為夷         坊間傳聞,一出距離我們700多年的戲,即將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開演了!
  • 走近元曲 | 題材豐富的正定元雜劇
    讓我們一起走近正定、走近正定元曲吧!元朝的行政機構分為包括中書省、尚書省、樞密院的在內的中央機構和地方機構行中書省。在當時的北方形成了以元朝的首都大都、河北的真定、山東的東平以及山西的平陽為中心的戲劇圈。真定、東平和平陽三地都屬於中書省的管轄範圍且皆處腹裡地區,而真定在這四大戲劇圈中又具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
  • 關漢卿,為什麼值得我們紀念?
    《關漢卿》的緣起。從當年的評選中,我們能夠發現一長串響亮的名字:屈原,達文西,亞里斯多德,莎士比亞,歌德……而與之相比,關漢卿的名號似乎便顯得頗為單薄。在鍾嗣成的元雜劇專著《錄鬼簿》中引用了賈仲明的評價,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明代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到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都把他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這一切都在說明著這位戲劇家曾經的聲名赫赫一時無兩
  • 關漢卿,魂兮歸來!
    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錦,免著我死骸現;要什麼東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七百年前,當曠世奇才關漢卿蘸著血淚寫出《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時候,極其腐朽黑暗的元代統治者的頭頂,炸響起一陣驚雷。關漢卿雖僅為一手無寸鐵的文人才子,但他用骨氣、才氣、人氣、正氣噴吐出的憤怒的火焰總是在熊熊燃燒,那火焰的光芒無疑對引燃反抗的燎原烈火乃至最後埋葬元帝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元曲四大家,你知道都有誰麼?
    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按主體分類:個人、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等 。2.元曲四大家(1)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