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已過穀雨,正是奼紫嫣紅,鶯飛燕啼,一片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大好景象。民國的熊伯伊曾說:「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讀律看書已近三十年,每每覺得書卷多情,好似故人,能夠為我帶來早晚間的憂樂,還能清除每日在這繁華俗世中的沾染的點點灰塵。早就想動筆寫些東西,一是懶惰,一是生活工作雜事所拖,直至今日才下定決心,願能與諸君共賞古今奇文,析胸中難解之意。
「後山人偶做前堂客,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說天闊。」本人起名為遨遊書海的銅豌豆,取自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套曲作品《一枝花·不伏老》,別無他意,只覺其能夠表達我堅韌不屈,不卑不吭的獨立性格。
元朝政府按照地域徵服時間的先後將社會人群大致劃分為四個群體: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
元朝根據「四等人制」對各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別,在官吏任用、科舉取士名額分配、法律地位等方面均有體現。比如《元典章》中明確規定蒙古人扎死漢人,只需仗刑,賠償燒埋銀兩即可,而漢人毆死蒙古人則要處以死刑,並"斷付正犯人家產,餘人並徵燒埋銀";科舉取士名額分配上規定﹕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鄉試各取七十五名﹐會試各取二十五名。漢人﹑南人超過蒙古﹑色目百倍,事實上,這種平均分配是極大的不平等;考試程序﹐蒙古﹑色目人考二場﹐漢人﹑南人需考三場﹔考題難易也有差別。蒙古﹑色目人初學漢文化﹐自然難以和文化高的以及老於科場的漢人﹑南人競爭﹐因而用民族等級制的限定來防止後者取得更多職位。諸如此類事例,不勝枚舉,在此不一一列舉。
關漢卿生在金末元初,漢人,知識分子。元代社會中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知識分子的地位僅僅高於乞丐,甚至還不如娼妓。因此,關漢卿無論是作為一個漢人還是一名知識分子,都表明其身份處於社會的底層。拜時代所賜,關漢卿失去了科考出路,所以他只能將處於社會底層的種種遭遇書寫在自己的作品中,「別人有寶劍,我有筆如刀」,他將自己手中的筆化為一把利刃,向著元朝統治階級揮去。
關漢卿流亡過很長一段時間,這期間,關漢卿見到了許許多多的悲劇以及社會的黑暗、官府的腐敗等等。這些所見所聞,後來都成為了他創作的原材料。他曾因作《竇娥冤》被捕入獄,但是他仍豪放潑辣地表示自己要做「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正是出於對元朝等級制度的憤懣,他倡導大家對統治階級的那種反抗精神,加上對於現實生活的殘酷揭露和反映,他才能有如此成就。他還發出豪情萬丈的最強音:「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帶著對自由和理想的堅定信念,關漢卿敢於藐視一切痛苦乃至死亡,不禁讓人動容。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都有著經世致用的思想,所謂「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不過可惜的是,處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關漢卿無法一展抱負。所以,當理想難以實現的時候,他選擇另一種生活態度。
關漢卿在首曲〔一枝花〕中,以濃烈的色彩渲染了「折柳攀花」、「眠花臥柳」的風流浪子形象,並且毫無遮掩地縈於筆端,表達他對當時封建制度的蔑視。作為知識分子,關漢卿不僅繼承了文人詞客的浪漫情懷,還傳承了他們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他自己也毫不避諱的說道:「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遺留的歷史資料也證明,關漢卿與勾欄院的聯繫很深,時常留連於此。在關漢卿看來,留連於勾欄妓館是他的一種生活,並不丟臉,可謂是真真的風流。
關漢卿作為「元曲四大家」之首,在當時非常著名。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比比皆是,關漢卿與朱簾秀的故事也可以看成是難免其俗的才子佳人系列之一,關漢卿是多愁善感的一代大家,朱簾秀是當時紅極一時的戲劇演員,關漢卿從朱簾秀的生活經歷中汲取養分,寫出《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經典作品成就了朱簾秀,可以說二者是事業上的知己,也可以說是當時黑暗社會裡彼此的一盞明燈。據史料記載,關漢卿寫作《竇娥冤》的時候曾經與朱簾秀探討,害怕劇本寫出來會惹上麻煩,朱簾秀曾經勇敢的鼓勵關漢卿「只要你敢寫我就敢演」,後來兩人因為《竇娥冤》被關押入獄,朱簾秀對關漢卿說「我願做像竇娥那樣有抗爭精神的女子」。
關漢卿曾經為朱簾秀寫就《南呂·一枝花·贈朱簾秀》在這首詞作中大力的讚賞了朱簾秀作為一個戲劇演員的成功,並描述了她生活中的不幸,可以說作者對朱簾秀表現出了強烈的疼惜之情。
史料記載中還有這樣的一則小故事:關漢卿的妻子萬貞兒賢惠聰明,對於關漢卿在詞曲方面取得成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但她的聰慧不僅在這方面,還在維持夫妻感情上有所體現。初嫁到關家的時候,萬貞兒貌美如花,夫妻二人的生活幸福美滿。但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萬貞兒漸漸色衰,而她出嫁時帶的婢女喜兒,卻漸漸的出落得水靈大方,並為丈夫所喜。關漢卿曾寫過一首小令,上言「鬢鴉,臉霞,屈殺了在陪嫁;規模全似大人家,不在紅娘下;巧笑迎人,娓娓回話,真如解語花;若咱得了她,倒卻葡萄架。」萬貞兒以玩笑的語氣試探丈夫,哪知道關漢卿乘機提出要納喜兒為妾。萬貞兒聽後大受打擊,甚至與關漢卿爆發了一場爭吵。在兩人冷戰之時,萬貞兒寫了一首打油詩讓丫鬟拿給關漢卿,「聞君偷看美人圖,不似關羽大丈夫;金屋若將阿嬌貯,為君喝徹醋葫蘆。」在看了這首詩後,關漢卿終於明白了夫人的感受,於是再不提納妾之事,夫妻二人重歸於好。關漢卿風流浪蕩,由此可見一斑。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關漢卿的人生選擇固然是元代特定的歷史環境所致,但他的自述中充滿昂揚、詼諧的情調,較之習慣於依附政治權力的士人心理來說,這種熱愛自由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關漢卿不僅是一個「風流浪子」,他一方面主張人生應該及時享樂,同時又表現出對對社會中弱小的受壓迫者的同情以及底層人民頑強不屈精神的讚頌,這和歷史上許多具有官員身份的文人不同,後者大多出於政治責任感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而前者在這裡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融合著自己在社會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
最後我想用定風波中的一句結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