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
關漢卿雜劇涵蓋面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元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按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
1.第一類公案劇,揭露政治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觸及尖銳的社會矛盾,歌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如《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2.第二類婚姻愛情劇,主要是描寫下層婦女的生活和鬥爭,突出她們在鬥爭中的勇敢和機智,肯定女性對於婚姻的自主選擇。
3.如《救風塵》《望江亭》《金線池》《調風月》《拜月亭》等。
馬致遠,號東籬,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散曲作品:《女冠子·枉了閒愁》《集賢賓·金山寺可觀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殘存套曲有《粉蝶兒·至治華夷》。
散曲創作: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藝術技巧高超圓熟。
雜劇作品:《江州司馬青衫淚》;《半夜雷轟薦福碑》等。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 終身未仕,生於公元1226年,卒於公元1306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簡稱《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簡稱《東牆記》)、《天淨沙·秋》等。
他善於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採優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漢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劇作的藝術成就,早已成為文學藝術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
鄭光祖在學習繼承《西廂記》時,採取了兩種不同態度:模仿與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由此,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推論:文學作品只有創新,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中的發展。
電話:4008825816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平陽路金茂大廈A座1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