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與洞簫、元曲的故事

2020-12-22 專注青島故事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東牆壁上斜掛著一個長約二尺、寬約四寸的杏黃色綢緞布袋,母親告誡我說:「這是你爸爸的心愛之物,千萬別去擺弄它。」

其實,那物件我特別熟悉,每天清晨父親都會嘴裡念念有詞地輕舉雞毛撣子拂去布袋錶面浮土。在我年幼的心裡,感覺父親的這一俗成動作只不過是墨守常規的裝模作樣,因為那布袋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灰塵,但他每次都是這樣一絲不苟地例行。

每逢周日的傍晚,當一抹斜陽透過鑲嵌於窗欞間貼有防空米字紙條的玻璃,灑下縷縷餘光的時候,父親隨手摞起散落在寫字檯上由學校帶回家批改的學生作業,緩緩起立,伸展一下疲勞的雙肩。然後踱到東牆壁下,引伸著頎長的身軀掂起腳尖取下寶貝布袋,端坐在窗臺旁的一隻圓杌子上,一手握住袋子的下半截一手輕輕地褪去包皮。

瞬間,一支細長的、暗紫色的、尾端箍著一個明晃晃銅箍的、九個竹結分布有序的洞簫像美人出浴般地映入眼帘。父親用一塊絲絨布輕撫著它的玉體,那眼神流露著不可言喻的款款深情。在這個莊重的時刻,我絕對是大氣不敢出一聲。

其實,父親是一個特別和藹可親的人,經常有意無意的滿嘴逬詞製造笑料,惹得媽媽也會時不時地順口以成語反嘰。他也愛和我逗樂,不但教我認字學詞,還會一時興起領著頭扎「朝天錐」的女兒到黃島路下酒館,我曾經是他感覺最展揚的作品。但不知是出於舊時的禮教?還是家傳遺風?從小到大我對父母一貫是恭恭敬敬,老老實實,言聽計從,不敢造次的。

父親還有一樣與洞簫配套的寶物,那是一本用毛筆手抄的線裝宣紙本子,裡面的內容恰似天書。待我長大些方明白其中的奧密,這是以:

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伬仜,來對應如今簡譜:1 2 3 4 5 6 7及1 2 3的高音段的古樂譜,父親把它叫做「工尺譜」,並把這三個字用滑石條寫在我學習用的小石板上。

這裡的「尺」字,不念尺,而是讀「撤」的音。那時年幼,覺得很奇怪,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怎麼能念白字呢?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粗略地學習了詩詞平仄發音,方知古典詩詞裡還有「入聲」這一聲調。

我最喜歡聽父親吹簫了,那是一個特別動人心弦的過程。父親挺直上身坐於圓杌之上,除左右兩手的拇指在下頂住簫杆外,其餘八個手指的指肚按次序摁壓住簫上的半圓形音孔。

待拿好姿勢以後,他先伸出舌尖轉圈舔一遍上下嘴唇,然後探探竹簫頭上的吹孔,再然後嘬起嘴唇調整好氣息,那交錯的八指便飛快地忽閃跳躍於洞簫音孔之上,一支時而圓潤、婉轉,時而深沉、低緩的樂曲便在有限的空間裡流溢蕩漾。

父親分配給我的任務,是站在離他兩步遠的地方給他當樂譜架。他吹簫的整個過程眼皮是低垂的,曲調早已爛熟於心,根本用不著去看樂譜,我的用途只不過是給他當個小擺設。

爺倆配合的時間久了,竟然達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地,只要爸爸的眼皮稍微動一動,我便心領神會地明白這是讓我翻頁的暗示。

父親每吹完一支曲子,就會跟我講解這首曲牌的名稱,然後或激情萬丈或低沉憂傷地用標準的北京土話拖著長長的音節吟誦這支樂譜所對應的元曲,我記得好像是有《天淨沙》《滿庭芳》《天香引》等。

每當簫聲揚起,觀象山南麓的這座小院裡的大人孩子就被吸引著紛至沓來,多半是來看熱鬧的,相合者甚寡。平日,父親在小院裡很有威信和人緣,鄰居家裡有個什麼大情小事,無不來找「趙先生」商量訴說,父親仿佛就是四鄰的主心骨。

後院裡緊倚觀象山山體蓋有兩間低矮的平房,住著兩家李姓鄰居。其中一家的當家人是碼頭工人李風月,他常來我家找我父親拉呱,也喜歡聽我父親吹簫。李大爺系江蘇省贛榆縣人氏,耿直爽快,力大無比,唯一的缺點就是脾氣暴躁,偶遇不快便拿老婆出氣,父親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大馬虎」(民間對狼的俗稱)。

由於父親吟誦的詩詞,他聽不懂,怎麼解釋也難以理解,父親詼諧的戲稱為「對狼彈琴」。為此,父親便改以吟誦元曲小令、散曲為主,譬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王實甫的《西廂記》······。

這些悲劇和愛情劇裡的散曲曲牌有著各式各樣的名稱,《叨叨令》、《刮地風》、《紅繡鞋》、《山坡羊》、《喜春來》等等。

每當父親興起,便吹一支簫曲,再吟頌幾段曲文或小令,然後回過頭來邊吟邊解釋給他聽,由於元曲本身語言通俗、活潑生動,再加上父親繪聲繪色地講解引人入勝,讓李大爺聽得如痴如醉,不能自已。忽而眼淚汪汪,忽而喜笑顏開,忽而咬牙切齒,忽而拍案稱奇。

有時候天色向晚,已是萬家燈火,湊熱鬧的鄰居各自散去。「大馬虎」的老婆李大娘打發兒子過來叫了好幾遍,但他意猶未盡,腚沉得不願挪窩,好客的父親便讓我媽熱酒端菜伺候。

母親偶爾也對父親抱怨:「風月是在青島港碼頭上扛大包的,咱家這點飯菜填不滿他一個人的肚子,孩子們都不敢吃飽呢。你這文弱書生都快變成開場子說大鼓書的了,真能譁眾取寵!」

父親呵呵地笑著,咬文嚼字地拉著長腔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有一天傍晚下班後,爸爸忙著生火做飯,媽媽照顧小女兒,我幫忙拉風匣。只見「大馬虎」穿著一件顏色鮮豔的大方格褂子推門進屋,把我爸媽嚇了一跳。

他說:「趙先生,你看我這件新衣裳好看不?單位發的,每個工人一件。領導說咱這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男人穿得越花哨,就越革命!」還炫弄說工會文體幹事教給工友們一首新歌,非要立馬唱給我爸爸聽聽。

父親放下正濯洗的青菜,把他請到裡屋,不一會,高門粗嗓充滿著地瓜味的「歌」聲響起:「鹽蛋上開花,鹽蛋上紅。受苦的銀盼到了好光整。······」

當他顯擺夠了,挺著胸脯樂呵呵地哼著小調消失在去往後院的拐彎處時,父親收回了目送他的眼光,回身到廚房跟母親說:「風月唱的那首新歌好像是貧苦農民翻身得解放的意思,但是『鹽蛋上開花」用的是哪幾個詞彙?我真聽不明白。」

那時,母親在位於市北區濟陽路中段的市總工會教育工會工作,第二天她打電話請教了青島九中的一位音樂教師。因為九中的音樂教室就在濟陽路南頭上,那位老師當天下午就給母親送來了手抄的歌片《崖畔上開花》,母親很是感謝。

晚間,母親將歌片交到父親手中,父親認真地閱讀了這首歌的詞曲後,恍然大悟,捧腹大笑。

崖畔上開花(歌詞):

「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著那好光噢景。青楊柳樹長得高,你看呀哥哥我那達兒噢好?

黃河岸上靈芝草,哥哥你人窮生的喲好。乾妹子兒你好來實在是好,走起路來好像水上噢飄。

馬裡頭挑馬不一般高,人裡頭數上哥哥喲好。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乾妹子兒(哥哥)結個噢婚。」

父親一夜沒有睡好,他的心思全部沉浸在這首歌的意境裡。晨起,父親對母親說:「我越品咂這首陝北民歌,越感覺歌詞有元曲的味道。男女之間的愛情表露得是多麼大膽潑辣,獷放爽朗、質樸自然啊!沒有一絲的矯揉造作。好歌!好詞!」

在又一個周日下午到來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做好了吹簫的準備,我也真正起到了樂譜架的作用,站立的位置前移了一大步。父親在吹簫的同時,會不時地抬眼瞄一下我用兩手掙著的歌片。等「大馬虎」追聲而來,咋咋呼呼地驚奇地誇讚著邁進我家門時,父親已經吹得很熟練了。

父親吹完一曲後,起身給「大馬虎」講解詞意,沒想到「大馬虎」聽著聽著竟然羞紅了臉蛋。搓著兩隻大手說:「歌詞裡的哥哥妹妹,怎麼像俺十八歲在贛榆鄉下和老婆訂婚前想那好事的時候一個樣!」

父親語重心長地勸導他:「有體會了吧?夫妻在天是比翼鳥,在地為連理枝。你怎麼能捨得拿老婆出氣呢!今後,當你要對她動粗的時候,心裡趕緊默唱這首歌,就會心疼她的。」

「大馬虎」唯唯稱是,再三保證,今後一定要對老婆好。父親很有成就感,接著又吟誦了一首經他精挑細選認為和「崖畔上開花」很相契合的一首元曲。

一個甲子多的時光在年輪的轉動中流逝。年過古稀的我,含淚輕輕擦拭著父母的遺像,許多往事湧上心頭。

(作者:趙青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相關焦點

  • 中國器樂小知識,探索南音洞簫的音樂文化
    能夠保留傳統簫音樂本色的,莫過於南音洞簫,也即尺八。這種珍貴而悠遠的樂器,宋代之後在我國其他地方就已絕跡,而唯有「南音」中尚可看到其使用。目前,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地區,在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華人地區的閩南語系中也有傳播。說起南音洞簫,就要說到南音。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被稱為「晉唐遺音」。唐代玄宗時期,宮廷音樂的發展到了最頂峰時期。
  • 譚寶碩:洞簫製作的文化內涵
    在從事洞簫製作的過程裡面,令我深切地體會到這點。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簫,也包容著中國文化,包容著人的思想和品格。 關於洞簫的傳承:樂器製作,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繼承和發展。  一件樂器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價值。我們作為樂器製作者,必須要尊重這點。所謂樂器改革,是按照今天的標準和需要作出改動。
  • 元曲四大家是誰 元曲四大家說的是誰呢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那麼,我們經常說起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元曲四大家,指的就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這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當然,史上還有其他說法,不過都未見流行。
  • 民族樂器「洞簫」的介紹
    (圖一)為八孔紫竹洞簫把兩支簫分別刻上龍鳳來配對的稱"龍鳳簫"。洞簫直徑為2.3釐米左右,開有六個音孔(前五後一)。通常稱洞簫,也稱鳳凰簫。這種簫民間最為流行,一般在合奏樂隊中擔任領奏,並在江南絲竹的器樂演奏中佔有重要位置,在戲曲樂隊中也時有出現過。比八孔簫少兩孔,其他的都一樣。在此不做圖片說明。2.
  • 洞簫 |《水仙子》如緩緩溪流,心情平復,無一絲雜念
    《音樂療愈》中國最美音樂微刊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首《水仙子》依然是李祥霆專輯《元曲古韻
  • 臺灣的洞簫考級曲目——一級!
    臺灣的洞簫考級曲目——一級!洞簫的音色優美,價格便宜,入門容易,它迷人的優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臺灣洞簫一級曲目的信息吧!蘇武牧羊作曲:田錫侯歌曲內容取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於匈奴貴族的威脅利誘而受盡折磨,匈奴使其牧羊19年,歷盡艱辛,終不辱節。此曲借用古代題材,寄託了當時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歌詞為長短句,分上、下闋,語言精煉,樸實生動,突出了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 明刊《元曲選》版本贅言
    (萬曆四十三年《元曲選》序) 「予故選雜劇百種,以盡元曲之妙。且使今之為南者,知有所取則云爾。萬曆丙辰春上巳日若下裡人臧晉叔書。」(萬曆四十四年《元曲選》序) 「刻元劇本擬百種,而尚缺其半,搜輯殊不易,乃先以五十種行之。且空囊無以償梓人,姑藉此少資緩急,茲遣奴子齎售都門,亦先以一部呈覽,幸為不佞吹噓交遊間,便不減伯樂之顧,可以買紙計矣。」
  • 洞簫製作經驗分享
    簫的種類有洞簫、琴簫、南簫尺八、玉屏簫等等。其區別在於粗細和吹口形狀上。通常吹口有U形與V形的,有帶蓋的、無蓋的區別。南簫尺八比其它簫粗,和同調的低音笛規格相仿。洞簫比南簫尺八細,琴簫比洞簫細。按照內徑與基音長的比,都可以算出它們的基音長度來。 1、南簫尺八G 選外徑29mm左右,全長600到700,帶根須的幹錦竹一枝。根部自然彎曲,其餘撬直,打通竹節,磨光內膛。
  • 從「一個簫郎」的「瘋」談臺灣洞簫發展
    這是2018年5月18、19兩日,由臺灣傳藝中心主辦,臺灣國樂團承辦,在臺北士林的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演出的「一個簫郎」——陳中申洞簫音樂會,演出陳中申四十幾年來創作的洞簫作品。,並親自擔任洞簫獨奏,好簫、好曲配上簫郎,果然令現場觀眾也一起「簫」了起來。
  • 匠心精緻,成就大器,一根毛竹蛻變為他手中的洞簫
    小時候,父親帶我們去鄉下,經常用柳枝給我們削個笛子,十幾裡鄉間小路,就這樣一路走,一路吹,再遠也不覺得累。少年時代,對會吹笛子和口琴的男生刮目相看。我用省下來的零花錢買了口琴,但對笛子敬而遠之,因為吹出來跟漏氣一樣,只有單音。
  • 洞簫的「音高」「音域」以及保養方法
    竹材最大的缺點是易蛀、易裂,因此洞簫的保養就是得注意防蛀、防裂。春和初夏時節,特別是梅雨季節,竹管內要保持乾燥,防止發黴。冬季由於氣溫低,在北方一般不宜長時間吹奏,由於溫度等因素,長時間吹奏後會導致簫身破裂。
  • 洞簫和笛子哪個好學 ?
    洞簫和竹笛相比,對於 氣息、口風的要求更高一些,但是同樣都是吹管樂器,又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如果竹笛演奏基礎很好了,吹奏洞簫也會相對輕鬆一些。 但是洞簫的演奏對氣息的要求更高,特別是低音區的音,如果要演奏的響亮且飽滿,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 公基考點|元曲四大家
    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按主體分類:個人、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等 。元曲四大家(1)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大約生於金代末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元代雜劇作家。
  • 洞簫指法表小程序上線通知
    點觸美女,啟動洞簫指法表小程序洞簫指法表小程序已上線,希望它能幫助到廣大的簫友們。
  • 手作洞簫和尺八 千磨萬校出精音
    在秦嶺的山澗邊,傳統非遺工藝製作的洞簫一經吹響,音之飄渺,水之空靈,光之變幻,突然就交織在一起,都融進這南山松濤之中。吹簫的人叫張瑞,他說:「在秦嶺中通過大自然的混響試音,是調校一隻洞簫或者尺八音色最好的方法。」
  • 想把洞簫吹好,除了技術還有心境
    一段時間裡,簫友從不能把洞簫吹響,到可以吹簡單的曲子,再到沉下心來心甘情願地練基本功,磨練技術和心性,這都是在不斷進步。洞簫作為一門樂器,有其技術層面的困難,必須掌握好,掌握好了才能發展。但決定洞簫的吹奏水平達到何種程度,吹出來的聲音達到什麼層次的,還取決於人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心走到什麼層次,出來的聲音就能達到什麼層次。洞簫的音樂裡滲透著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對精神方面的理解。(細分的話,簫可以分為紫竹洞簫、南簫、琴簫等,發聲原理和訓練方法基本是一樣的,不是我們今天談的重點,本文暫且都稱為洞簫)什麼樣的心境才更容易把洞簫吹好?
  •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
  •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元曲四大家,流派是各有春秋,關漢卿揭露社會黑暗;白樸寫唐朝愛情故事;鄭光祖寫男女的愛情生活;馬致遠則抨擊文臣武將;但歸結起來,他們都屬於雜劇流派,只是在思想上不同罷了。且看他們四人的思想內容領域:有批判、有讚揚、有美好等。
  • 元曲:虛擬和現實在劇本緩緩打開時,又演繹了一遍人生的悲歡離合
    很多人認為元曲就是元雜劇,其實,元雜劇只是元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元代散曲。在元代,不叫散曲,名曰「樂府」。秦代設立了專管音樂的部門,漢代沿襲舊制,漢武帝時期,正式成立相關部門「樂府」,負責收集編撰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