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進王益區黃堡鎮逸夫小學,暖暖的陽光撒在綠茵茵的操場上,孩子們肆意奔跑、嬉戲玩耍,銅鈴般的笑聲傳遍了校園的每一角落。
黃堡鎮逸夫小學是王益區涉及農業人口最多的一所學校,90%的學生來自周邊農村,全校共有留守兒童48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3人。如今,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們能和其他同學在同一片藍天下快樂地學習、生活,得益於黨和政府教育扶貧的好政策。
「史雨菲,快來,看看我給你帶什麼東西了?」「十一」國慶長假期間,黃堡鎮逸夫小學校長崔會婷到馬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史雨菲家裡做家訪,並給她帶來了學習文具。「在一對一結對幫扶過程中,我發現小雨菲的學習文具很少,這次來我專門給她買了些,鼓勵她好好學習。」崔會婷說。
史雨菲是黃堡鎮逸夫小學23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中的一名,今年上五年級,家裡還有一個妹妹也在上小學。史雨菲父親患慢性疾病,幹不成重活,全家的收入來源僅靠母親務農、打零工,日子過得緊巴巴,姐妹倆的求學路困難重重。
「本想著家裡兩個孩子的書沒法念下去,沒想到趕上了政府教育扶貧的好政策!」史雨菲的父親史耀行欣慰地說,兩個孩子現在上學不僅不用交學費、書費、教輔費,還享受免費吃營養餐、免費坐校車,每個娃每學期在學校住宿還有500元的生活補貼,就連現在穿的校服都是社會免費捐贈的。在政府的補貼幫扶下,家裡種了9畝花椒樹,再過三年就大面積結果了,日子肯定能越過越紅火。
「學校食堂的營養餐可好吃了,幫扶老師也非常關心我的生活、學習,今年暑假區上還組織我們貧困家庭孩子去延安研學遊了,那可是我第一次去革命聖地延安。」剛在學校餐廳吃完午餐的史雨菲用稚嫩的語氣對記者說。
「學校積極落實國家教育資助政策,開展各種捐贈活動,一方面可以讓貧困學生受益,另外一方面能夠增強老師們的使命感和擔當感,對學校、學生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崔會婷說。
王益區是銅川市唯一一個非貧困縣區,城鎮化率高,貧困發生率低,但在目前認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學致貧的家庭佔一大部分。如何斬斷教育的「窮根」,是王益區脫貧攻堅工作一直以來探索的方向。
通過教育資源的不斷投入,才能真正激發農村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因此,教育才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在求學路上掉隊,在王益區,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七長」責任制,明確了「區長、局長、鎮長、村長、校長、家長、師長」的控輟保學職責。區政府與各鎮辦、有關部門,鎮辦與村隊、村隊與適齡兒童監護人、區教科體局與教育辦、學校,學校與教師、監護人層層籤訂了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堅決杜絕適齡兒童少年因貧因殘失學、輟學。並進一步健全完善控輟保學適齡登記、入學通知、失學報告等各項制度,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真扶貧、扶真貧,還要政策幫。王益區建立了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信息庫及教育資助臺帳,做到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一人一檔,全程跟蹤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學子女享受資助情況,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應享盡享」。此外,結合王益區實際,實行了教育脫貧免除保教費、免除地方教材教輔費、免除乘坐校車費的「三免」資助政策,進一步減輕了建檔立卡學生的經濟負擔。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地方的教育事業需要多方推動,這其中既離不開學校的辛勤灌溉,更離不開社會的共同關注。
據了解,該區建立了學校(幼兒園)領導、黨員教師、非建檔立卡戶優秀學生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的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幫扶活動。並且通過積極開展「研學旅行」「心理關愛」「送教上門」「法治宣傳」「精準幫扶」「愛心捐閱」等活動,鼓勵社會團體、個人共同推動教育脫貧工作。記者從王益區教科體局了解到,王益區與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高效結對幫扶也為全區教育扶貧工作注入了新動力。該院積極開展關心關愛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活動,出資為王益區戶籍建檔立卡學生每人每學期發放資助金500元,春季學期共計7.45萬元已發放到位;為陝煤建司第一中學捐贈300套架子床,為黃堡鎮逸夫小學捐贈校服600套,出資9萬餘元為市二中捐建心理諮詢室,關心關愛留守貧困學生,千方百計讓王益區學生「上好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扶貧先扶智,只有從源頭上斬斷「窮根」,才能讓一個家庭的貧困不在延續。王益區組織人員到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開展了脫貧技術需求專項調查,按照「村民想學什麼,我們就培訓什麼」的原則,開展了花椒、果樹管理技術等培訓。積極聯合陝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雙百工程」王益培訓基地和王益區「產學研示範基地」,為推進產業扶貧奠定了基礎。同時聯繫該學院出資14萬元,委託銅川市吉瑞元食品公司為14戶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進行肉兔託管分紅,促進了貧困戶增收。
「控輟保學、精準資助、高校幫扶……」教育扶貧各項舉措惠及一方百姓,如今,在王益,一個個設施齊全的校園,一張張幸福滿意的笑臉,無不折射著該區教育扶貧的顯著成效。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