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改造後的紅安縣龍泉小學
閱讀提要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十三五」以來,黃岡教育扶貧共投入29.52億元,資助貧困學生200多萬人次,改造農村薄弱學校近2000所,培訓貧困戶「明白人」5萬多人次,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教育力量。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在黃岡,這句扶貧口訣廣為流傳,也是教育扶貧深入人心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市教育局擔當履職,奮力作為,在教育精準扶貧上實現了「困難資助不落一生、重點建設不落一校、教師培訓不落一人、結對幫扶不落一戶」。
黃岡教育人用行動詮釋了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用成效兌現了教育扶貧「一個都不少」,展現了精準扶貧的教育擔當。
資助全覆蓋——累計資助246萬人次,貧困學生應助盡助
2020年7月,烈日當空,酷暑難耐。市教育局局長王銀芬帶領扶貧小分隊,像經常走動的親戚一樣,來到餘義平家。
餘義平是紅安縣永佳河鎮桃樹榜村貧困戶,也是王銀芬的結對幫扶戶。餘義平的女兒餘紅紅(化名)剛中考完。
由於成績不理想,家庭貧困,餘紅紅十分自卑,早就想外出打工掙錢。
不讀書,怎麼會找到好工作?與其進工廠,不如進學校,學門技術。學費不用擔心,有相應資助政策……市教育局扶貧小分隊成員們講道理、舉例子,不斷地講著讀書的重要性。
一番用心、用情的對話後,餘紅紅的心結解了,決定繼續讀書,最終進入了紅安理工中專,就讀幼師專業。
「讓貧困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途徑。」市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張為民說,在教育扶貧中,教育人用心、用情,更用力。
每年秋季開學後,全市幾萬名教師走村入戶,採集貧困學生數據。各縣市區教育部門從扶貧庫提取3至18歲貧困人口信息,從民政、殘聯等部門提取低保,孤殘學生信息,再與教育部門學籍庫比對,建立貧困學生資料庫,再進行精準資助。
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動連接社會資源,引進中國保險學會、廣東黃岡商會、順風快遞、深圳南山集團、海倫堡基金會、山河集團等團體、企業,在我市設立「大別山扶貧基金」,對特困家庭學生,實行疊加式兜底保障。
2015年以來,全市貧困家庭學生資助資金達29.52億元,累計資助貧困學生246萬人次,共吸收社會助學金7500餘萬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8萬多人次,所有貧困學生實現了應助盡助。
薄弱學校改造——1994所學校升級蛻變,農村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過去的房子年久失修,水電、操場等基礎設施落後,水龍頭裡流出的水經常是鏽水。經過這幾年升級改造,現在比過去好多了!」紅安縣龍泉小學校長袁先軍感慨地說。
袁先軍既是學校變化的參與者,更是見證者,他用「煥然一新」來形容現在的學校:裝修一新的教學樓,新建的綜合樓,美化的校園……
龍泉小學地處紅安縣城鄉接合部,原來由於條件差,學生流失嚴重。「很多家住校門口的學生都跑到相鄰的學校去了。」 袁先軍說。
借力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的東風,該校先後爭取到545萬元項目資金,對校舍、水電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升級,並引進50名教師,壯大師資隊伍。
學校有了「面子」(校容校貌),又有「裡子」(優秀師資),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學校教學質量、社會形象也不斷提升。
近3年,學校教學質量躋身全縣第一方陣,與城區的將軍城小學、縣實驗小學,並稱「三駕馬車」。外流學生不斷回流,學校從1600多名學生增長到3000多人。
一葉知秋。在黃岡,龍泉小學的蛻變並非特例。據了解,2015年以來,按「缺什麼補什麼」,全市共投入近30億元,對1994所農村學校進行改造。其中,改造貧困村所在地薄弱學校406所,全市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基本達到國家標準。
我市還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和農村教師到城鎮學校跟崗學習的交流機制。5年來,共補充農村教師5744人,18250人次到農村學校支教、交流。近2年,全市4766名貧困村所在學校老師全部輪訓,確保所有學生都有好老師教,讓農村孩子共享公平又有質量的教育。
「明白人」培養——5萬多人次「明白人」培訓,讓貧困戶家庭有了致富技能
2017年,8534人;2018年,9348人;2019年,10010人……
這是連續3年,全市貧困家庭「明白人」培訓人數。
扶貧扶智。在教育扶貧中,我市發揮職業教育優勢,以黃岡職教集團為龍頭,以各縣市區理工中專為主陣地,為貧困家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免費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脫貧致富的「明白人」,徹底挖掉窮根。
2015年以來,「明白人」工程在全市各縣相繼開展。
2016年,羅田縣啟動「明白人」培訓工程後,先後在匡河、白蓮、駱駝坳、九資河等9個鄉鎮共開辦「明白人」培訓9期,共培訓「明白人」2979人。
通過培訓,一些貧困戶掌握了「自我造血」的脫貧技能,通過努力,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羅田縣匡河鎮大龍寨村段海權、方華等人參加「明白人」培訓,回村後,按專家的建議和指導,開展種植養殖業。段海權通過種藥材和養牛,年收入達8萬元,當年就實現脫貧。方華通過養鴨、養雞,年收達6萬元。二人有了技能後,不僅一舉摘掉貧困帽子,還走上了致富道路。
目前,全市10個縣市區的中職學校,發揮職業教育的脫貧致富直通車作用,把培訓辦到貧困村,把技能送到家門口。先後開展了計算機、機械、紡織、旅遊和家政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以及黑山羊、黃牛等畜牧飼養、中藥材種植、板慄種植、實用菌和蔬菜栽培等實用技術培訓近100期。
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市職業教育累計開展實用技術培訓5.2萬多人次,技能強身,讓貧困家庭擁有穩定脫貧致富能力。
(編輯:白楚雲)
【來源:黃岡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