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之殤:羅興亞人

2021-02-23 緬北風
點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信息

當羅興亞人在孟加拉國邊境的難民營奮力掙扎時,這裡面年紀稍大的人或許會想起曾經在若開邦時的歲月,百年之前他們的祖先隨著英國人來到這片土地上,而如今他們又只能背負罵名而離去。

在這場恩恩怨怨的歷史潮流中,羅興亞人的經歷了什麼樣的愛恨情仇,未來他們又會何去何從?這場發生在緬甸的故事又將會如何終結?羅興亞人,可謂是緬甸之殤了。

一、來自遠方的客人

羅興亞人並非源自於若開這片土地,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一群來自遠方的客人。這一切還需要從公元七世紀說起。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接受真主的使命後,開始傳播伊斯蘭教,通過宗教旗幟的感召,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島很快被穆罕默德統一起來,由此建立了強大的伊斯蘭文明。

而阿拉伯帝國運用其無比強悍的戰爭和精湛的商業模式,將伊斯蘭教的種子灑向了南亞次大陸,這裡也包括了孟加拉地區。在這場宗教文化傳播的下,這裡一大批人改變了信仰,成為了穆斯林,這些孟加拉地區的穆斯林,便是日後遷徙至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的祖先。

歷史上,每個地區和政權的興起一般有兩個因素,一是因為地理,二是因為人口,地理條件是決定這個地區是否適於人類居住,而人口數量則是決定這個地區是否有充足的人力進行生產。

只有生產力上升才會創造更豐富的經濟價值,才能為當地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這才會產生為維護這片地區利益而抱團的民族意識。自然規律決定了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反作用於自然規律。

阿拉幹王朝的興起正是源自於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富的人口資源,當時的阿拉幹王朝作用現在的若開邦以及孟加拉的吉大港,特別是吉大港,由於其地處於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樞紐地帶,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在這裡有著密切的交流和融合。

吉大港

大量的商業貨物從這裡中轉運出,繁榮的港口也給當地帶來了豐富的人口資源,大批商人來往經商也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這是這一切造就了阿拉幹王朝的興盛。在這個背景下,人口的流動為該地區注入了多民族的元素。

阿拉幹王朝衰敗後,為了不受外地入侵,阿拉幹王朝選擇向緬甸稱臣,由此併入了緬甸的版圖。羅興亞人正是在這時候逐漸進入到了這片土地,這個來自遠方的客人在這片土地上和若開人和平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盡到了客人的本分。但隨著英國人的到來,這一切很快就發生了改變。

二、殖民者留下的創傷

近代的英國人,始終都是一個「攪屎棍」的形象,為了能儘快搶佔亞洲市場,控制亞洲資源,這個當時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在成功控制印度後,將魔爪伸向了緬甸。

面對強大的帝國軍隊,緬甸王國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將整個緬甸拱手送給了英國人,從此英國人開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不久之後,英國人立即對若開邦進行開發和改造。

但很快英國人就發現了若開邦的致命缺陷——人口稀少,人口是決定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指標,勞動力缺少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制約因素,若開邦當地的封建土司在本地根深蒂固,勢力龐大,並且佛教的在當地有著深厚的影響。

利用英式教育進修同化的政策也無法達到目的,這讓英國人感到非常恐慌,因此為了能儘快擴大生產規模,消除統治阻礙,英國人想到了最陰險的計策—替換。

首先是遷徙另外一個地區的人口進入若開邦,通過改變人口結構,清洗當地土著勢力,壓縮原有人群生活空間;

二是引入另外一個宗教勢力,打壓原有宗教勢力,動搖當地居民信仰根基,以便輸入其價值觀,在意識形態上改變認識,從而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三是通過人口的引流,可以迅速提高當地生產力,加速資本積累。

這一次,英國人將目光盯上了隔壁的孟加拉地區的穆斯林,於是英國人將大批的穆斯林引入到了若開邦。

不同的是英國人給引入的穆斯林更多而土地和更高的待遇,生活得以一步一步的改善,當地人的生存空間則一步一步的縮小,生活越來越困難,兩撥人群之間的矛盾的種子就這樣被種下。

事實證明,英國人始終都在扮演著一個攪屎棍的身份,為了人口紅利以及加速資本積累而在若開邦強行推出的種族政策,為若開邦埋下了百年的隱患,如此不人道的行為,也加速了這個地區文化和社會的分裂。

殖民者並未給這個地區帶來高額的利潤以及光明的未來,反而帶來了黑暗以及血腥。殖民者帶來的創傷,從此拉開了序幕。

三、染上鮮血的宗教

若開邦有著延綿的海岸線,優良的土壤,阿拉幹王朝就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若開邦很早就受到了佛教的影響,而穆斯林的進入又讓伊斯蘭教在這裡生根發芽。兩個宗教在這裡發生的衝突,並不是因為教義的不同,而為的是地區信仰利益的衝突。

一個宗教在該地區若擁有龐大的教徒,就會擁有控制政治、文化的力量,宗教就可以通過直接參政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更多的利益,不管是原有的佛教還是後入的伊斯蘭教,在歷史上都是不斷的用宗教來影響政治,宗教的背後往往隱藏的是權利的影子。

因此,若開邦地區的宗教衝突,也同樣是兩個不同利益者的衝突。首先,穆斯林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在若開邦得到了更高規格的待遇,獲得了高於佛教徒的地位,得到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此後,英國人更是通過武裝穆斯林來打壓當地的原住民,這進一步加深了穆斯林和當地佛教徒的矛盾。宗教的戰爭是意識鬥爭的延續,歷史上英國殖民者給予羅興亞人高規格的待遇來打擊佛教徒,現在也讓羅興亞人受到了報應。

1961年,吳努政府把佛教定為緬甸的國教,這讓若開邦地區的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原本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的伊斯蘭教現在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威脅,國教的確立讓若開邦的佛教再一次獲得了新生。

翻身做主人後,佛教徒們已經想好了如何清洗之前的舊帳,而感受威脅的穆斯林也開始準備放手一搏,在這樣的氛圍下,雙方劍拔弩張。羅亞興人此時想到了「獨立」,而羅亞興人自身的敏感舉動,也讓緬甸政府徹底失去了耐心。

在分裂形勢愈發激烈的情況下,緬甸政府發動了代號為「龍王」的軍事行動,重點清剿了羅興亞人,此後,緬甸政府甚至發布新規定,要求少數民族提供其祖先曾在1823年生活於緬甸的證據,否則不具有公民資格。

這一措施間接否認了羅興亞人的公民地位,進一步抹殺了羅興亞人的身份,從此上千萬的穆斯林成為了徹徹底底的黑戶。這一次宗教衝突,以佛教勢力的勝利而告終,若開邦的穆斯林也因為自己曾經過於殘酷的行為買單。

外來的宗教始終還是沒能戰勝本地宗教,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緬甸政府也更擔心若開邦的穆斯林會受到其他伊斯蘭國家的影響,從而形成割據勢力,這是讓一個主權國家無法接受的局面。綜合這幾個因素,就已經決定了緬甸獨立後,若開邦穆斯林的命運。

四、觸摸不到的彼岸

離開若開邦的羅興亞人,已經成為了兩邊不著岸的苦命人,由於自己的反覆無常,孟加拉國不願意接受他們,緬甸一樣排斥他們,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弱,伊斯蘭文明在南亞次大陸的地位也不如從前。

儘管羅興亞人千方百計地想在若開邦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但緬甸政府的強硬態度使得羅興亞人始終無法得到立足。在這場民族衝突中,羅興亞人已經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歸屬。

百年前,若開邦還不是羅興亞人的家,這群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成功的讀取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在英國人崩盤後,羅興亞人也未能找到和當地人的相處之道,羅興亞人自己造就了命運上的悲。

當一個民族的歸屬感不知何去的時候,那他也就迎來了最為悲慘的時刻,蝸居在難民營裡的羅興亞人已經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苦難者。其實這一次鬥爭並沒有贏家,作為以佛教為國教的緬甸,也並沒有能阻止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排擠的悲劇,顯然並沒有體現出慈悲為懷的佛教理念。

在殖民者的邪惡控制下,緬甸和羅興亞人都是犧牲品,遠在大西洋的英國依然還在啃食著當年從緬甸和孟加拉國掠過去的珍寶和發展成果,但羅興亞人已經成為了緬甸之殤,這片土地終將難以歸於平靜。

相關焦點

  • 緬甸的羅興亞人,為何被所有人嫌棄?
    經過多年的戰爭,到1991年,若開邦的羅興亞武裝幾乎都被剿滅,很多羅興亞人也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雖然肅清的羅興亞人的武裝,但是緬甸境內仍然有大量無法得到緬甸國籍羅興亞人,他們與若開人的關係很緊張。在2012年,3個羅興亞人性侵殺害女若開人佛教徒,導致羅興亞人與若開人的大規模衝突。
  • 緬甸羅興亞人問題的視差——歷史、現狀與癥結分析
    一、歷史視差——羅興亞人的產生、詞義與境遇分歧 羅興亞人問題的視差,首先在於歷史認知。緬甸官方堅信羅興亞人是英國殖民者鼓勵和放任孟加拉國吉大港人向若開墾荒最終形成的「非法移民」群體;羅興亞學者則認為,該群體早在公元788年就存在,對此緬甸學者引用若開發掘遺址和英國歷史史料進行否認。
  • 緬甸羅興亞人出逃數量73萬,緬甸政府軍再度施暴:血腥大屠殺開始
    國際海牙法院在上周針對緬甸受迫害的羅興亞人採取的軍事暴行調查發現,緬甸政府軍只判罰3名軍官有罪。儘管緬甸在2016年至2017年的鎮壓行動中,面臨聯合國法庭的種族滅絕指控,但緬甸軍方依然對羅興亞人實施了暴力行動和武力鎮壓。
  • 什麼是羅興亞問題?讓我們先來說說緬甸和羅興亞的歷史!
    前段時間緬甸出了一些事情,引起了國際社會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甚至被鬧到了聯合國安理會。這件事就是所謂的羅興亞問題。17年八月份以來,羅興亞族的武裝分子在緬甸的若開邦,相當於緬甸的一個省,多次襲擊緬甸軍隊的檢查站和政府機構,跟緬甸軍警發生了激戰,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想必大家第一次聽說羅興亞人,還是從關於羅興亞難民的新聞中聽說的。
  • 羅興亞人
    可是緬甸政府壓根就不承認它為啥不承認它緬甸政府說這些羅興亞人根本就不是我們這塊土地上的土生民族它是大英帝國當年從孟加拉國帶來的一幫人>他們要推翻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這時候正好日本人打過來了緬甸人在日軍的幫助下宣布獨立英國是不會輕易就範的英國知道大量的緬甸人是信佛教的於是他從孟加拉國等其它地方帶來了一些穆斯林來跟緬甸人和日軍作戰二戰結束後一部分來自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就留在了緬甸他們住在緬甸西部的若開邦這個地方
  • 翁山蘇姬能否終結羅興亞人的歷史悲劇?
    「羅興亞救世軍」對安全人員和警察的攻擊引發緬甸當局的大型軍事鎮壓行動,這場自八月起爆發的暴力衝突至今,已有約313,000個羅興亞人逃離緬甸,進入鄰國孟加拉,那裡的難民營已經人滿為患。孟加拉當局表示,該國處理大量湧入的羅興亞人十分吃力,該國外交部長阿里(Mahmood Ali)形容,緬甸發生的暴力衝突是「種族屠殺」。
  • 前車之鑑:羅興亞危機
    迪昂指出, 「我所描述的這些暴行清楚地表明羅興亞人遭受的仇恨是如此巨大。你可能會想,人類怎麼能以這種野蠻的方式對待另一個人?因此,我們需要盡一切努力解除羅興亞人的困境,停止讓緬甸政府繼續否認羅興亞人應有的尊嚴。我希望我在考克斯巴扎所看到的以及我向國際社會報告的內容將有助於保護羅興亞人民。為什麼?因為我目睹了我們所面臨的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之一。
  • 將羅興亞人安置在偏遠島嶼 孟加拉國的臨時舉措還是孤立和無視?
    羅興亞人被轉移至偏遠的巴山查爾島 羅興亞穆斯林難民問題長期困擾著孟加拉國政府,而緬甸繼續拒絕允許羅興亞人重返他們位於若開邦地區的村莊。 事實上,難民救濟和安置專員已經討論了一種提供食物和非食物物品清單的機制,以開始將羅興亞人遷往巴山查爾島進程。 據聯合國稱,羅興亞人是「世界上受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群體」,自2012年以來,羅興亞人在緬甸遭受了殺戮和暴力浪潮。
  • 羅興亞難民的遣返,只有開始,沒有終點
    畢竟自己家人口已經多到要爆炸的程度,再為了當好人把這些遠房親戚請進來自家老百姓絕對會崩潰的,所以這幾年被緬甸趕過來呆在邊境地區的羅興亞難民,讓孟加拉國政府也是相當地頭疼。雖然這幾年的全球氣候有利於出產難民,但是這羅興亞難民和別處的難民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羅興亞人沒有國籍。
  • 將羅興亞人安置在偏遠島嶼 孟加拉國的臨時舉措還是孤立和無視?|羅...
    2020年12月10日羅興亞穆斯林難民問題長期困擾著孟加拉國政府,而緬甸繼續拒絕允許羅興亞人重返他們位於若開邦地區的村莊。貧窮的孟加拉國擁有120萬羅興亞人,他們處於困境之中,無法移民,一方面,孟加拉國擔心國際社會對將難民遷移到偏遠島嶼的計劃提出批評,另一方面,該國試圖設法減輕對南部城市考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旅遊中心的壓力。
  • 冠狀病毒:兩個羅興亞人在難民營中呈陽性
    官員說,在孟加拉國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中,兩名羅興亞難民的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一位政府醫生說,這是在考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難民中首例確診病例,約有100萬羅興亞人安營紮寨。誰是羅興亞人?自3月14日以來,位於科克斯巴扎爾(Cox)巴扎爾(Bazar)擁擠的難民營中的羅興亞人一直處於封鎖狀態。在希臘也有大量難民的地方,隨著大流行病的緩解,官員們希望將約1,600名易受傷害者從其營地轉移到其他國家。
  • 世界上最受到迫害的少數族群 羅興亞難民被送往孟加拉孤島
    南亞孟加拉國目前收容超過70萬逃離緬甸政府迫害的羅興亞人(Rohingya),該國計劃將10萬名逃入其境內的羅興亞難民轉移至孟加拉灣上一座名為巴山查爾(Bhasan Char
  • 因屠殺10名羅興亞人而被判刑10年的7名緬軍士兵被曝已被釋放
    據有關媒體報導,近日,因2017年在若開邦孟都鎮「英丁」村屠殺了10名羅興亞人而被判刑10年的7
  • 人性和現實的對決:羅興亞難民收還是不收,大馬進退兩難
    馬來西亞過去一直聲稱支持羅興亞人的權利,但這次卻把難民重新推回海上。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避免疫情傳播和無法控制,以及其他危害,無法讓載有羅興亞難民的船隻靠岸,這也是拒接收留他們的理由。因此,對於是否接受這次羅興亞難民,成為了最近大馬民眾熱切關注的命題。
  • 外媒:孟加拉國首批約千名羅興亞難民已被轉移至孤島安置點
    據半島電視臺3日報導,多位孟加拉國官員當天表示,儘管人權組織呼籲停止難民搬遷進程,但該國政府已開始將數千名羅興亞難民轉移至巴山查爾島。另據英國《衛報》3日報導稱,當天已有一些羅興亞難民家庭將行李搬上大巴車,在當地警察的護送下通過吉大港前往巴山查爾島。當地警察局表示,3日已轉移約1000人。
  • 數百名羅興亞難民在海上漂蕩數周,多國因冠狀病毒拒絕他們上岸
    據衛報5月3日報導,這些羅興亞人原本居住在位於孟加拉國及緬甸的邊境地區,但按照這些國家的法律,他們無法獲得有效的公民身份,沒有工作的他們生活十分困難,如今由於冠狀病毒的影響,他們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據孟加拉國的一名官員介紹,在5月2日已經有43名羅興亞人登陸孟加拉國南部海岸,然後被送往孟加拉國梅格納河河口的淤泥島巴桑查爾,另仍有數百人仍漂泊在外。
  • 羅興亞人的開齋飯,你見過嗎?
    這是羅興亞人的開齋飯,這是清真寺裡開齋的一刻。  我們的羅興亞穆斯林同胞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封了一天齋,就是在這種簡單到不知道怎麼比喻的飯食下,等待開齋後的喜悅。羅興亞人的開齋飯,你見過嗎?  拿到天課,所得格的羅興亞人,看著讓人心碎。
  • 緬甸大選:矛盾國度與緬華舊事
    翁山蘇姬作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長女,在緬甸擁有極高威望,與巴基斯坦的貝·布託、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的「國父之女」人設如出一轍。緬甸與印巴曾共同作為英國殖民地,這也塑造了今日的緬甸。這是入境緬甸後,每個人必須知道的名字。 有緬甸太上皇之稱的丹瑞1997年掌權,我來緬甸時正值其權力巔峰,2003年丹瑞辭職。 圖:evernovember.blogspot.com
  • 【深度】大選前,聽緬甸人講國家變化
    【環球時報駐緬甸特派特約記者 李秉新 辛木 楊桑】如果說美國選舉是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紅藍之爭」,那麼,有90多個政黨參與的緬甸大選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之爭」。11月8日,緬甸將迎來新一輪的大選。5年前的11月8日,翁山蘇姬領導民盟贏得大選,獲組閣權。過去這5年,緬甸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今後緬甸又將如何發展?
  • 翁山蘇姬發表聲明 | 緬甸到底發生了什麼?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閱緬甸2008年版憲法後發現,有關緊急狀態規定的第十一章第四百一十七條寫明,出現以叛亂、恐怖、暴力手段奪取國家政權的情況,導致聯邦分裂、民族團結遭到破壞、國家主權喪失的緊急事件,或者發現有出現上述情況的足夠徵兆,總統在同國家國防與安全委員會協商後,可以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該命令必須明確規定實施緊急狀態的範圍為全國,期限為從命令發布之日起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