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褡褳,手拿銅勺的武訓乞討像
在武訓故裡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柳林鎮上,有一處武訓紀念館,這裡曾是武訓創建的一所義學原址,內有武訓墓及祠堂。
武訓紀念館
不過,武訓墓內並無屍骨與衣冠,真正的武訓墓已在「文革」時被拆毀。當武訓批判成為一場全國範圍的政治運動時,他的家鄉柳林鎮也就成為了風暴之眼。扒武訓墓,就發生在對武訓批判的第二個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間。
武訓墓
武訓一生未娶妻生子,其長兄武謙的次孫武芳林過繼給他當了兒子,便有後人傳承下來。批判武訓, 首當其衝的便是武訓的後人,他們被扣上「武訓孝子賢孫」的帽子,是「武訓流毒」,都抬不起頭來。標語都是"打倒武訓"、"武訓是豪戶的狗腿子"、"武訓前披羊皮,後披狗皮"。武訓其孫武金興也成為四類分子,和其他地主富農一起上臺開會挨批鬥,還被抄了家。抄家的時候武金興偷偷把武訓神主匣子裡的神主牌位留了下來,其他如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等都被抄走,運到村小學燒掉了。
武訓祠
196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紅衛兵湧入武訓祠堂,扒掉了武訓的墓。武莊14周歲的武德富,當年在柳林鎮完小讀5年級,他參加學校批判武訓的戲劇表演,也是扒武訓墓的積極分子。「柳林完小500人中,我是最早的26個紅衛兵之一。黨往哪打槍我往哪走。破墳時,現場有接近1000人吧,拿大鐵錘砸。我用手掀扳墓磚時,還砸壞了手。我記得,扒墓的總指揮是柳林二中教師劉西奎,他拿著武訓的頭骨說:這是武訓的狗頭。」武德富對南都記者回憶,他們把武訓棺材拆開,將武訓的屍骨放棺木上,一路喊著口號,抬到柳林鎮北街西北角的一個廢磚廠「撒骨揚塵」,現場還開了一個批鬥大會。
季羨林題「武訓魂」、任繼愈題《武訓先生興學歌》
武訓屍骨在廢磚廠停留了幾天之後,武金興才在黑夜冒險將屍骸偷偷取走,埋在了村後的麥地裡。
高歌臺
(本文來源於《南方者市報》作者: 韓福東,小編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