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即將踏上回家鄉過年的徵途,早上一起床,我就開始讓孩子們整理自己的小行李箱。
這個整理行李的過程極其有意思:
兩個孩子(頡米和表姐)在整理行李過程中,表現得不太一樣。表姐明顯物主意識比較強,凡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無一遺漏地裝進了箱子裡,而且最喜歡的就是她的娃娃,這是女孩的典型特徵;弟弟呢,就顯得隨意一些,想到什麼就放什麼,但這時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整理意識。他給自己的箱子分區域,不同區域放不同的東西。整理的東西包括:書和玩具、衣物,有趣的是還放入了藥膏以及棉籤,顯然孩子關注旅行生活的全面性提升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其實,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行李不僅是旅行的第一步,更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機會。不要擔心孩子整理不好,沒關係,關鍵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就應該自己做。
當然,孩子還小,整理旅行箱的時候,需要我們提供指導。在指導孩子整理行李的過程中,也幫助孩子學會管理和規劃,這種思維和技能對未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決定整理東西前,先跟孩子們討論選擇哪個箱子,然後坐下來,一起討論應該帶些什麼。回家過春節,需要帶什麼呢?討論完後,就開始分頭準備。準備行李的過程中,要求孩子們思考,怎樣擺放東西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
整理行李絕對是一次訓練思維的極佳機會。同時,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份行李清單,讓孩子自己按照清單來檢查自己的東西是否準備齊全,以防遺漏。
02
下班回到家,見到大姨和奶奶正在裝收納架子,而頡米則一個人在旁邊閒著,無所事事。我立刻放下東西,與頡米寒暄之後,引導他開始參與到裝收納架子的活動中來。
奶奶和大姨可能是出於安全的考慮,沒有讓孩子動手,而我卻相信,只要教給他方法,他是可以的。果然,孩子給了我們意外的驚喜。我安排他擰螺絲,他擰得非常好!一直堅持到整個架子都裝好。擺放好架子之後,孩子自己動手在收納架上擺上自己所有的飛機和玩具,完成得很漂亮!
接著,吃晚飯了。在我的要求下,孩子自己吃飯,不管他吃得好不好,都堅持讓他自己獨立完成。吃完飯,孩子跟我說:「媽咪,你跟我說歸位。」於是,當我說完「歸位」後,孩子立刻就把碗筷放好,還主動跟我們說:「我已經吃好了,你們慢慢吃。」(這句話是我之前教給他的)而後才離開座位。
晚飯後,我們又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與孩子一起訂出自律表。我和孩子共同討論確定要堅持的好習慣:吃飯、睡覺、做運動、遠離危險、閱讀,等等。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萌生了自我管理意識。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我開始注意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讓孩子開展「自我管理」,一方面是幫助他提升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責任心和自律力。說實話,在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因素最關鍵的不是智力和思維,而是責任心、自律以及堅毅的品質。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內容。
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呢?
第一,要堅持的第一點就是不包辦代替。從嬰幼兒時期開始,鼓勵孩子自己學會吃飯、穿衣、上廁所,等等。慢慢地,讓孩子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情。
第二,要堅持的就是鼓勵孩子參與生活勞動。現在我們的孩子變得金貴了,所以很多父母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辛苦。但其實,我以為「辛苦」也是人的一種必要生活體驗。不懂得「辛苦」,又何來「甘甜」的體驗呢?
第三,要適當地引導孩子開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借用照片和視頻來記錄孩子的表現,從而與孩子一起來觀看、反思和評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第四,根據年齡特點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規劃。注意引導孩子慢慢形成時間觀念和意識,等到時間觀念成熟了,就可以引導孩子開展自我規劃了。
03
從小,我就十分重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然而,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堅持和用心。以培養孩子能夠自主「刷牙」為例,我們怎樣才能培養起孩子自主刷牙的習慣呢?
首先,找到適合孩子使用的生活工具是很重要的。為了能夠讓孩子自己刷牙,我起碼嘗試了5種牙刷,最後還是選擇了日本的微型電動牙刷,裝電池的,轉速不快,溫和,適合孩子使用,手柄大小也正好合適。
其次,用歌曲或故事將刷牙變成有趣的事情。在孩子還未養成刷牙習慣時,我想,父母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這件事情變得有趣,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堅持刷牙,LITTLE BEE《牙刷火車》是我們刷牙時經常唱的兒歌。
再次,隨著孩子長大,習慣也逐漸養成的時候,就要把刷牙變成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如果某晚孩子想偷懶,不去刷牙,我只需悄悄地說:「哦!不刷沒關係,你的牙齒估計到明早就會被細菌腐蝕掉一部分了。」無須強迫,孩子即使躺下了,也會自己爬起來去刷牙。
可以看到,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我們堅持的,特別是在充滿關愛的家庭裡,帶孩子的人多,可能給孩子自己鍛鍊的機會和時間就少了的情況下,父母的堅持就顯得更加重要。不過,一定要記住,在養育孩子、關注孩子能力提升之前,更要重視家庭的和睦,切忌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鬧出家庭矛盾,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責任心,能夠管理自己的身體、生活,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然而,有一種誤解,以為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能懂得什麼叫責任心,什麼叫責任感。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責任感。那麼,這麼小的孩子,如何培養其對自己負責呢?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一定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責任心包括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和責任行動,它的形成機制一般包括三個階段:服從、認同和內化。
第一,培養孩子對自我健康的責任意識十分重要。在衛生習慣方面,從小就要告訴孩子,刷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可以選擇不刷,但是細菌侵蝕牙齒,導致牙齒疼痛的後果要他自己承擔。讓他真的懂得,最後讓他自己選擇。一直堅持這樣做下去,孩子就會明白自己要對自己的牙齒負責。在飲食習慣方面,孩子挑食,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飲食和健康的關係。有一天,孩子要吃冰激凌,我讓他吃了,之後他拉肚子了。通過他自身的體驗告訴他,吃冰冷的東西會導致的後果。之後,他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飲食。那麼在學習方面呢?似乎我們的家長現在更頭痛的是孩子對學習如何能培養起責任心吧。當我們想讓孩子學習知識、技能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告訴孩子:「這是你需要學習的本領。」從幼兒期開始,就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第二,有了責任意識,更需要通過方法來幫助孩子將意識轉化為責任行動。例如在學習中,因為學習的結果與孩子切身的利益不會像健康生活那樣密切,至少很難體現在即刻的體驗上。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為目標,讓孩子制訂自己的小目標,而後以目標的形式來訓練自己的習慣,進而形成責任心。
第三,鼓勵孩子勇於承擔責任。例如,在孩子出現意外事故的時候,鼓勵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小,我們告訴孩子: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危險的動作不能做。當某次孩子摔跤了,受傷了,在處理傷口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應該對自己的安全負責。」讓孩子明白,什麼叫作危險。跟別的孩子發生衝突了,彼此都造成傷害後,首先不是去指責別人家的孩子,先問問自己的孩子:「你在這個過程中,做錯了什麼?」先告訴孩子自己承擔責任而後再引導孩子分析和反思,最後別忘了表揚孩子的勇敢和擔當。
我時刻警醒自己,一定要從小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負責,對生命負責,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