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來」——耐心點兒,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2021-01-13 天津人民出版社

01

即將踏上回家鄉過年的徵途,早上一起床,我就開始讓孩子們整理自己的小行李箱。

這個整理行李的過程極其有意思:

兩個孩子(頡米和表姐)在整理行李過程中,表現得不太一樣。表姐明顯物主意識比較強,凡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無一遺漏地裝進了箱子裡,而且最喜歡的就是她的娃娃,這是女孩的典型特徵;弟弟呢,就顯得隨意一些,想到什麼就放什麼,但這時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整理意識。他給自己的箱子分區域,不同區域放不同的東西。整理的東西包括:書和玩具、衣物,有趣的是還放入了藥膏以及棉籤,顯然孩子關注旅行生活的全面性提升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其實,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行李不僅是旅行的第一步,更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好機會。不要擔心孩子整理不好,沒關係,關鍵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就應該自己做。

當然,孩子還小,整理旅行箱的時候,需要我們提供指導。在指導孩子整理行李的過程中,也幫助孩子學會管理和規劃,這種思維和技能對未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決定整理東西前,先跟孩子們討論選擇哪個箱子,然後坐下來,一起討論應該帶些什麼。回家過春節,需要帶什麼呢?討論完後,就開始分頭準備。準備行李的過程中,要求孩子們思考,怎樣擺放東西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

整理行李絕對是一次訓練思維的極佳機會。同時,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份行李清單,讓孩子自己按照清單來檢查自己的東西是否準備齊全,以防遺漏。

02

下班回到家,見到大姨和奶奶正在裝收納架子,而頡米則一個人在旁邊閒著,無所事事。我立刻放下東西,與頡米寒暄之後,引導他開始參與到裝收納架子的活動中來。

奶奶和大姨可能是出於安全的考慮,沒有讓孩子動手,而我卻相信,只要教給他方法,他是可以的。果然,孩子給了我們意外的驚喜。我安排他擰螺絲,他擰得非常好!一直堅持到整個架子都裝好。擺放好架子之後,孩子自己動手在收納架上擺上自己所有的飛機和玩具,完成得很漂亮!

接著,吃晚飯了。在我的要求下,孩子自己吃飯,不管他吃得好不好,都堅持讓他自己獨立完成。吃完飯,孩子跟我說:「媽咪,你跟我說歸位。」於是,當我說完「歸位」後,孩子立刻就把碗筷放好,還主動跟我們說:「我已經吃好了,你們慢慢吃。」(這句話是我之前教給他的)而後才離開座位。

晚飯後,我們又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與孩子一起訂出自律表。我和孩子共同討論確定要堅持的好習慣:吃飯、睡覺、做運動、遠離危險、閱讀,等等。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萌生了自我管理意識。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我開始注意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讓孩子開展「自我管理」,一方面是幫助他提升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責任心和自律力。說實話,在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因素最關鍵的不是智力和思維,而是責任心、自律以及堅毅的品質。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內容。

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呢?

第一,要堅持的第一點就是不包辦代替。從嬰幼兒時期開始,鼓勵孩子自己學會吃飯、穿衣、上廁所,等等。慢慢地,讓孩子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情。

第二,要堅持的就是鼓勵孩子參與生活勞動。現在我們的孩子變得金貴了,所以很多父母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辛苦。但其實,我以為「辛苦」也是人的一種必要生活體驗。不懂得「辛苦」,又何來「甘甜」的體驗呢?

第三,要適當地引導孩子開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借用照片和視頻來記錄孩子的表現,從而與孩子一起來觀看、反思和評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第四,根據年齡特點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規劃。注意引導孩子慢慢形成時間觀念和意識,等到時間觀念成熟了,就可以引導孩子開展自我規劃了。

03

從小,我就十分重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然而,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堅持和用心。以培養孩子能夠自主「刷牙」為例,我們怎樣才能培養起孩子自主刷牙的習慣呢?

首先,找到適合孩子使用的生活工具是很重要的。為了能夠讓孩子自己刷牙,我起碼嘗試了5種牙刷,最後還是選擇了日本的微型電動牙刷,裝電池的,轉速不快,溫和,適合孩子使用,手柄大小也正好合適。

其次,用歌曲或故事將刷牙變成有趣的事情。在孩子還未養成刷牙習慣時,我想,父母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這件事情變得有趣,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堅持刷牙,LITTLE BEE《牙刷火車》是我們刷牙時經常唱的兒歌。

再次,隨著孩子長大,習慣也逐漸養成的時候,就要把刷牙變成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如果某晚孩子想偷懶,不去刷牙,我只需悄悄地說:「哦!不刷沒關係,你的牙齒估計到明早就會被細菌腐蝕掉一部分了。」無須強迫,孩子即使躺下了,也會自己爬起來去刷牙。

可以看到,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我們堅持的,特別是在充滿關愛的家庭裡,帶孩子的人多,可能給孩子自己鍛鍊的機會和時間就少了的情況下,父母的堅持就顯得更加重要。不過,一定要記住,在養育孩子、關注孩子能力提升之前,更要重視家庭的和睦,切忌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鬧出家庭矛盾,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責任心,能夠管理自己的身體、生活,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然而,有一種誤解,以為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能懂得什麼叫責任心,什麼叫責任感。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責任感。那麼,這麼小的孩子,如何培養其對自己負責呢?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一定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責任心包括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和責任行動,它的形成機制一般包括三個階段:服從、認同和內化。

第一,培養孩子對自我健康的責任意識十分重要。在衛生習慣方面,從小就要告訴孩子,刷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可以選擇不刷,但是細菌侵蝕牙齒,導致牙齒疼痛的後果要他自己承擔。讓他真的懂得,最後讓他自己選擇。一直堅持這樣做下去,孩子就會明白自己要對自己的牙齒負責。在飲食習慣方面,孩子挑食,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飲食和健康的關係。有一天,孩子要吃冰激凌,我讓他吃了,之後他拉肚子了。通過他自身的體驗告訴他,吃冰冷的東西會導致的後果。之後,他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飲食。那麼在學習方面呢?似乎我們的家長現在更頭痛的是孩子對學習如何能培養起責任心吧。當我們想讓孩子學習知識、技能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告訴孩子:「這是你需要學習的本領。」從幼兒期開始,就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第二,有了責任意識,更需要通過方法來幫助孩子將意識轉化為責任行動。例如在學習中,因為學習的結果與孩子切身的利益不會像健康生活那樣密切,至少很難體現在即刻的體驗上。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為目標,讓孩子制訂自己的小目標,而後以目標的形式來訓練自己的習慣,進而形成責任心。

第三,鼓勵孩子勇於承擔責任。例如,在孩子出現意外事故的時候,鼓勵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小,我們告訴孩子: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危險的動作不能做。當某次孩子摔跤了,受傷了,在處理傷口的時候告訴孩子:「你應該對自己的安全負責。」讓孩子明白,什麼叫作危險。跟別的孩子發生衝突了,彼此都造成傷害後,首先不是去指責別人家的孩子,先問問自己的孩子:「你在這個過程中,做錯了什麼?」先告訴孩子自己承擔責任而後再引導孩子分析和反思,最後別忘了表揚孩子的勇敢和擔當。

我時刻警醒自己,一定要從小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負責,對生命負責,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

相關焦點

  • 一套孩子自我管理的繪本|我可以做得更好!
    這本書的作者是茱莉亞·庫克,曾獲得美國出版商協會「傑出成就獎」,今天這套《我可以做的更好》榮獲美國「國家育兒中心獎」、美國「我們不會去評判愛打小報告是對還是錯,但我們可以用「打小報告規則」來告訴孩子,如何判斷是否該打小報告,打小報告的真正含義。路易斯的嘴就像一個火山口!
  •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學會說話?
    除了一些病理性的原因,大多數孩子說話晚都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中的觀點。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的語言發育過程:1—2個月:孩子開始會發出哼哼聲,能將頭轉向媽媽發出聲音的方向。
  • 如何教孩子騎自行車,耐心與鼓勵必不可少
    也就是說,12歲以下的孩子是不允許使用共享單車的。新規無疑是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出發的,也可以避免因無序使用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作為家長,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孩子學會騎自行車,讓孩子在年滿12歲後在馬路上騎行的時候多一份安全保障。但是相對來說,教孩子騎單車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情,小編看到很多家長彎著腰在後面扶著,也有家長在單車後面綁跟木棍扶著,一路小跑,稍微失去點耐心,甚至會和孩子嚷嚷。
  • 【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
    缺乏耐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存在缺乏耐心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調整,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培養耐心。這幾種培養孩子耐心的方法,家長朋友們可以參考:
  • 讀繪本大師李奧尼•李奧尼,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也正因如此,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一開始就擁有更多的智慧,從容應對未來的每一個自我衝突。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繪本大師——李奧尼·李奧尼以及他的關於自我成長的經典繪本。希望這些書能夠幫助你的孩子,獲得更好的「自我」啟蒙。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 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會做家務?
    如果你在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也能幫你打打下手,他(她)甚至會自己疊衣服、打掃衛生,看到這一幕一種為人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做家務、體貼人的,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會做家務呢?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好玩的、孩子很感興趣的家務。
  • 啟蒙做得好,四五歲的孩子到底可以掌握多難的單詞?
    我們要不要讓孩子接觸一些「高級」詞彙?還是僅限於重複基礎詞彙呢?通過觀察自家小朋友和研究一些兒童英文節目的詞彙,我發現:三四歲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能聽會說)「高階」詞彙,比如託福詞彙等。所以,千萬不要錯過為孩子擴充詞彙的黃金期,我們不要因為「怕孩子學不會,覺得難」就把孩子的詞彙黃金期過多的消耗在基礎詞彙上。
  • 如何才能從小幫助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
    讀《孩子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第四部分,分享!從2017年開始一系列高考改革政策放出時,就出現了一句話,叫做:「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據媒體報導,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 孩子喜歡摔東西,可能是進入了叛逆期,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1、孩子在發洩情緒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兩歲左右的時候,孩子有一定逆反心理,會有自己的主見,當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會通過摔東西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不僅可以改掉壞習慣,還可以養成很多好習慣如果孩子喜歡摔東西,家長不要用過於強勢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強硬的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叛逆,最好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做對孩子有很多的好處。
  • 王霄:遇見孩子,看見更好的自己
    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更難回答的問題是——如何獲得幸福?其實,這把鑰匙就握在每個人的手裡,惟有自我修煉,才能真正找到幸福的方向。王霄就是把養育孩子看作是人生的一場自我修煉,所以,這些年,她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幫助父母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修煉自己。因為只有自己變化了,整個家庭的幸福生態才會發生變化。
  • 孩子為什麼一到初二成績就下滑得厲害。學會主動思考你可以這麼做
    教孩子學會使用工具書孩子在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詞語,而這必然影響孩子對整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每當孩子詢問時,家長們是不是習慣性直接告訴這個字怎麼念,這個詞什麼意思,甚至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什麼?直接告訴孩子的益處是比較節約時間,壞處就是孩子會習慣直接問你們來尋求答案,而懶得自己去找答案。
  • 原來,可以讓孩子這樣安心做自己
    「原來我的孩子並不是笨,而是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要改變他做得不好的地方,甚至因為這些不好全盤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人格。」「是的,所以,請讓孩子安心做自己。」「我們該怎麼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尊重孩子的獨特性,關注孩子會的,不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 孩子聽話但做事沒主見?這問題不容忽視,6步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當孩子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時,他們往往會顯得手足無措,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比如孩子在上畫畫課的時候,哪怕老師已經明確告訴孩子可以自由發揮,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但是孩子依然無從下手。父母讓孩子自主選擇可以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讓孩子嘗試,如果發現孩子能夠完整的完成,那麼不妨逐漸擴大範圍,漸漸的讓孩子學會如何自己做主,給孩子更大的空間。
  • 如何培養「有主見」的孩子?學會拒絕,是孩子走向成長的第一步
    倘若父母對於孩子的努力總是採否定的態度的話,孩子就會變得畏畏縮縮,不敢輕易嘗試,即使自己做了,也不敢表達出來,害怕他人否定自己,逐漸地變得害怕表達自己,展現自己。4. 孩子本身缺乏自信心孩子沒有主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本身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沒有他人優秀,自然就順理成章的認為他人的意見要比自己的更有用,他人的眼光比自己更好,這是孩子長期缺乏自信的結果。
  • 【孩子沒耐心的原因,自閉抑鬱...林正碌】
    是因為你們家長只讓他做你們自己認為是對的東西而去否定小孩自己喜歡的每個人從小就充滿無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我們正是要抓住他這個生命品格對她充滿好奇有求知慾的狀態中去支持他肯定他去欣賞他他會表現的無比專注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尊嚴感精彩而偉大也會把家長當成生命中的知己
  •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不僅成人需要尊重,孩子更是需要的,所以看到雙方需要被尊重的需求,引導孩子表達友善、進而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了解和接納是情緒平復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同理孩子的感受,讓他獲得安全感。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冷靜,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影響而引發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從而用合適的排解方式進行處理。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同理心、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會是一次很好的成長。當然這個過程中如果成人做錯了事,請一定記得要主動承認錯誤哦。
  • 孩子哼唧時,耐心哪裡來?
  • 《伴你高飛》:教育的最大意義,或許是和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一趟教育,艾米和其父親都是收穫滿滿,陪伴彼此變得更好的自己。 親密關係,更能促進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父母教育孩子,可以使得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呢?這句話不僅僅給孩子,也給各位家長,希望各位家長明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最起碼的就是使能夠離開父母獨立生存,而那些所謂的完美或者上名牌、找好工作都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孩子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我們可以讓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這美麗就來自孩子不斷成為更好自己的過程。
  • 孩子為什麼會摔東西、打人、發脾氣?這樣做讓他學會正確表達需求
    3.學會有技巧地對孩子說「不」當孩子做一些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情時,家長總習慣說「不」來制止。我就是這樣,經常對孩子說不要亂丟玩具、不要玩水、不要挑食,但說過之後並沒有效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如何不說「不」也能避免孩子的那些不良行為。書中提供了這樣幾種方法:首先是告訴孩子你想要她做什麼。比如說「不要把玩具亂丟」,我們可以這樣說:玩具有自己的家,出來之後還要回家睡覺呢。當你說出來想要什麼,孩子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遲緩型」氣質的孩子,家長需這樣來引導
    中國有句古話,描述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歲走",就是說當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會抬腿,四個月大的時候會翻身,六個月大的時候會坐起來,七個月大的時候會打滾,八個月大的時候會爬走,滿周歲了就學會了走路。然而卻有一些孩子總是學得很慢。那麼對待這類孩子,父母又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是因為孩子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