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摔東西、打人、發脾氣?這樣做讓他學會正確表達需求

2020-12-24 果昊媽媽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些困惑: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我們的?

怎樣讓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

怎樣做能讓孩子好好吃飯?

怎麼才能防止孩子重複犯錯誤?

……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父母能傾聽孩子,以能讓孩子傾聽的方式溝通時,孩子才會變得聽話;

邀請孩子參與並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時,不用催孩子就會自覺去做;

將食物以精美方式呈現,引導孩子幫忙準備,也許他們就會主動吃飯;

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指導,保持耐心,孩子會慢慢掌握正確的做事方式;

說到正面管教,也許不少人聽過,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說清其含義。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有效而充滿關愛、支持的養育方式,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它包含信任和情感聯結,教給孩子技能,創造能讓孩子培養能力感和自信的環境。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是由美國的簡尼爾森、謝麗爾歐文、羅絲琳安達菲合著而成。簡尼爾森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她的《正面管教》一書,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超過200萬冊,成為了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謝麗爾歐文和羅絲琳安達菲也是有名的育兒專家,在兒童教育領域有著專業豐富的經驗。

這本書為我們介紹了0~3歲孩子的身體、大腦、情感發展的特點,教我們學會將正面管教的理念和工具應用於0~3歲孩子的養育中。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有三個:

1.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

這本書提出了很多技巧方法,但作者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始終是最重要的。

很多時候,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沒有花多少時間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孩子沒有感覺歸屬感,就很可能以錯誤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孩子1歲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每當看到我下班回到家,他不是表達想念,而是拿著玩具就摔到地下。

我很困惑,後來經過一位在育兒專家的指點,我才意識到自己整天忙於工作,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時間,孩子這是在發洩心中的不滿、委屈。

所以,從那以後我會把家務放一放,晚上陪孩子看繪本、講故事,周末帶他去公園、遊樂場、爬山,儘可能多給他些陪伴,孩子之後就很少有摔東西發洩的行為了。

對於嬰幼兒期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能夠多多關注陪伴他們,建立尊重平等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那麼就會大大減少他們的不良行為,養育一個懂事貼心的好孩子。

2.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和需要

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到遊樂場玩,有一個孩子玩遊戲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那個孩子把遊戲幣放進去後,遊戲機裡會彈出玻璃圓珠。

孩子想伸手去拿,我告訴他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可以問哥哥願不願意給自己一個玩。那個小朋友玩得正在興頭上,不願意分享,看孩子眼巴巴看著,我就帶他去玩沙子轉移注意力。

玩沙子時孩子心不在焉,還搶了一個小朋友手中的沙灘玩具,我制止了他,讓他把玩具還給了小朋友。沒過多長時間,他把手中的玩具一把扔到剛才那個小朋友身上。

我在確認那個小朋友沒事後,告訴孩子不能打小朋友,要求他給小朋友道歉,但他低著頭就是不說話。小朋友的家長看孩子沒受傷,就沒再計較了。

看孩子拒不道歉,我把他帶出了遊樂場。我心中很奇怪,他一般在遊樂場不會搶別人東西,也不會主動打人,為什麼今天會這樣。

後來回家的路上我想明白了,因為之前的小朋友不願意分享玻璃珠給他玩,他心中很不高興,又不會表達,就通過不好的做法來發洩了。

如果我能及早關注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想法,發現他的需求,也許就能避免他接下來的那些錯誤做法了。

所以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做出不良行為,有時候是因為心中有情緒,有時候因為好奇而去探索,有時候他們只是做出了與年齡相應的行為。

作為父母,要懂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或者給予理解,或者進行引導,或者採取一些方法讓孩子在探索時減少危險,比如用毛巾蓋住那些誘人的插座,比如在把易碎的東西放在高處,以防孩子沒拿好而摔碎。

3.學會有技巧地對孩子說「不」

當孩子做一些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情時,家長總習慣說「不」來制止。我就是這樣,經常對孩子說不要亂丟玩具、不要玩水、不要挑食,但說過之後並沒有效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如何不說「不」也能避免孩子的那些不良行為。書中提供了這樣幾種方法:

首先是告訴孩子你想要她做什麼。比如說「不要把玩具亂丟」,我們可以這樣說:玩具有自己的家,出來之後還要回家睡覺呢。當你說出來想要什麼,孩子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其次,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可以嘗試分散他的注意力,用其他的東西轉移其行為。比如當孩子想要遙控器時,可以用動畫片或他感興趣的玩具轉移注意力,讓孩子忘記之前的那茬事。

還有,可以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當孩子穿衣服不配合時,可以給他兩款衣服,讓他自己選擇想穿哪件。當孩子看繪本時,可以讓他選一本,父母再講給他聽。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他就會積極主動配合。

孩子也需要學會說「不」,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恰當的說「不」的機會。比如你可以問孩子願意把小汽車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嗎,還可以問孩子別人想給他一個擁抱可以嗎,有些情況下可以允許孩子說「不」。從長遠來看,孩子學會說「不」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人生技能。

以前教育孩子,我多是憑感覺來,或者是按成人的價值觀念來,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特徵。看過《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這本書後,我才發現自己以往的一些想法、做法都是簡單粗暴的,其實有更好的可替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順應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耐心陪伴引導,培養出一個聰明懂事、獨立自主、富有責任感和同情心的好孩子。

相關焦點

  • 兩歲寶寶發脾氣就摔東西?育兒專家:不用擔心,發育好才這樣!
    兩歲寶寶發脾氣就摔東西?育兒專家:不用擔心,發育好才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幾個必經的階段,而處在這些階段的孩子往往會令家長們尤為頭疼。兩歲寶寶發脾氣就摔東西?第一次當媽的同事面對這種情況很是無措,於是便在網上尋求幫助,查閱了許多育兒相關的資料,並且特意詢問專家,在那之後同事對於孩子的表現也漸漸不再那麼緊張。對於大多數孩子為什麼在1~2歲這個階段,一發脾氣就摔東西一事,育兒專家給出了個答案:不用擔心,孩子發育好才會這樣。為什麼專家會這麼說呢?
  • 孩子發脾氣愛摔東西,打罵不管用,聰明媽媽這麼做一招「治服」
    還記得兒子小時候就因為發脾氣打碎杯子,當時很氣憤的我對他一通訓斥,結果呢?之後只要孩子發脾氣還是會想當然的摔東西以解自己的憤怒情緒,每當這時,揍他一頓都不解恨。那應該怎麼辦呢?看到有位媽媽分享的方法,她說自己家孩子也有發脾氣亂摔東西的毛病,小時候就是批評教育,但當大一點後,發現說教對孩子並沒有什麼效果,她想到一個懲治孩子的辦法,那就是孩子發脾氣可以,摔壞了什麼東西,就要進行照價賠償。那可能有家長會說,孩子沒錢怎麼賠償呀?
  • 1歲孩子愛摔東西習慣打人,聰明的父母不呵斥而是這樣做
    ,自己不滿意的時候還會動手打人,脾氣特別暴躁,問了孩子處在同樣年齡段的其他媽媽們,都說孩子1歲什麼也不懂,不用過分的和孩子較真,等孩子3歲之後如果還是這樣再教育孩子也不遲,但我就怕孩子會變本加厲,越來越過分。
  • 孩子愛摔東西,是探索還是發洩?你一定要正確對待!
    @大正媽媽:我兒子現在四歲了,生氣就會摔東西是三歲左右開始,後面通後和他溝通,罰他站立等後,在家不會摔東西了,但現在送學校了,生氣還是摔東西,老師都攔不住。上面是育兒群裡兩個媽媽的苦惱,自己的孩子都是暴脾氣,似乎就會摔東西!說也說了,訓也訓了,似乎收效甚微!那麼孩子為什麼摔東西?
  • 孩子打人或被打,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1、正確態度:及時制止寶寶,鄭重告訴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們不打小朋友了,好嗎?」這會讓他覺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2、查明原因:寶寶打人的起因通常有9種,如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爭搶他人的物品、保護自己的物品、爭奪空間、幫助好朋友或受人唆使、遊戲或其他活動的糾紛、他人違反紀律和行為規則、無故挑釁或欺負他人、報復還擊。
  • 孩子打人怎麼辦?培養有自控力的寶寶,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當孩子遇到不滿時,很有可能採用打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需求,其具體原因如下: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三歲以下的嬰兒,還不會與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因此,當他產生某種需要或與其他小朋友產生矛盾時,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和處理問題,多數情況下會用簡單的打擊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第一,兒童打人可能是出於模仿的動機,兒童成長經歷的積累,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對周圍人行為的模仿。
  • 孩子打人或被打了,家長怎麼做?
    嬰兒可能會咬大人餵食的手,媽媽的乳房或者用手抓、拍打自己能夠到的東西,這是他們在練習自己的工具(嘴、手),體驗不同的感受。雖然咬人的行為挺讓人反感的,但是理解這是寶寶的嬉戲交流,或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後,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工具」。
  • 多次制止1歲多的女兒摔東西打人,她是不是聽不懂?
    多次制止1歲多的女兒摔東西打人,她是不是聽不懂?12-23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西瓜汁也:王教授您好,我想請問一下,我女兒一歲10個月,脾氣暴躁,一生氣就摔東西
  • 為什麼你討厭孩子發脾氣?
    或是趴到地上或躺地上哭!這麼小打又打不得,可我又不知道怎麼改變她的脾氣,有的時候火大的真想揍她,盼花姐幫忙!」答:這個問題,我有寫過一篇文章:【回復「撒潑打滾」可以查看】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我們應該怎麼辦?
  • 孩子易發脾氣、摔東西、打人?都是情緒不穩定的鍋,父母要重視
    反之,則會讓人變得焦躁、易怒,處理問題的時候頭腦發熱,容易一時衝動做出無法挽回的錯事。所以說,擁有穩定的情緒,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很重要。而這一點,需要從小抓起。其實在帳號的後臺,我曾收到不少寶媽的私信,都說自己的孩子脾氣太過暴躁,管也管不了,罵又罵不動。
  • 秦昊談女兒被欺負心疼落淚,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齡解決方案來支招
    嬰兒可能會咬大人餵食的手,媽媽的乳房或者用手抓、拍打自己能夠到的東西,這是他們在練習自己的工具(嘴、手),體驗不同的感受。雖然咬人的行為挺讓人反感的,但是理解這是寶寶的嬉戲交流,或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後,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工具」。
  • 孩子喜歡摔東西,可能是進入了叛逆期,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鄰居對我說:「你女兒真乖,我兒子要是能像你女兒這樣就好了。」我說:「她也有淘氣的時候,只是過了那個年齡段。」鄰居說:「我兒子現在不知道是怎麼了,特備喜歡摔東西,前兩天給他買了一個機器人玩具,花了一千多塊,有一天他不高興了,直接把機器人摔在地上,修都修不好,氣死我了。」
  • 幼兒發脾氣,摔東西,又找不到原因,父母可以用這4個原則來處理
    等寶寶自己冷靜下來之後,會去告訴寶寶這樣做不對,但是寶寶聽不進去,有脾氣的時候還是摔東西。問這樣的情況怎麼引導!可是當我們看到有情緒孩子的時候反應是什麼呢?我們會緊張,焦慮,覺得丟人,害怕別人說我們沒有帶好孩子。所以當孩子的哭或者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心疼或者是難堪,所以我們想要儘快的制止他的行為。其實這個時候他最需要的是父母允許他可以有情緒,他可以發脾氣的信號。所有的情緒都是允許的,父母不害怕孩子有情緒,這樣孩子才會感覺安全。
  • 睿智燈塔app-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
    1-2歲的孩子發脾氣,原因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差,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父母也不懂孩子的行為,所以發脾氣就成了孩子最常用的情緒表達方式。3-4歲的孩子發脾氣,原因是他們想要更多的權利。
  • 孩子發脾氣時,90%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康康「哇」地一聲哭起來,我和閨蜜急忙起身去看他摔到哪裡沒有,確認沒有摔傷之後,閨蜜責備起來:「走路也不小心看,非要摔一跤才舒服是不是?」為了這個孩子,狄鶯可以說付出了全部心血,可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呢?因為和這樣的媽媽在一起,太壓抑了。孩子很小的時候,狄鶯就每天死盯著孩子,甚至孩子吃飯吃了7個小時,她就坐在孩子對面吃了7個小時。
  • 2~5歲孩子,一生氣就扔東西、大叫?3個方式讓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有些孩子很自然很快就度過了這個階段。但是,有些孩子的「叛逆期」期持續時間很長,而且會越來越嚴重。一開始大哭,後面就容易發展成扔東西搞破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還不知道怎麼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 已經反覆教育孩子「打人不對」了,可他為什麼就是一言不合就動手?
    我感覺大概是一歲多吧,因為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打人的力道已經大得沒法忍受和忽略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父母會從孩子一歲多開始,抱怨他們愛打人的問題:小孩子家家,從誰那裡學的打人呢?誰也沒打過他啊!
  • 一生氣就罵粗話,摔東西,當孩子有極端情緒,要用「避雷針效應」
    這些行為影響著孩子,觀念的形成也影響著孩子的形象,孩子每當一生氣就只會摔東西罵出話,這種行為對於孩子的發展是有嚴重的消極影響。孩子總是如此容易就會有極端情緒,總是時不時就會向父母發脾氣,這影響著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同時也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 「暴龍」寶寶為什麼愛打人?
    ,有時候在發脾氣時也會咬人、掐人甚至打人。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原因,以及我們父母應該採取哪些方法或措施來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我們不難發現,即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有時候在發脾氣時也會咬人、掐人甚至打人。在嬰兒期,如果家長未能對孩子的這種以打人來發洩情緒的行為進行及時矯正,那麼,當這些行為高頻率發生時,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攻擊行為。
  • 寶寶的學步期,為什麼情緒很不穩定?自主意識的增強家長要明白
    3.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滿足或者重視時,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將會表現得很明顯。哪怕前一秒還在笑,只要家長稍微不如他意,孩子都會立刻撕心裂肺地大哭或怒吼,甚至在行為表達上會有些暴力,比如說愛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