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有這些困惑: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我們的?
怎樣讓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
怎樣做能讓孩子好好吃飯?
怎麼才能防止孩子重複犯錯誤?
……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父母能傾聽孩子,以能讓孩子傾聽的方式溝通時,孩子才會變得聽話;
邀請孩子參與並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時,不用催孩子就會自覺去做;
將食物以精美方式呈現,引導孩子幫忙準備,也許他們就會主動吃飯;
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指導,保持耐心,孩子會慢慢掌握正確的做事方式;
說到正面管教,也許不少人聽過,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說清其含義。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有效而充滿關愛、支持的養育方式,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它包含信任和情感聯結,教給孩子技能,創造能讓孩子培養能力感和自信的環境。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是由美國的簡尼爾森、謝麗爾歐文、羅絲琳安達菲合著而成。簡尼爾森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她的《正面管教》一書,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超過200萬冊,成為了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謝麗爾歐文和羅絲琳安達菲也是有名的育兒專家,在兒童教育領域有著專業豐富的經驗。
這本書為我們介紹了0~3歲孩子的身體、大腦、情感發展的特點,教我們學會將正面管教的理念和工具應用於0~3歲孩子的養育中。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有三個:
1.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
這本書提出了很多技巧方法,但作者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始終是最重要的。
很多時候,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沒有花多少時間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孩子沒有感覺歸屬感,就很可能以錯誤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孩子1歲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每當看到我下班回到家,他不是表達想念,而是拿著玩具就摔到地下。
我很困惑,後來經過一位在育兒專家的指點,我才意識到自己整天忙於工作,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時間,孩子這是在發洩心中的不滿、委屈。
所以,從那以後我會把家務放一放,晚上陪孩子看繪本、講故事,周末帶他去公園、遊樂場、爬山,儘可能多給他些陪伴,孩子之後就很少有摔東西發洩的行為了。
對於嬰幼兒期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能夠多多關注陪伴他們,建立尊重平等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那麼就會大大減少他們的不良行為,養育一個懂事貼心的好孩子。
2.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和需要
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到遊樂場玩,有一個孩子玩遊戲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那個孩子把遊戲幣放進去後,遊戲機裡會彈出玻璃圓珠。
孩子想伸手去拿,我告訴他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可以問哥哥願不願意給自己一個玩。那個小朋友玩得正在興頭上,不願意分享,看孩子眼巴巴看著,我就帶他去玩沙子轉移注意力。
玩沙子時孩子心不在焉,還搶了一個小朋友手中的沙灘玩具,我制止了他,讓他把玩具還給了小朋友。沒過多長時間,他把手中的玩具一把扔到剛才那個小朋友身上。
我在確認那個小朋友沒事後,告訴孩子不能打小朋友,要求他給小朋友道歉,但他低著頭就是不說話。小朋友的家長看孩子沒受傷,就沒再計較了。
看孩子拒不道歉,我把他帶出了遊樂場。我心中很奇怪,他一般在遊樂場不會搶別人東西,也不會主動打人,為什麼今天會這樣。
後來回家的路上我想明白了,因為之前的小朋友不願意分享玻璃珠給他玩,他心中很不高興,又不會表達,就通過不好的做法來發洩了。
如果我能及早關注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想法,發現他的需求,也許就能避免他接下來的那些錯誤做法了。
所以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做出不良行為,有時候是因為心中有情緒,有時候因為好奇而去探索,有時候他們只是做出了與年齡相應的行為。
作為父母,要懂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或者給予理解,或者進行引導,或者採取一些方法讓孩子在探索時減少危險,比如用毛巾蓋住那些誘人的插座,比如在把易碎的東西放在高處,以防孩子沒拿好而摔碎。
3.學會有技巧地對孩子說「不」
當孩子做一些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情時,家長總習慣說「不」來制止。我就是這樣,經常對孩子說不要亂丟玩具、不要玩水、不要挑食,但說過之後並沒有效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如何不說「不」也能避免孩子的那些不良行為。書中提供了這樣幾種方法:
首先是告訴孩子你想要她做什麼。比如說「不要把玩具亂丟」,我們可以這樣說:玩具有自己的家,出來之後還要回家睡覺呢。當你說出來想要什麼,孩子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
其次,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可以嘗試分散他的注意力,用其他的東西轉移其行為。比如當孩子想要遙控器時,可以用動畫片或他感興趣的玩具轉移注意力,讓孩子忘記之前的那茬事。
還有,可以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當孩子穿衣服不配合時,可以給他兩款衣服,讓他自己選擇想穿哪件。當孩子看繪本時,可以讓他選一本,父母再講給他聽。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他就會積極主動配合。
孩子也需要學會說「不」,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恰當的說「不」的機會。比如你可以問孩子願意把小汽車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嗎,還可以問孩子別人想給他一個擁抱可以嗎,有些情況下可以允許孩子說「不」。從長遠來看,孩子學會說「不」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人生技能。
以前教育孩子,我多是憑感覺來,或者是按成人的價值觀念來,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特徵。看過《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這本書後,我才發現自己以往的一些想法、做法都是簡單粗暴的,其實有更好的可替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順應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耐心陪伴引導,培養出一個聰明懂事、獨立自主、富有責任感和同情心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