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戒論壇 暢懷長老為在家居士授三皈五戒

2021-02-19 佛教在線


2016年澳門國際學戒論壇暨念佛祈福法會


暢懷長老為在家居士授三皈五戒


祈福法會現場


祈福法會現場


祈福法會現場

佛教在線澳門訊 2016年2月29日下午,在2016年澳門國際學戒論壇暨念佛祈福法會召開前夕,香港靈峰佛陀教育弘化基金會榮譽主席暢懷長老為在家居士授三皈五戒,戒子來自全國各地及澳門當地居士計2500餘名。

暢懷長老,一九二九年生於河南省武安縣。十五歲時,依舅父性崇法師於邯鄲縣禪房寺剃度出家。一九四三年,暢懷法師赴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後住安養精舍,入法界學院為學僧,因而得以親近慈舟長老。當時慈舟長老辦學教育僧才,提倡戒律,弘淨土法門,普攝群機,慈舟長老大德之言行,成為暢懷法師年青時代之立身正範。以後暢懷法師行菩薩道,持戒精嚴,弘法利生,皆深受慈舟長老之影響。暢懷法師經三載修習後結業,南下上海,入圓明講堂,親近圓瑛長老於楞嚴專宗學院修學三年。一九四九年南下廣州,隨而來到香港。

數十年來,暢懷長老持戒精嚴,自奉儉約;好學不倦,深入經藏;慈悲喜舍而平易近人;故深受信眾之擁戴。

暢懷長老以弘願彌深,行菩薩道,為普度群萌,輒僕僕於中、港、美、加各地敷演正法。每作無畏布施,辦放生法會,撫慰病人。或遇緣謝娑婆者,念佛助其生西。又常法施於難民營、監獄,隨緣度生,不退而恆。

自暢懷長老接管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以來,印贈佛書數百萬冊,為初機之士燃無盡法燈,識者鹹以大士目之,成為香港佛教界令人尊敬的老前輩和領袖人物。(圖:陳子勤)

歡迎關注·感恩分享:

佛教在線微信號:fjnet-com

佛教在線官方微博:weibo.com/fjnet

佛教在線投稿郵箱:news@fjnet.com

佛教在線投稿電話:010-85285665

分享到朋友圈點擊右上角...進行分享

相關焦點

  • 學佛,為什麼要三皈五戒?
    因為只有受持了三皈五戒成為佛門居士了,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不然就算是對佛教再虔誠的人,在受三皈依之前,還只能是對佛教有信崇的人,不能算是佛弟子,在求受五戒、依戒修持之前,只是信眾、尚非居家之修學之士。
  • 朱嘉誠大師講「三皈五戒」:戒為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
    三皈五戒慨論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朕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腑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身交泰。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
  • 虛雲老和尚講解三皈五戒
    一九四七年丁亥八月初一日(9月15日)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三皈五戒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戲院與諸仁者說法。
  • 說一說居士受戒關於縵衣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一些近代大德開示中得知,其次,在授在家二眾三皈五戒儀軌中,授五戒的過程中有教搭衣這麼一個環節。《正範》教示,受五戒披縵衣。虛雲老和尚說:「縵衣者,梵語缽吒,此雲縵。縵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印光法師在《文鈔·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中寫到:「受五戒者,應搭縵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
  • 湖北赤壁圓通寺2020年冬季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大乘寺宗賢法師、五祖寺皆為法師、通如法師、大乘寺能持法師、鹹寧市彌陀寺心亮法師為眾戒子作證明.三師七證,法相莊嚴,威儀具足。果喜律師為眾新戒戒子講戒教授阿闍梨果喜律師為眾新戒戒子做戒前開導11月6日,從早上到下午,各地出家在家佛弟子,恭請教授阿闍梨果喜律師在經堂,
  • 佛教:在家居士自受八關齋戒,不出門也能獲無量功德福報
    他為在家修行者開闢了一條道路——你有很多糾纏,不能出家,但你的身心仍然可以走出家之道,也就是說,可以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實質是讓家人在短時間內,比如一天一夜,或幾天幾夜,體驗出家的生活。這是絕對的現實主義。也許你會說,我們的生活有數萬天,這一天算什麼?但是,這種日夜的經歷,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和顛覆你對自己和生活的理解,所以八關齋戒的意義是巨大的。
  • 文鈔讀書會共修第38天丨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
    三皈五戒是佛制的學佛的第一步,正確的步伐。你不走這一步,你談何學佛。當然法無絕對,茫茫法界之中,可能有那麼一個兩個不用皈依,也沒有學佛,他就信念阿彌陀佛,他想往生,真的就修成了。但是基本上如果你沒有三皈五戒,你說你要念佛往生,因果上是不成立的,在現實中沒有這麼回事。所以說受三皈到持五戒,是入佛法的初門,一切的修行者都要從這兒入。
  • 居士與和尚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居士與和尚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稱謂。從人品上講:一個是凡人、一個是聖人;從環境上看:一個在凡塵、 一個在佛門!從境界上講:一個是在家、一個是出家。1、居士:是指已經受了三皈五戒的在家的學佛人,沒有出家的人士。包括男眾和女眾。皈依是皈依佛、法、僧。
  • 剛剛,淨空老和尚的摯友——暢懷長老示寂,祈願品位高升,早日乘願再來
    暢懷老法師|佛門狀況我知道很多,淨空長老功德是不可思議!香港的暢懷老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佛門大德,是當代極少數親近過慈舟、圓瑛、倓虛三位長老的一位法師,他老和淨空法師是交往數十年的老友。香港佛教青年會導師暢懷老法師及融靈老法師合影暢懷法師簡介暢懷法師,名親極,字暢懷,1928年生,河南省武安縣人。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一般情況,到寺院皈依時三皈五戒師父都是給一起受的,因為在家居士只有受了五戒之後,才是佛的四眾弟子之一。
  • 三皈五戒有多重要?
    三歸依的意義就是要以三寶為依歸;而入佛門中修學佛法,歸依了三寶之後,就不可以再歸依外道。也就是透過佛門三歸依的儀式——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並發四宏誓願,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成為三寶弟子。成為佛教徒之後,再以 佛所教的法來修行,將來才能成就二乘解脫道而出離三界輪迴生死,或成就大乘佛菩提道而成佛。
  • 在家修學,三皈依為第一戒
    很多人是迷糊的,總以為三皈五戒是一體的,其實不是,這是兩戒。大家都清楚,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戒,在家戒共分有四種: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也可以稱為增益戒);第四是菩薩戒。當然菩薩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有些人會懷疑甚至會說三皈依為什麼說是三皈依戒呢?其實我們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說:「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
  • 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 臺灣十歲男孩代幽冥界眾生求授三皈,並懇求老法師為他們立大牌位,舉行三時繫念超度佛事
    臺灣十歲男孩代眾生求授三皈來函 文字版  居住在臺北縣中和市四季區,因受託於幽冥界護法慈悲菩薩與求受三皈的滅嗔菩薩,特別在此向大家報告幾樁事。2006年2月22日下午五點多,我們在兒童遊戲間上《弟子規》,有一位幽冥長者附在我身上,告訴媽媽,請媽媽務必要到善果林淨土寺立牌位,媽媽答應說:「好」,並且說元宵節時,已到善果林為他們立了四季區兒童遊樂區的地基主及眾神靈牌位,一定會再為他們多立一次牌位。
  • 在家居士怎樣正確稱呼出家師父
    在家居士怎樣正確稱呼出家師父 出家眾位列三寶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對象,又是殊勝福田。「師父」二字,與「弟子」之稱剛好相對,意思是如師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師,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對出家人最為親切的德稱,很尊貴的;不同世間說的「師傅」,世間補鞋的也可稱為「鞋匠師傅」。師父與師傅,口音不易分別,如果寫成文字就要特別寫清楚。 二、法師 指精通佛法,依法為師,指導他人修行的出家人。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 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 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
  • 臺中五戒會
    有一年,我到東海道場傳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在佛教是一種宣誓,即表示「我做佛教徒了!」「我從此願意奉守五戒!」這都是做人的根本。「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這一次的戒會約一千五百人參與,大多是年輕人,衣冠整齊,極有氣質,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臺中這個文化城市的水準。
  • 詳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佛教修行者歸依三寶後,當依法修行,即戒定慧。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
  • 居士分享:2017年佛母寺的拜懺經歷,讓我深感懺悔的不可思議!
    居士分享:2017年11月為了來佛母寺參加《梁皇寶懺》拜懺我穿越了大半個中國來到廣東法會開始前我提前20分鐘來到大殿沒想到大家都已經就位了剛開始拜的時候我想到我的女兒、兒子、孫子而制的《慈悲道場懺法》是中國民間流傳最久、感應最多內容最長的懺悔法本為佛教中懺悔滅罪之懺王七天,三計猛藥徹底清理掉潛意識深處的負面想法和情緒聖空法師說過:《梁皇寶懺》的威神力實在是太大了為什麼這樣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