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2021-02-08 青蓮法音

佛教修行者歸依三寶後,當依法修行,即戒定慧。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

一、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

不殺生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不殺生戒要求佛弟子不能殺害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的生命。這些有情識的眾生不僅包括人類,也包括各種動物。佛教是慈悲為懷的宗教,慈悲心的最主要表現是悲憫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歡樂。而奉行不殺生戒是培養慈悲心的最直接的實踐。佛陀對不殺生十分重視,並將不殺生戒置於五戒之首。

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記載,佛陀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嘆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說法後,佛告訴諸比丘,他欲於奢能伽羅林中坐禪兩個月,「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所有的比丘,遵照佛陀的吩咐,半月內,除送飯給佛陀的比丘之外,沒有人打擾佛陀的靜修。

在佛陀靜修期間,有的比丘在修不淨觀時,因為沒有佛陀及時明確的指導,修行出了問題。他們見到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骯髒無常,由此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慚、厭惡,覺得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神魔的誘惑,他們極其厭煩自己有身體,有的人用刀自殺,有的人服毒自殺,有的投巖自殺,也有的讓別的比丘自殺。有些比丘來到鹿林梵志的住處,對鹿林梵志說:「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在魔神的鼓動下,鹿林梵志隨即以利刀殺害了那些比丘,依次殺掉的比丘有六十多人。待到佛陀從靜修中出來,在十五日為眾比丘說戒時,發現前來參加布薩的比丘明顯減少,佛陀便詢問這些比丘的去處。阿難便告訴佛陀,在神魔的引誘下,眾比丘因修不淨觀而引發自殺他殺的事件。佛陀知道這一情況後,非常吃驚,為避免傷及眾生性命的事件再次發生,因而制定了不殺生戒:若比丘手自殺,人斷其命,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共住。

佛陀在戒條中規定,如果任何比丘故意自殺、殺害他人,或讚嘆死亡之美,或者勸告別人自殺,都犯了波羅夷不共住之罪。

佛陀最初制定不殺生戒的對象是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佛弟子又將不殺生戒的對象擴展到不殺害動物和植物。不殺生戒的制定,對保護眾生生命,培養佛教信徒的慈悲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歷朝歷代的佛弟子信受奉行。

二、不偷盜戒的制戒因緣

不偷盜戒是五戒中的第二條戒。所謂偷盜戒,又稱不與取戒,也就是不經過別人的同意或知曉,私自取走別人的財物。或者看到別人的財物雖然沒有實施盜竊的行為,但對財物起了盜竊的念頭,都稱為偷盜。偷盜是引起公憤的醜惡行為,偷盜的人不從事正當的職業謀取生活資料,而是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別人的勞動成果,給他人的財產和人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應當嚴厲禁止。

在佛教戒律中,不偷盜戒也有其來源。據《四分律》卷一記載,佛陀遊化羅閱城耆闍崛山時,遵照佛陀的教誨,比丘們在雨季開始之前,在仙人山邊用草木搭起一個個簡陋的茅草屋。雨季開始之後,比丘們一人一間,在茅屋裡面住宿或者用功辦道,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後,比丘們各自拆除自己的茅草屋,然後開始了居無定所、隨處乞食弘法的生活,以便防止比丘在某一處因長期居住而對衣食住等身外之物產生貪愛與執著。其中有一位名叫檀尼迦陶師子的長老,在結夏安居後,並沒有依照佛陀的教導拆除茅草屋、四處弘法度日,而是保留了自己的草屋,一直住在裡面。

有一天,當他外出乞食歸來,發現自己的草屋早已被砍柴人拆除,搬回家中當柴火燒掉了。無可奈何之下,檀尼迦陶師子又用草木造了一個新草屋,可是不久又被砍柴人拆除。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之後,最後,他造了一所小而精緻的泥屋,色赤如火,非常漂亮。佛陀見到後,又令人把這個草屋拆掉了,因為那不符合律制。正當他煩惱之際,突然想起了他出家前的一位老朋友,正管理著皇家木材。檀尼迦陶師子便以國王已應允為由,來到倉庫裡取了一些夏季防洪用的木料,砌成了一座木屋。

當時的摩揭陀國頻毗娑羅王知道後十分生氣,警告檀尼迦陶師子說:「那是防洪的木材,盜取的人犯死罪!」佛陀知道此事之後,覺得這種行為有損出家人的形象,也違犯了國法,因而制定了不偷盜戒。不偷盜戒的制定,對維護社會大眾的財產安全,培育僧眾高尚的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不邪淫戒的制戒因緣

不邪淫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佛教認為淫慾心是障礙道業成就的因素之一,也是人流轉生死的根本。在俗世中,淫亂行為的發生不僅擾亂了人倫道德,而且也影響了家庭的和睦與安定。自古以來,淫亂行為都受到人們的指責與唾罵。

在佛門中,戒律規定佛教信徒必須受持不邪淫戒。不邪淫戒規定在家信徒要對自己的配偶忠貞不渝,不與配偶之外的人發生不正當的關係;對於出家人而言,要不淫,就是不能有淫慾的念頭和行為的發生。

不邪淫戒的制戒因緣,是源於佛陀的弟子須提那子犯淫慾,佛陀才制定了這條戒。據《四分律》記載,佛陀成道之後十二年,從喬薩羅國遊化到跋耆國的毗舍離城,住在大林重閣精舍。須提那子隨佛出家八年後,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十分高興。當他隨眾託缽時,經過自己的家門口,因他離家八年了,新的奴婢都不認識他。他的父母見到自己的兒子經過家門而不入,而是逐戶乞討殘飯,心中很難受,傷心地對須提那子說,「我家富有四海,財物無量。你卻沿途乞討,令我們丟盡顏面。你還俗吧,享受五欲之樂,家中財物任你布施。」須提那回答說,「梵行的生活令我快樂、充實,我深深地體會到,財寶是身外之物,是煩惱的根本,於我何益?」 但他的父母每天都來看他,用各種方法說服須提那子還俗。最後,他的父親說,「我家的財寶無數,卻只有你這一個獨子。你出家了,家業無人繼承,你安心嗎?我們百年後,這些財寶無人繼承必會充公,入梨車毗王庫藏。你的賢妻八年來一直等著你回來。」須提那子仍然不為所動。最後,他的父母說,「我們別無所求,求你看在我們孤苦伶仃的份上,為我們生一子吧,使家業有繼承人。」須提那子心想,我若不給父母留下繼承產業之人,他們一定會繼續苦苦相逼,令我煩惱。不如為他們生一子,也算盡了孝道,我的麻煩也許會了結。

於是,須提那子為了滿父母之願望,三次與其前妻行淫慾,被僧團內的比丘認為行為不檢點、不潔淨,於是將他的過錯稟告佛陀,佛陀便召集僧眾大會,對須提那子進行譴責,佛陀說:「你的所作所為有損比丘的威儀,不是潔淨的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因為須提那子與前妻行淫慾的事,佛陀為此制定了不邪淫戒。規定在家信徒不得與夫妻之外的男女行淫,出家人完全戒淫。

此後,不邪淫戒的的範圍不斷擴大,不僅做了淫亂之事是犯淫戒。而且一個人起淫心動念,也屬於違犯了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的制戒因緣

妄語是對別人說虛妄不實的話語。說妄語的人往往對人隱瞞事實真相,欺騙別人上當受騙,或者令人處於對某件事的誤解之中。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對人誠實守信,這是學佛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如果一個人經常以妄語騙人,達到滿足自己私心的目的,他最終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尊重。因此,佛陀非常反對弟子打妄語,並將妄語戒規定為佛教的基本戒條,要求所有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

與其他戒條一樣,佛教不妄語戒也是因為弟子中有人說了妄語,影響了僧團的聲譽,佛陀才因此制定了這條戒。對於本戒的制戒因緣,在《十誦律》中有詳細的記載,佛陀成道後第六年,有五百位比丘跟隨佛陀在毗舍離結夏安居。這時由於發生了大饑荒,導致無數人被餓死,以至於白骨遍地,無人收屍。在此安居的比丘的生活也極端困難,難以繼續生存下去。佛陀因此召集比丘們說:「乞食這麼困難,我們不可能聚集在一處結夏安居了,大家分散到各地安居,讓居士的負擔減少,各位也不至於受到飢餓的威脅。」

眾比丘依教奉行,到各個鄉鎮結夏安居,三個月以後又回到毗舍離一起自恣。大多數比丘都因為缺少食品而餓得面黃肌瘦,衣衫襤褸,而有少數比丘容光煥發,腰肥體胖,衣著光鮮亮麗。佛陀一一詢問弟子:「你們安居託缽的情況如何?」面黃肌瘦的比丘說:「我們是託缽了啊!但是正值饑荒,居士們自己都沒有東西吃了,怎麼會有多餘的食物分給我們呢?」

容光煥發的比丘得意地說:「我們剛開始也化不到食物,後來為了獲得信眾供養的食品,以度過難關,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在信徒面前相互讚嘆上人法:某比丘已經證得初果、二果、三果;某比丘已得初禪、二禪乃至得六神通。」信徒得知後,心中想:「好不容易有證得聖果的比丘到我們村裡來,若供養他們,一定能得到無量的福德!」於是便把僅有的食物拿出來,不但不供養父母、親朋好友,連自己也捨不得吃,而是拿來供養自稱證果的比丘們。日復一日,他們因得到充足的食物而自然榮光潤澤、氣力充足。其實,他們都是凡夫僧。是因為他們利用謊言騙得了信徒的信任。

佛陀得知原因之後,呵斥他們說:「愚痴比丘,你們竟然把佛法作為討生活、騙取衣食的工具!為了口腹利養而謊稱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高妙,這是盜人飲食的賊!是世上最可惡、最可厭的賊!」為了防止以後有弟子再犯類似的錯誤,佛陀就給眾比丘制定了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的制戒因緣

對普通人來說,適當的飲酒對活絡筋骨,促進健康會有一定的好處。酒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招待客人的必須品。俗世中,在招待客人時如果沒有酒,仿佛就不成禮儀。在現代社會,酒成了人們聯絡感情的重要媒介,很多難以辦成的事情,如果誠心請人一場酒,再難辦的事情也都能迎刃而解。由於酒具有多種功能,酒也成了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實現自己陰謀的手段。於是,很多有關酒的俗語層出不窮。比如「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酒醉心裡明,罵的是仇人」、「話是酒攆的,兔子是 狗攆的」等等,都說明了酒對人造成的負面作用。同樣,如果飲酒不知道節制,往往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對於佛教徒來說,除了治病的需要外,佛陀是嚴格禁止飲酒的。佛陀之所以制定不飲酒戒,是因為佛弟子中有人因為飲酒而有損出家人的形象。關於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緣由,在《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經中,有具體的說明:佛陀住世時,曾於某年結夏安居結束後,帶著弟子們遊化各地。他們來到支提國中一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當佛陀帶著弟子們走出村外,正要朝著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因為村裡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踞著一條毒龍,性極暴惡,時常危害我們的莊稼和村民,它住在院內的一個水池邊,天上的飛鳥、陸地上爬行的動物及水中的魚等,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佛陀微笑著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降伏毒龍,佛陀準許了他的請求。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的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它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以權巧方便的方法,降伏了毒龍。因此,四面八方的人對善來長老都極為敬重,爭先恐後前來供養他。

一天,當他遊化到室羅筏城時,有一位信徒供養他可口的飯菜,但因菜較鹹,一會便感到非常渴,這位信徒自思:我所供養的食物極為肥膩,如果供養他冷水,可能會生病,我倒會罪過無邊。倒不如權巧方便,以酒代水,既止渴又有益健康。於是便拿來美酒供養這位聖僧。善來長老一點也不知曉,一飲而盡。然後拿起衣缽前往佛的住處。快要到達時,酒性大發,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衣缽錫杖散落一地,極為狼狽,一陣風吹來,全身坦露,但善來長老全無知覺。

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將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酒醉中的善來長老,躺在地上翻來覆去,後來變成了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朝向佛陀,感到十分慚愧,趕緊起身頂禮佛陀,請求懺悔。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說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說:「已經失去恭敬心了。」佛陀又問:「善來長老先能降伏毒龍,現在還能降伏一隻癩蛤蟆嗎?」比丘皆說:「不能。」佛陀便利用此機緣,告誡諸比丘,「喝酒會讓諸比丘的智能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飲酒的戒律。這就是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因緣。

與社會法律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根源一樣,佛教五戒的制定也都有其因緣。作為佛教信徒,了解佛陀制戒的因緣,對正確認識佛陀制戒的意義,幫助我們認真持守五戒具有重要作用。

=========================
感謝您這一刻的陪伴,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分享和關注我們!

【分享給朋友】

①點右上角圖標→分享到朋友圈

②點右上角圖標→發送給朋友

【關注此帳號】

①點右上角圖標→查看公眾帳號→直接關注

②添加朋友—>輸入微信號:

qls-999

或掃一下二維碼

相關焦點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 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 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佛教五戒是什麼?  五戒是指「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範》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 佛教託缽乞食的緣起……
    編輯:清戒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
  • 【佛教常識】佛教五戒1
    「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
  •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 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 佛教五戒
  • 佛教「五戒」你知道多少?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 不受五戒與受五戒,有很大的區別
    總的來說,佛教是徹頭徹尾地圍繞了一個核心:斷煩惱。從開始,修戒開始,為的是要把煩惱的範圍縮小。我們居士持一個五戒,這個並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裡邊不殺戒,對整個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傷害你。我們在溫州就有很多人不敢受五戒,他們說,不是不想受五戒,就是有一條最麻煩,溫州人都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要請酒,請酒的時候,一定要吃 酒,你自己不吃酒,還得拿酒給人家吃,那都是犯酒戒的。那怎麼辦?那你問他:你是要下惡道呢,還是要不方便一點?你做生意,(人家)請你酒的時候,你不拿酒,拿飲料,你說我是佛教徒,人家不會罵你吧? 那麼我們佛教徒不吃酒,為什麼膽子那麼小呢?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五戒是「不 殺 生、不 偷 盜、不 邪 淫、不 妄 語、不 飲 酒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根本,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都應受持,故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對五戒還不太了解,或者覺得自己暫時還沒辦法做到五戒的要求,可以先皈依,以後等覺得自己能持五戒了,再來請師父受五戒。皈依時雖不一定要受五戒,但對於一個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來講,五戒是必須受的,沒有戒體,沒有持戒修行,如人「有形無神」,徒有佛弟子之名而已。通常,我們受五戒都是五條戒律一起受持的,但有些人怕自己有些戒條暫時持不了,怕犯戒,又很想受五戒,希望可以只受五戒之中的一部分,這樣可不可以呢?
  • 佛學基礎佛教五戒
  • 什麼是五戒的開遮持犯因緣?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區分?
  • 知識丨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受持五戒能獲大功德,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說:「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辨意長者子經》說:「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群生,善養物命,令眾得安;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四者誠信不欺於人,護口四過,不得貪欺;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乃得生天。」
  • 三皈五戒有多重要?
    接著,我們簡單來談一下受三歸五戒的重要,因為故事中的這位女兒是受了三歸五戒之後,才有因緣能生欲界天的。先說三歸依。
  • 佛教英語--五戒
    Five Precepts 五戒:Lay Buddhist morality is embodies in the Five Precepts, which may be considered at two levels:First, it enables men to live together in civilized communities with
  • 五戒
    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凌貞潔。汙淨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於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第(四)明妄語戒者。
  • 真正的「佛系」如何隨順因緣?
    在家人如果能把居士五戒持好,會比較容易人相具足、有智慧,但真正與佛教解脫智慧最相應的生活方式是出家持守比丘戒,這個在佛教裡叫別解脫戒。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的居士五戒,也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般若智慧現前的緣起和近因。當我們通過修學戒定慧現前了緣起智慧,我們就能夠正確地觀察因緣。
  • 佛教戒律略說
    [2]就佛教戒律而言,道德客體指的是個人尤其是佛弟子利害人己的行為;而道德主體的探討在學界則眾說紛紜,比如某一個族群,某個國家,人類,人類以及包括動物在內的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等等。因佛教認為存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等六道,道德主體包括六道,而植物礦物等不計在內。一般認為,人類的終極追求是幸福;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往生善道,最終成就佛果,廣泛利益一切眾生。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