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託缽乞食的緣起……

2021-02-15 懷念原始

編輯:清戒

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 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不殺生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佛教修行者歸依三寶後,當依法修行,即戒定慧。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五戒的制戒因緣慎獨/文2011年《寒山寺雜誌》第二期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 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 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五戒口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陀佛編輯

禮敬彼世尊、 阿拉漢 、正自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

       佛教南傳上座部國家出家僧眾,一直沿用古印度佛陀時代比庫託缽乞食的制度。按印度佛曆計算,自今二千六百多年過去,每天比庫們都託缽乞食,以此去除自我驕慢,自我調伏,以平等心、慈悲心、清淨心、歡喜心,接受一切眾生的食物供養。

每天早上,南傳上座部的出家僧眾,不論凡、聖僧眾都外出到附近村莊,城市街道等進行託缽乞食。出家眾以慈悲、清淨心,平等地接受信眾的食物供養,然後把食物帶回佛寺,平等分施乞食,是為了照顧有老弱病傷的比庫,因身體緣故不能出外託缽,佛陀當初令出家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僧團每個人都不會缺乏飲食,同時可以令僧眾們和合共住,增長善業,福德……

託缽乞食的緣起

1.佛陀貴為王子,出家修道解脫,用託缽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須學習實踐的。

  

2.佛陀教導佛弟子修習正命,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託缽行乞。

3.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光明地接受信眾布施,清淨安心。

不可以裝神弄鬼、符咒妖術等邪命方法騙取信眾布施,也不可以從事生產或買賣事業來賺取物品。
4.佛陀教導出家人託缽行乞,是出家人每天應做的事,於四種資具的供養,懂得適量,不積蓄物品。避免為了積蓄所引起的貪心。

5.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弘法,很自然地託缽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覺得很丟臉,可見世俗人去除憍慢有多難!為了解脫煩惱,自降身份來行乞,這是佛陀智慧的教導。  

比庫,又稱乞士;乞食,又稱為託缽、分衛,是比丘為資養自己色身,乞食於人的一種行儀,也是比丘清淨自活的一種修行方式。

乞食作為佛世比丘的修行方式,具有其來由與含義。比丘在乞食時應當遵循正確的乞食原則,具足必要的乞食威儀。

比丘在乞食後回到寺廟,應當如法將飲食分配給大眾,令老弱比丘都能平等飲食。乞食具有多種功德利益,還有一些必要的禁忌。

比丘在乞食時,託缽七家,若不得食,不得再乞……只有明了這些功德利益與禁忌,才能更為如理如法地乞食。比丘在乞食時,還應當心存正念,保持一顆清淨心。乞食也是比丘的修行方式,

乞食作為比丘必要的修學方法,具有多重含義。

其最常見的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為杜絕俗事幹擾,方便修道。(二)利他,為福利世人,給予眾生種福機會。

另據《法集經》卷一載,佛陀乞食有三種含義,即:(一)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可見,佛陀之所以令比庫乞食,不僅是為了方便比庫修道,避免外界對修道的幹擾,也是為了破除比庫的驕慢心,同時,還是為了成就眾生種福田的機會。

正因為乞食能夠自利利他,因而佛陀要求比庫乞食為生,專精道業。

乞食的方法與威儀

比丘乞食時,當奉行一定的乞食方法與威儀,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載,比丘入城行乞時,道側而行,左手持缽,次第乞食。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為要。

比丘乞食時,不僅要次第乞食,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還應當平等乞食,即不論貧富貴賤,都同等對待,不起分別心。乞食之時,當以七家為限,若七家乞食不得,不得繼續乞食,以防比庫生起貪著之心。

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喚來,往取,不得強取,應知當得立待,得食已,乃至出村安缽著地,揲僧伽黎如前進至阿蘭若處,方共食之。

比庫乞食,要具足乞食威儀一一身著大衣,左手持缽,右手執杖,於道側而行。當俗人送給食物之時,不得迎取,以防有獻媚之態。乞得食物之後,依次出村將缽安放地上,然後折起大衣,回到阿蘭若住處,然後大眾一起進食。

乞食的十種功德利益

比庫乞食,不僅是為了滋養色身,而且還具有多種功德利益,如《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下云:「若有比丘持缽乞食,有十種功德。

云何十種?(一)威儀無缺,(二)成熟有情,(三)遠離慢心,(四)不貪名利,(五)福田周普,(六)諸佛歡悅,(七)紹隆三寶,(八)梵行圓滿、舍下劣意,(九)命終生天,(十)究竟圓寂。如是功德,若常持缽乞食所獲。」

乞食不僅有多種功德,而且有多種利益。據《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六載,乞食有十種利益,即:(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後乃食。(四)順佛之教行。(五)易滿易養。(六)行破驕慢之法。(七)招感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之善根。(八)見我乞食,則其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於眾生中生平等心。

乞食不僅能滋養色身,以便精進修道,還可令供養飲食者歸依三寶,種下善因。對於乞食比丘來說,乞食能夠使自己生起慈悲心,更為勤行精進,還能使自己順應佛陀的教誡,破除驕慢之心,做到少欲知足。

由於比庫乞食,還可帶動其他修善法的人效法自己廣修善道。由於常行乞食,就不會與男女、大小等人有各種因緣之事。由於比丘常行次第乞食,就能與眾生中生起平等心。

乞食的禁忌

比庫外出乞食時,為了避免嫌疑,有五種處所不可前往乞食。

據《顯揚聖教論》載,此五處分別為:(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禪定。(二)淫女家,其處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慾因緣,為障道根本。(三)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緣,能生過失。(四)王宮,乃貴戚之處,嚴禁之所,非可幹冒,故不可往。(五)旃陀羅,即屠夫之家,此處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故不可往。

七、過午不乞食之緣起

佛教基本的飲食制度為「過午不食」,也稱為「過午不乞食」。

佛陀之所以制定「過午不乞食」制度,是緣於佛的弟子迦留陀夷比庫:

迦留陀夷比庫面貌極黑,他一次夜行乞食,當時天色黑暗,他乞食到一產人家時,這家婦人正懷有身孕。孕婦在閃電中突然見到面目黧黑的迦留陀夷,以為是鬼,因受此驚嚇,導致流產。

後聽說迦留陀夷為佛弟子,婦人便惡言相罵:「賊比庫,寧可餓死,也不要晚上乞食。」。佛陀知道此事後,便制定過午不得乞食的戒條。

乞食心存正念

比丘乞食時,應當心存正念。當進入聚落乞食之時,應當控制六根,令其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也不分別施主的男女等性別。

乞食多少,平等對待:飲食好惡,心無增減。據《十二頭陀經》云:「比丘欲入聚落乞食之時,當制六根令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又不分別男女等相,得與不得其心平等,若好若惡不生增減。」

比丘若外出乞食,不得食時,應當作如是念:釋迦如來捨棄轉輪聖王之位出家成道,入鄉裡乞食猶有不得食,何況我等無福薄德之人,如此觀想方為如法乞食

若是乞得飲食,當生如是想:施主飲食供養,欲令我等比丘精進修道,我今得飲食,當少欲知足,勤行精進,以為施主廣種福田。

出家僧尼託缽乞食,讓在家人有接近佛、法、僧三寶,進一步學習佛陀純正的妙法。在家人透過布施的善業與佛、法、僧三寶結緣,或則親眼目睹佛、法、僧三寶住世,有緣學習到佛法。如法託缽的清淨善業是佛、法、僧三寶住世的彰顯,對世間一切眾生是一大福德之因緣。

雖然筆者為漢傳佛教僧人,但卻深信佛說的原始教法,貧僧認為由上座部佛教僧團的長老、比庫們依照巴利三藏【律經論】直譯出的經典更接近佛陀當年說法的語氣和本意,因此力圖還原佛說原始佛教,以不貽誤吾等後學者為重。貧僧也曾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到南傳佛寺跟隨在比庫的行列後面一起託缽乞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蒙正法僧團的威力,啟建一座國際禪林,與諸師友一起來依四念處而住,託缽乞食,精進禪修,行沙門法,至涅槃岸!

願以此法布施的善舉,回向給天下父母,

回向給各位尊者,師父,尼師,法友們,

希望有更多的人向我一樣在正法律中出家

修道,以正念之心加入到託缽乞食,隨順

覺觀行列中去,讓佛陀的真諦法長久住

世,誠意轉發讓更多的人聽聞,了解,實

修這唯一的八支聖道,讓更多的人有機緣

接觸到這世上僅有的.唯一的.解脫生死輪

回的法門。

祝福大家遂心所願,如實觀照,法隨法行,早日解脫一切苦……

此文編輯簡介

法名:釋顯成。

字:清戒,俗姓:李,

祖藉:湖北省,蒲圻人氏

1967年,冬末,出生,

1990曾就讀於武漢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

2008年接觸佛教,2016年在遼寧省鐵嶺市慈覺寺隨佛出家

2017年五月在五臺山大聖竹林寺【萬聖壇場】受具足戒,尼師為人正直,道心堅固,深信原始佛教,注重實修,傾其餘生只講原始傳承修行方法,只走一條道——八正道!爭取這生了生脫死,截斷輪迴之瀑流。

代表作有:【止觀】【佛陀一生只講真實語】【佛最初制五戒的緣起】【清淨的僧人是怎樣的……呢?】【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有誰比佛陀更了解女人呢】【她輪迴十三次的生命】……


一卻布施中

法布施最殊勝!

歡迎關注【懷念原始】公眾號,引你入正見之門。

深入了解更多原汁原味,清淨的原始佛法傳承信息

若有受益,感恩轉發,分享,或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佛教:一目了然的緣起涅槃
    在祭拜形式上,和另兩個信奉只一個神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佛教是於多神教,並且是拜祭偶像的。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它吸收了原來婆羅門教(古印度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甚至眼下有一種說法,認為佛祖釋迦牟尼原本就是與孔子同時期的中國華北古羌族人的後裔,他的佛教思想與中國的儒和道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與承襲。如今,緣起涅槃的外來佛教已然是遍及長江流域的雪域、高原、幽靈、繁市、凹谷、平川的山山水水了。
  • 泰聖閣 星期三出生的人守護佛-託缽佛祖和禪定座佛泰國佛牌
    一周有七天,在泰國,每天都有不同的守護佛,前面介紹過周一出生的人守護佛為平定佛祖,周二出生的人守護佛為涅槃佛祖,而周三出生的人守護佛為兩個,分別是託缽佛祖(Paang Oombaat)和禪定座佛。下面,泰聖閣泰國佛牌為大家介紹一下周三出生的人守護佛。
  • 泰國佛教的星期佛以及相對應經文
    對於泰國佛教的星期佛,小弟就不多介紹了,大概意思就是出生在每一個星期幾,就有相對應的守護佛。朋友們可以自行對應以及附有相對應的經文。
  • 智慧的愛——佛教中的「緣起」內涵
    我們常說的「緣起」,是佛教理論的精華。我們學佛的人,在有為法,事物的因果關係中承認因緣的存在,它是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種規律。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寫道:「因視一切依緣而有,故不陷入絕對有無。這是救世佛陀之言,所向無敵原因所在。」佛陀從來沒有說過「絕對」的話,有因緣就有,沒因緣就沒有,任何地方都不承認「絕對」。所以世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研究佛,也沒有辦法來推翻他的觀點。
  • 佛教對吃肉的正確看法
    佛教關於吃肉的觀點。1,不吃肉是不是佛教強行要求。
  • 《佛教正覺同修會的緣起與發展(香港大公報報導)》
  • 一個佛教故事,告訴你因果的真實不虛
    浩如煙海的佛教經書中,記錄了很多小故事。這些佛教故事,大多都是來自於佛陀與其弟子在教化眾生時,遇到的許多有趣的事情組成。故事不僅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更是告訴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就告訴了我們因果的重要性。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佛教最核心、最珍貴的精華:緣起性空獅子吼聲
    《緣起贊》中云:「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此善說即是,尊無上說因。」  因為是緣起,所以不依賴於常邊和斷邊之見。緣起善說,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至高無上的學說。空性與緣起之間不但不矛盾,還可以互為助伴。因為是緣起,所以是空性;因為是空性,所以是緣起,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為甚奇希有?以此理贊尊,成贊非由余。」  除了緣起理論以外,怎麼還會有更神奇稀有的見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緣,又可以是無自性的空性,這是物質世界的真正奧秘。
  • 陶淵明乞食
    陶淵明乞食作者 | 丁小村
  • 素食文化:無盡悲心永恆大愛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觀
    佛教的持齋茹素,乃至護生放生,最主要是基於慈悲的精神,這正說明佛教是以最清淨的心靈,最徹底的方式來尊重眾生生命的表現。佛門以慈悲為懷,為長養學佛人的慈悲心,減少世間的暴戾氣氛,讓一切有情樂於親近、依附;為愛護眾生,尊重生命,讓所有眾生能身心安樂、無所怖畏,因此主張素食。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偷盜是引起公憤的醜惡行為,偷盜的人不從事正當的職業謀取生活資料,而是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別人的勞動成果,給他 人的財產和人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應當嚴厲禁止。  在佛教戒律中,不偷盜戒也有其來源。據《四分律》卷一記載,佛陀遊化羅閱城耆闍崛山時,遵照佛陀的教誨,比丘們在雨季開始之前,在仙人山邊用草木搭起一個 個簡陋的茅草屋。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並非一人,只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姓氏,目犍連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殉道了。)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裡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