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佛教五戒

2021-02-19 南普陀寺

  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一、不殺生:

  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連,卻並不等於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於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為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殺,固然是為了對一切有生命的,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二、不偷盜:

  除了以正當的謀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為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佔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係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沾汙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係,視為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為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寧、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四、不妄語:

  此可分為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為了名聞利養,自己不是聖者而妄稱是聖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聖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的。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為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的。

  五、不飲酒:

  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作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趣於狂亂如獸或愚疑如泥的狀態。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佛教五戒1
    「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佛教五戒是什麼?  五戒是指「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範》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 佛教「五戒」你知道多少?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五戒是「不 殺 生、不 偷 盜、不 邪 淫、不 妄 語、不 飲 酒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根本,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都應受持,故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
  • 佛教五戒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 佛教英語--五戒
    Five Precepts 五戒:Lay Buddhist morality is embodies in the Five Precepts, which may be considered at two levels:First, it enables men to live together in civilized communities with
  • 詳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佛教修行者歸依三寶後,當依法修行,即戒定慧。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 南傳佛教的教義|第五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專題演講
    這些概括為一種非常實用的形式,就是五戒。五戒是每個佛教行者秉持的基本行為守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甚至比丘227條和尼眾311條複雜的戒律條款,也都以五戒為基礎和核心。禪定,是通過戒律的修持,當外在行為得到淨化之後,行者的主要工作轉向修行,深入到最細微的轉化層面。
  • 不受五戒與受五戒,有很大的區別
    總的來說,佛教是徹頭徹尾地圍繞了一個核心:斷煩惱。從開始,修戒開始,為的是要把煩惱的範圍縮小。我們居士持一個五戒,這個並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裡邊不殺戒,對整個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傷害你。所以說這個五戒的力量很大,不要說二百五十條,就是五戒也夠大了。
  • 佛學在線佛教用品開光法物--香包掛件,廣結善緣,低價結緣流通
    foxue.mobi佛教用品商城:www.foxue.org.cn佛學在線淘寶店:fwlt.taobao.com   以下為「佛學在線網站」微信號碼,敬請放心聯繫,如不在下面的列表則不是本站的微信號碼,敬請留意
  • 五戒
    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凌貞潔。汙淨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於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第(四)明妄語戒者。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一般情況,到寺院皈依時三皈五戒師父都是給一起受的,因為在家居士只有受了五戒之後,才是佛的四眾弟子之一。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簡單介紹一下。
  • 阿旺上師:什麼是五戒及相關開示(綜合整理)
    佛教的五戒是: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這五個就叫佛教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人人都能遵守的話,世界會和平,社會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