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一、不殺生:
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連,卻並不等於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於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為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殺,固然是為了對一切有生命的,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二、不偷盜:
除了以正當的謀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為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佔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係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沾汙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係,視為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為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寧、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四、不妄語:
此可分為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為了名聞利養,自己不是聖者而妄稱是聖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聖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的。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為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的。
五、不飲酒:
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作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趣於狂亂如獸或愚疑如泥的狀態。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