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律

2021-02-18 佛學小知識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簡單介紹一下。

五戒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最基本的戒律,不論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八戒

  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上「不做任何賞心悅目的娛樂活動和不任意裝扮自己、不眠坐高廣華麗的大床、不食非時食」,合為八戒。八戒是針對那些無法穩定的持戒的在家信徒設立的,又叫八關齋戒。八戒只需受持一晝夜,雖然要求較高但時間較短,因而容易修持。八戒的具體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裝飾、打扮及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

十戒

  把八戒中的「不做任何賞心悅目的娛樂活動和不任意裝扮自己」一分為二,再加上「不蓄金銀財寶」就成了十戒。十戒針對自己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沙彌、沙彌尼而立,具體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裝飾、打扮,不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具足戒

  具足戒是比丘戒、比丘尼戒的總稱。之所以稱具足戒,有兩層含義,一是使比丘、比丘尼離一切應該遠離的神風語業;二是受戒時,要具足人、法、事、界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同時,佛教戒律又規定未受具足戒者,不得閱讀、旁聽具足戒的內容,可見對具足戒的尊崇。

相關焦點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 關於佛教的戒律
  • 佛教戒律略說
    [1]根據針對對象的不同,戒律可分為針對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的戒律,比如《四分律》;有針對在家男女信眾優婆塞、優婆夷的戒律,比如「八關齋戒」。根據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自利還是利他,可分為小乘戒律和大乘戒律,後者如菩薩戒。有的戒律針對的是被嚴格禁止的行為,比如不殺生;有的則是積極倡導的善行,比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
  • 佛教戒律簡介
    根據佛法傳播的時期,內容的不同,佛教的戒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聲聞戒(別解脫戒)二.菩薩戒(菩薩學處)三.密乘戒(密續誓句)一.聲聞戒聲聞戒是小乘佛教戒律1.在家五戒: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不論出家在家皆須遵守。2.在家八戒:八關戒齋的簡稱。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於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種齋戒法。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 佛教東傳中國,八大佛教分支戒律森嚴,為何密宗會有歡喜禪?
    佛教我們都知道,在古印度發源,早在東漢的時候就傳進我國,從此在中國向四面八方傳去,東渡日本南下緬越,宗教文化發展迅速,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佛教分支之一·密宗。佛教傳到中國,由於理念各不相同,因此因地制宜,在中國分成了八個派別,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佛教就是禪宗,是達摩祖師一脈相傳,千百年來,禪宗都是中國影響最大,最為成熟的教派。除了禪宗之外,還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以及密宗七大教派,此八大佛門分支同出一門,卻有個不行同,而其中以密宗為最。
  • 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大家僅是對佛和菩薩之中的佛陀和四大菩薩最為熟悉,卻不知佛教代表人物眾多,且各有其歷史起源,分別具有不同的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其中鮮為人知的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 佛教戒律中有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
    在佛教之中,出家僧眾是其組成成員。一個人要出家,從開始到完成,是有一整套流程的。並且佛教戒律之中,明確規定,有14種人是不能出家的。那麼,是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呢?1.七歲以下兒童七歲以下的兒童年紀尚小,對於出家人的生活,很難適應。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道教全真派的戒律
    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針對宋末天師道出現的種種弊端,借鑑佛教的思想和制度,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張以內丹修煉為手段,達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陽創教之初,就對全真派的立教原則作了闡述,有《重陽立教十五論》傳世,其中對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為準則作了全面的規定。
  • 這些戒律又是如何制定的?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期由印度傳入到中原的,並對中原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佛陀在世的時候,為了規範弟子們的行為,就制定了一些列的生活準則來約束弟子,以更好的方便修行。戒與律雖然有些不同,但是後世也基本合稱為戒律。戒,是發自內心的守規律;律,則就是指訂立的規律條文。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沙彌,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沙彌尼,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學戒女,指婚後女性出家人。
  • 丨《慧燈·問道》戒律篇
    因為制定戒律要控制和約束的並不是人的正面能力;另外,戒律也不控制日常生活當中正常的娛樂,尤其是不會控制在家人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娛樂,所以並不能說它是一種束縛。但是,如果一個人受的戒律太多,有可能會對他形成一些壓力。很多人本身想學佛、想皈依,但是因為害怕佛教裡面有太多的戒律,怕到時候自己做不好,所以不敢皈依。實際上不是這樣。
  • 專訪界詮法師: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
    界詮法師  核心提示:界詮法師,1959年出生於福建省福鼎市一個鄉村的佛教家庭。1978年高中畢業後,於福鼎太姥山平興寺從世行法師披剃出家。1981年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所以,我對戒律的弘揚雖然有些願力,但基本上仍然抱著一種隨緣的態度。在佛菩薩的加被下,逐漸有些比丘固定住了下來,其中一些已在山上住了將近十年了,無論是對戒律的了解上,還是在戒律的行持上,都應該頗有成就吧!而且隨著寺院制度的完善,這個道場自然也就產生攝眾的作用。  問:您在戒律方面的行持與弘揚在今天特別難能可貴,請您談談這方面的做法與感受。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不過皈依戒不屬於真實戒,藏漢哪一位高僧大德都未講到皈依戒的意樂、加行、究竟等,沒有像其他戒律一樣詳細分析。也有些人說:皈依戒和居士戒有很大差別,皈依只是自心的一種意識,居士戒則是依靠真實的儀軌圓滿。克主傑在《三戒論疏》中嚴厲駁斥了這種觀點,他專門引用佛經教證說:皈依也是一種戒律,凡是守皈依戒或五戒者,都是真正的居士。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
  • 戒律對你來說是一種束縛?那你一定不知道制戒十義!
    僧團有了戒律,一切都按照戒律來做,衣食住行都有了保證,大家都依戒而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和諧了,不會產生矛盾,相互之間不會有什麼幹擾,所以能夠安樂共住。比如,戒律中講,僧團要「有食有法」,才能安樂住,無食無法,就不可能安樂住。肚子餓了要吃飯,沒有飯吃怎麼能安樂呢?吃飽了飯,光是飽食終日,沒有佛法的利益,也不能安樂。
  • 【佛教常識】佛教五戒1
    「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佛教故事:持守戒律固守本心 青草可斷也為殺生
    這些被青草捆綁住的和尚們,為了守住戒律,每個人都不願意弄斷青草。因為他們的衣服都被強盜給被剝得精光,又一大早的就被扔在日光下暴曬,又遭受到蚊蟲、牛虻、蒼蠅與跳蚤的叮咬,好不容易才熬到了夜晚,附近一片的黑暗,很多禽獸出沒與四周不停的走動,兇獸的怪叫,夜鶯的低鳴,這樣的荒郊野外就像地獄一樣恐怖,令人膽戰心寒。許多年輕的和尚心中感覺特別的恐慌,怨言不斷。
  • 索達吉堪布:你實在是不能守一輩子戒律的話,那就暫時守一兩個月!
    我們現在也儘量地提倡生活佛教,生活佛教可以在方方面面體現。尤其是在傳遞佛教理念的時候,我們不能把比較反面的,或者說是比較禁忌的一些事情都傳遞過去。否則,這樣會讓很多人特別害怕。剛開始接觸佛教,對佛教很陌生的這些人,我們儘量給他們傳遞一些正面的、向善的、簡單的知識,這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