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按:這是最近在趕的部分書稿。寫這種文章難點有二:1、自己只是懂了一點皮毛,怎麼寫?2、如何以現代人容易接受的邏輯展開?趕鴨子上架,錯訛之處,敬請方家不吝指正。
佛陀時代,為了出家僧眾和在家信眾能夠身心清淨、和諧相處並最終得證道果,佛陀根據身邊弟子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事故,隨時提出、增減、調整行為規範,形成一系列戒律。佛陀辭世前告誡弟子:「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1]根據針對對象的不同,戒律可分為針對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的戒律,比如《四分律》;有針對在家男女信眾優婆塞、優婆夷的戒律,比如「八關齋戒」。根據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自利還是利他,可分為小乘戒律和大乘戒律,後者如菩薩戒。有的戒律針對的是被嚴格禁止的行為,比如不殺生;有的則是積極倡導的善行,比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被禁止的行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會直接導致惡果,比如邪淫;另一類不直接導致惡果但會形成助緣推動惡行的發生,比如飲酒。戒律本身的性質。戒律針對的是利害人己的行為,當屬倫理規範。而利害跟善惡、好壞一樣,都是價值,即正價值和負價值。而所謂價值,乃客體滿足主體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道德價值,乃道德客體滿足道德主體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2]就佛教戒律而言,道德客體指的是個人尤其是佛弟子利害人己的行為;而道德主體的探討在學界則眾說紛紜,比如某一個族群,某個國家,人類,人類以及包括動物在內的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等等。因佛教認為存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等六道,道德主體包括六道,而植物礦物等不計在內。一般認為,人類的終極追求是幸福;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往生善道,最終成就佛果,廣泛利益一切眾生。倫理學中,判斷某一行為的善惡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根據倫理規範,二是根據行為結果。根據倫理規範來,不必考慮結果;考慮結果,就不必固守某些規範。這在根據倫理規範和結果做出的判斷一致時是可行的,難就難在兩者可能會不一致。癥結在於:根據規範來,當某一行為同時適用兩個規範而這兩個規範存在衝突時如何取捨;根據行為結果來,而有些行為的結果很難判斷。佛陀時代,佛陀對某一行為前因後果的分析總能獲得追隨者的認可;佛陀之後,問題變得複雜,部分戒律的適用性問題就突兀出來。首先,佛陀在制定戒律時,總是從結果的角度作出解釋。比如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地藏菩薩本願經》解釋道[3]: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聾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再如,《華嚴經》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婪、瞋恚、邪見會導致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如果生於人中,則會有兩種過失,其中:殺生,短命、多病;偷盜,多被誹謗、為他所誑;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貪慾,心不知足、多欲無厭;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4]佛陀制定戒律,禁止弟子從事殺生、偷盜、邪淫等行為,因為會在今生來世給自他帶來多病、眷屬乖離、不受尊重等種種不如意的身心狀況、人際關係和機會匱乏。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傷害他人一定會傷害自己;如果自己正在經歷多病、關係難處等狀況,必定是自己今生前世作惡的結果,不必怨天尤人,而應坦然接受、反躬自省,並積極行善。《優婆塞戒經》中,弟子請問佛陀,如何才能自他兩利?佛陀提出,需要具備八個特徵:壽命長遠、具上妙色、身具大力、具好種姓、多饒財寶、具男子身、言語辯了、無大眾畏;佛陀繼而指出,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為眾生贊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成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5]如何才能獲得八個特徵呢?佛陀指出,必須積極行善,積累福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驕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6]佛陀解釋了家庭出生好、健康、美貌、富裕、口才好、自信、長壽等特徵的前因後果。希望獲得善報,乃至修行有成,必須嚴格恪守五戒,並積極從事四攝、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八正道、十善、三十七道品所倡導的行為。但上文有關「女身」的說法,現代人會覺得重男輕女,很難認同。這個大概跟佛陀所處時代女子很難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有關。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無論男身女身,只要能夠成為法器利益眾生,那麼,就都值得推薦。啟示在於,佛陀禁止或倡導的行為,如果因為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化而變得不再適用,就需要從佛教的終極目的出發予以界定。但這對當事人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佛教戒律對於非佛教徒是否有指導意義?一行禪師認為,五戒其實就是佛陀教法中不二皆同、無我、無分別心的觀念,引導人們培養愛心,獲得喜樂。五戒不僅適用於佛教徒,也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它是家庭、社區乃至國家的根本。我們遇到的許多困境,舉凡天災、人禍、苦難,都是因為人類的共業,都是我們幾乎沒有或是根本沒有修習正念所致。如果人人都奉持五戒,就可以達到群體覺醒的目標,後代子孫才會有希望的未來。[7]
參考文獻:
[1] 佛遺教經
[2] 王海明,2007,論倫理學的公理與公設,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第1-9頁。
[3] 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5][6] 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7] 一行禪師,「活在當下,當下淨土」,https://v.qq.com/x/page/f0301v4fusj.html,2020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