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一般統稱為「僧人」「僧侶」,我國漢族民間俗稱為「和尚」「尼姑」,通常分為出家與在家兩大部分。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
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
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
沙彌,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彌尼,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學戒女,指婚後女性出家人。因不知這位已婚婦女是否懷孕,故先以兩年時間為「學戒女」。如果懷孕,則用這兩年時間生產與撫育子女,兩年後子女可以離開母親,該學戒女就可以正式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
優婆塞,指歸依三寶,遵守五戒與八齋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優婆夷,指歸依三寶,遵守五戒與八齋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沙彌、沙彌尼、學戒女實為比丘與比丘尼之前的預備階段。故此七眾中最主要的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佛教認為,在家與出家相比,出家為尊,指導在家信徒;男性與女性相比,男性為尊,指導女性信徒。四眾之中,比丘的地位最高。
佛教對其信徒是否能出家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否有捨棄世間享樂和吃苦的決心。除了自願獻身佛門外,佛教律典明文規定十四種人禁止出家:7歲以下的兒童;70歲以上的老人;身體有嚴重缺殘的人;未經父母及監護人同意的人;陰陽兩性人。
變性人;犯有重戒曾被開除僧團的人;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意出佛身血五逆罪的人;強姦過比丘尼的人;曾偷聽比丘誦戒的人;破壞詆毀佛教的人;犯罪在逃的人;負有債務的責任人;在職的官員。
按照佛教的規定,信徒如果要求出家,應該首先到寺院中找一位僧人做自己的「依止師」,也就是師傅。這位僧人要向全寺僧眾說清徒弟出家的情由,徵得大家的同意後,方可收留此人為弟子。
信徒被允許出家後,首先要進行剃髮、染衣。一般來說,比較嚴格的寺院在剃髮的同時也必須剃鬚。染衣,即捨棄在家時的服裝,改穿僧服乞所以人們也將出家稱為「披剃」,即剃鬚落髮、披上袈裟之意。「袈裟動是僧人服裝的總稱。
它是由梵文音譯過來的,別名很多,如「道服」「法人衣」「蓮花服」「慈悲服」「臥具」等等。染衣的作用似乎是為了讓僧侶有丟掉美好的裝飾,過一種樸素無華、清心寡欲的生活,也有統一著裝,區別行於世人之意。
按照我國漢族佛教的規定,僧侶的服裝忌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種間色,只能用染成的三種雜色銅青、泥(皂)木蘭(赤而帶黑)。根據佛教的制度,僧衣只限於「三衣或「五衣」。
「三衣」分三種:一是五衣,由五條布縫製而成的內衣,音譯為「安陀會」,其形狀縱橫交錯,拼作「田」字形供僧侶日常勞動和夜間休息時穿用。
二是七衣,由七條布縫製的中衣,音譯為「鬱多羅」,供僧人平時誦經做功課時穿用。三是相當於禮服的祖衣,由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製,音譯為「僧伽梨」,用來見客或出門時穿用。傳統的「五衣」是以上三種再加上譯作「僧袛支」的覆肩衣和譯作「涅槃僧」的裙子。
「三衣」忌用正色或純色,只能用「壞色」,即在新衣的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名為「點淨」,以破壞衣色的整齊美觀。由於僧衣多由碎布補綴而成,所以又稱「衲衣」。
「三衣」或「五衣」是根據佛教發源地古印度特有的亞熱帶氣候條件所制定的,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根據各地的氣候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在我國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出家人即使是「三衣」合穿
也難以禦寒,僧人們必須另外添加其他棉毛衣服才可以過冬,比較常見的是加穿一件圓領的長袍,又名「海青」,樣式與一般百姓所穿無異,只是顏色多用褐、黃、黑、灰四色。
出家和尚都在寺院的齋堂內進餐,不分職務高低,飯菜基本一樣,每人一份。起初,僧侶不事生產,雲遊乞食。佛教傳入我國初期出家僧人仍靠乞食維持生活,人稱「乞士」或「乞胡」。
隨著佛教的發展、侶增多乞食制度難以推行,廣大僧侶除坐禪修道之外,還必須參加農耕或其他勞動,大多數僧侶也不再乞食,寺院中也建起了香積廚、齋堂。
早期的出家人並非完全吃素,可以適當地食用「三淨肉」,即沒有看見、沒有聽聞和沒有懷疑是殺生得來的三種肉食。漢族僧人持齋吃素的風習是經梁武帝蕭衍提倡以後逐漸形成的。
嚴格的持齋方法是禁止食用「葷腥辛辣」的食物。但是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內蒙古、西藏地區的僧侶,由於地處牧區,蔬菜缺乏,所以習慣上仍以食肉為主。
教徒日常修持儀軌主要是課誦,也叫「功課」,分早、晚兩課。早課先念誦阿難贊佛發願偈或香贊等,然後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為正文;其後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
晚課的正文是念誦《阿彌陀經》,念誦正文前也有相應的偈贊,念誦正文後念《往生咒》《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等,最後是回向,贊念佛名,稱「三菩薩名」。如果遇到朔、望日,結夏、解制、冬至、新年等一年四節,以及佛、菩薩祖師誕辰、忌日、成道日等各種紀念日,早、晚課還要增加各種相應的祝頌、念唱內容。
與教徒有關的事務由教團處理。教團稱「僧伽」,梵文 Safigha的音譯。僧伽僅指出家兩眾,亦即比丘教團與比丘尼教團。其他五部人眾沒有獨立的教團組織。所有教徒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所有教團都屬於一個大僧團,稱「十方僧團」。在同一所寺院共同生活、修習的僧人,謂之「現前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