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2021-01-08 潔嫻大大影視

佛教徒一般統稱為「僧人」「僧侶」,我國漢族民間俗稱為「和尚」「尼姑」,通常分為出家與在家兩大部分。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

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

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

沙彌,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彌尼,指雖然出家,但因為年齡尚小,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學戒女,指婚後女性出家人。因不知這位已婚婦女是否懷孕,故先以兩年時間為「學戒女」。如果懷孕,則用這兩年時間生產與撫育子女,兩年後子女可以離開母親,該學戒女就可以正式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

優婆塞,指歸依三寶,遵守五戒與八齋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優婆夷,指歸依三寶,遵守五戒與八齋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沙彌、沙彌尼、學戒女實為比丘與比丘尼之前的預備階段。故此七眾中最主要的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佛教認為,在家與出家相比,出家為尊,指導在家信徒;男性與女性相比,男性為尊,指導女性信徒。四眾之中,比丘的地位最高。

佛教對其信徒是否能出家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否有捨棄世間享樂和吃苦的決心。除了自願獻身佛門外,佛教律典明文規定十四種人禁止出家:7歲以下的兒童;70歲以上的老人;身體有嚴重缺殘的人;未經父母及監護人同意的人;陰陽兩性人。

變性人;犯有重戒曾被開除僧團的人;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意出佛身血五逆罪的人;強姦過比丘尼的人;曾偷聽比丘誦戒的人;破壞詆毀佛教的人;犯罪在逃的人;負有債務的責任人;在職的官員。

按照佛教的規定,信徒如果要求出家,應該首先到寺院中找一位僧人做自己的「依止師」,也就是師傅。這位僧人要向全寺僧眾說清徒弟出家的情由,徵得大家的同意後,方可收留此人為弟子。

信徒被允許出家後,首先要進行剃髮、染衣。一般來說,比較嚴格的寺院在剃髮的同時也必須剃鬚。染衣,即捨棄在家時的服裝,改穿僧服乞所以人們也將出家稱為「披剃」,即剃鬚落髮、披上袈裟之意。「袈裟動是僧人服裝的總稱。

它是由梵文音譯過來的,別名很多,如「道服」「法人衣」「蓮花服」「慈悲服」「臥具」等等。染衣的作用似乎是為了讓僧侶有丟掉美好的裝飾,過一種樸素無華、清心寡欲的生活,也有統一著裝,區別行於世人之意。

按照我國漢族佛教的規定,僧侶的服裝忌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種間色,只能用染成的三種雜色銅青、泥(皂)木蘭(赤而帶黑)。根據佛教的制度,僧衣只限於「三衣或「五衣」。

「三衣」分三種:一是五衣,由五條布縫製而成的內衣,音譯為「安陀會」,其形狀縱橫交錯,拼作「田」字形供僧侶日常勞動和夜間休息時穿用。

二是七衣,由七條布縫製的中衣,音譯為「鬱多羅」,供僧人平時誦經做功課時穿用。三是相當於禮服的祖衣,由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製,音譯為「僧伽梨」,用來見客或出門時穿用。傳統的「五衣」是以上三種再加上譯作「僧袛支」的覆肩衣和譯作「涅槃僧」的裙子。

「三衣」忌用正色或純色,只能用「壞色」,即在新衣的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名為「點淨」,以破壞衣色的整齊美觀。由於僧衣多由碎布補綴而成,所以又稱「衲衣」。

「三衣」或「五衣」是根據佛教發源地古印度特有的亞熱帶氣候條件所制定的,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根據各地的氣候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在我國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出家人即使是「三衣」合穿

也難以禦寒,僧人們必須另外添加其他棉毛衣服才可以過冬,比較常見的是加穿一件圓領的長袍,又名「海青」,樣式與一般百姓所穿無異,只是顏色多用褐、黃、黑、灰四色。

出家和尚都在寺院的齋堂內進餐,不分職務高低,飯菜基本一樣,每人一份。起初,僧侶不事生產,雲遊乞食。佛教傳入我國初期出家僧人仍靠乞食維持生活,人稱「乞士」或「乞胡」。

隨著佛教的發展、侶增多乞食制度難以推行,廣大僧侶除坐禪修道之外,還必須參加農耕或其他勞動,大多數僧侶也不再乞食,寺院中也建起了香積廚、齋堂。

早期的出家人並非完全吃素,可以適當地食用「三淨肉」,即沒有看見、沒有聽聞和沒有懷疑是殺生得來的三種肉食。漢族僧人持齋吃素的風習是經梁武帝蕭衍提倡以後逐漸形成的。

嚴格的持齋方法是禁止食用「葷腥辛辣」的食物。但是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內蒙古、西藏地區的僧侶,由於地處牧區,蔬菜缺乏,所以習慣上仍以食肉為主。

教徒日常修持儀軌主要是課誦,也叫「功課」,分早、晚兩課。早課先念誦阿難贊佛發願偈或香贊等,然後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為正文;其後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

晚課的正文是念誦《阿彌陀經》,念誦正文前也有相應的偈贊,念誦正文後念《往生咒》《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等,最後是回向,贊念佛名,稱「三菩薩名」。如果遇到朔、望日,結夏、解制、冬至、新年等一年四節,以及佛、菩薩祖師誕辰、忌日、成道日等各種紀念日,早、晚課還要增加各種相應的祝頌、念唱內容。

與教徒有關的事務由教團處理。教團稱「僧伽」,梵文 Safigha的音譯。僧伽僅指出家兩眾,亦即比丘教團與比丘尼教團。其他五部人眾沒有獨立的教團組織。所有教徒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所有教團都屬於一個大僧團,稱「十方僧團」。在同一所寺院共同生活、修習的僧人,謂之「現前僧團」。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簡單介紹一下。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
  • 佛教戒律簡介
    ,是別戒,就是七眾弟子各別而受的,如在家人受五戒、八戒,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佛弟子之所以分為七眾,是由於所受的戒法不同而來。按照這各別所受的戒法看來,不但有它們的深淺層次,而且是男女別別而受的。所以又稱別解脫戒。1.在家五戒: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不論出家在家皆須遵守。2.在家八戒:八關戒齋的簡稱。
  • 佛教戒律略說
    佛陀時代,為了出家僧眾和在家信眾能夠身心清淨、和諧相處並最終得證道果,佛陀根據身邊弟子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事故,隨時提出、增減、調整行為規範,形成一系列戒律。佛陀辭世前告誡弟子:「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 關於佛教的戒律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俱舍論》中云:「邪淫極受譴責故,易守不作得戒故。」所謂的邪淫,是非常不好的行為,極易遭到他人譴責,由於這一點很容易守持,只要不作即可以得到居士戒。上述所說四根本罪的支分,即是飲酒,這一點必須斷除。如若未斷除,其他學處也就無法守護。以上五條根本學處即為居士戒。
  • 從宗教儀式與戒律看道教的兩種傾向
    宗教儀式,在道教來說也就是「威儀」,即莊嚴的儀式與儀表,泛指傳戒、受篆、齋戒、打醮,乃至道士的服飾、姿態等。這些儀式是在長期的宗教實踐中積累、開發和完善起來的,除了一些特別的、個性化的儀式外,大多為道教各個派別所共享。這裡並不打算全面地涉及這些儀式,只從一些歷史的和地方的齋醮科儀和戒律的案例來看所欲談論的問題。
  • 佛教:僧人出家後為什麼還要受「三壇大戒」?什麼是「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是漢傳佛教出家僧人受戒儀式。作為一個戒行具足的比丘(大僧)、比丘尼(二僧),除了堅信正法,在剃度出家之後的幾年或更長時間,要履行佛教戒律的規定受持「三壇大戒」儀軌,取得戒牒,而後才能成為一名身份上真正的出家人。整個受戒周期為一個月左右。戒場開設在各大叢林(禪宗寺院,又稱「禪林」)。
  • 佛教戒律中有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
    在佛教之中,出家僧眾是其組成成員。一個人要出家,從開始到完成,是有一整套流程的。並且佛教戒律之中,明確規定,有14種人是不能出家的。那麼,是哪14種人不允許出家呢?1.七歲以下兒童七歲以下的兒童年紀尚小,對於出家人的生活,很難適應。
  • 專訪界詮法師: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
    界詮法師  核心提示:界詮法師,1959年出生於福建省福鼎市一個鄉村的佛教家庭。1978年高中畢業後,於福鼎太姥山平興寺從世行法師披剃出家。1981年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1984年至1991年,被聘為福建佛學院教務長兼莆田廣化寺監院,親近圓拙老法師學律。1991年返回平興寺,創辦普隱學堂。1994年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同年當選為省政協委員。現駐錫平興寺,帶領僧青年學律。界詮法師多年來默默無聞地堅持弘揚律學,宣講「南山三大部」,培育僧才,推動規範傳戒,並曾多次應邀赴新加坡、臺灣等地講經弘法。
  • 普壽寺以戒律嚴謹著稱,尼姑要持守348條戒律,像吃飯、上廁所等
    而五臺山的普壽寺,作為我們國內最大規模的比丘尼道場,以嚴謹戒律、管教有致而著稱於叢林之中。當年,著名的歌手李娜就是在那兒剃度出家。1991年,一位胸懷大志的佛家弟子比丘尼,如瑞法師。她發願準備在五臺山創立一所女眾出家的道場,「律學院」。此寺院,完全繼承比丘尼持戒修行的佛教傳統。當年,如瑞法師初到這裡的時候,普壽寺已經變成了一所十分破敗不堪的簡易醫院。
  • 佛子當了解戒的內容,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
    8.不非時食,即在規定時間進食。(三)十戒。十戒針對已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沙彌、沙彌尼而立。它包括: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慾。4.不妄語。5.不飲酒。6.不坐高廣大床。7.不著香華,不香油塗身。8.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9.不非時食。10.不捉持生像金銀財寶。(四)具足戒。具足戒是比丘戒、比丘尼戒的總稱。
  • 道教全真派的戒律
    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針對宋末天師道出現的種種弊端,借鑑佛教的思想和制度,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張以內丹修煉為手段,達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陽創教之初,就對全真派的立教原則作了闡述,有《重陽立教十五論》傳世,其中對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為準則作了全面的規定。
  •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四分僧戒本》中疑惱戒云:若比丘年滿二十,當與受具足戒。若比丘知年未滿二十,與受具足戒,此人不得戒,諸比丘亦可呵,彼愚痴故,波逸提。對於這種受戒而又沒有得戒的人,有智慧精通律藏的法師應該告訴他,這樣不得戒,應年滿以後再來受戒。關於比丘尼的情況,《十誦律》說:比丘尼如法舍戒後,如果重新再受戒,不得戒,也稱為賊住難。
  • 談談道家的戒律
    正一法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託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成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籙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會為八戒。
  • 這些戒律又是如何制定的?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期由印度傳入到中原的,並對中原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佛陀在世的時候,為了規範弟子們的行為,就制定了一些列的生活準則來約束弟子,以更好的方便修行。戒與律雖然有些不同,但是後世也基本合稱為戒律。戒,是發自內心的守規律;律,則就是指訂立的規律條文。
  • 道教的戒律一禁忌,修道之人不可不知!
    正一法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即老君五戒,託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成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籙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會為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