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戒律一禁忌,修道之人不可不知!

2021-03-04 道教記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軍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成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藥;說百病等等。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想爾九戒體現了老子《道德經》的宗旨。正一法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即老君五戒,託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成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籙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會為八戒。五戒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視災異;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成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五戒失一則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亦稱「九真妙戒」,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親口宣說,佩奉者升入九天,輕侵者墮入九地。《道法會元》卷二O稱,「九真戒者,宣告亡靈,奉戒專心,克臻妙道。」據《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稱,此戒內容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人損己;六者不咳,兇怒凌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入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成專一。《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籙,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迴,直上丹天。

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說》裡就制定初真戒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放日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人俗的樞紐,每人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不得耽著,以作倡伎。

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成。

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優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託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一切苦腦。「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範,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嚮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王常月在初真戒後面,還加上了女真九戒,作為道站信女修持之戒,九戒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造穢行;三日,借諸物命,慈憋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日,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日,不得數赴齋會;八日,不得虐使奴僕;九日,不得竊取人物。

道教經書上講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中極戒是元始天王授給太上高聖道君,以傳太微天帝及太極高仙。此減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成」。中極戒的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第,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戒律之一。但中極成中有的內容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則應區別對待。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接中極戒。

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三壇圓滿即為全真傳戒時以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三戒為主的三壇傳授方式。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道書上講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威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經師。

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仙真聖誕或有齋醒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範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田,齋田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田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裡必須嚴格持戒、護成,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淨心感化世人。

違成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準,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推單(開除)。

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曆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裡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在正一授籙醮儀中,籙生要表示決心,終生遵奉「三皈九戒」。

「九戒」即:

一者克勤,愛國守法,是念真戒;

二者敬讓,孝敬父母,是初真戒;

三者不殺,慈救眾生,是持真戒;

四者不淫,正身處物,是守身戒;

五者不盜,推義損己,是保真戒;

六者不嗔,兇怒凌人,是修真戒;

七者不詐,諂賊害善,是成真戒;

八者不驕,傲乎至真,是得真戒;

九者不二,奉道專一,是登真戒。

籙生在掌儀道長的領導下,於道壇上要發「十二願」。其內容是: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四願融洽八埏;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籙生授福;十二願正教興行。

天師道的授籙活動,規模較為隆重,場面較為壯觀,是正一派用獨特的方式方法,為道徒宣揚各類自律戒規的一種傳度制度和儀式。「三皈、九戒、十二願」是正一派道士宣示奉持「清規戒律」的信念和決心的規定方式。

戊日是道教的一個術語,也是道觀諸多講究之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仙道的禁忌;通俗稱之為「戊日」或是逢戊。

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曆上推,每六十天為一輪,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也稱「六戊」。

六戊,分為「明戊」和「暗戊」。

「明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

念修行量經和拜靜鬥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

「暗戊」口訣為:「正羊(未回)二犬(成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已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幹斤」。

道經【女青天律】記載說:六戊日不可燒香誦經,故,道院非常講究,很是忌諱。修道的人為了道觀的安寧、清泰,謹遵這種傳說講究,每逢六戊日,不動土、不砍伐、不誦經、不鳴鐘鼓法器。香客燒香亦不鳴磬,戊日的這一天,道院顯得異常清淨。

「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燒香誦經,建齋設酸,關申天曹者,喪體減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育之門。若干人非接法篆者,罪又減三等。惟道家戊日燒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並無解釋之幾可不慎之。」

據《九天神霄戊口禁忌》云:「昔漢武帝好道求仙,於元豐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日: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至。王母日: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飢謹。帝曰:戊禁最重如何攘解,可免此災。王母日:戊禁最重,無法攘解,不推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戊日不可澆灌肥糞觸穢地靈。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壽絕嗣,動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則令人眼目失明,飛災橫禍相侵,動土,則犯主府星辰。秋犯六戊,則令人遭瘟癟時病,動土,則犯五嶽四讀。冬犯六戊,則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財物,動土,則犯后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成禁忌,即得時和歲檢,衣食自然。言畢,王母須臾上升而去。以上出自《女青天津》」

修真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講究

在道教泛指三種腥味肉類食品;一般稱大雁為天厭;犬為地厭;鯉、鱔、龜為水厭。在全真教的道觀傳統講究不食五葷三厭.歸依道教初級五戒者不食酒肉。

天厭飛禽類多食失「神」。

地厭走獸類多食阻「氣」。

水厭水族類多食耗「精」。

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為它們在體內會產生酸性,使血液受到過多酸性毒液的汙染,容易發生心臟病、中風、血壓失調等。 以上三類有暴戾橫逆之氣,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為它們在體內會產生酸性,使血液受到過多酸性毒液的汙染,容易發生心臟病、中風、血壓失調等。

《孫真人衛生歌》也認為某些動物知情達理,他說:「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於是道教形成了「三厭」之戒的傳統。「三厭」就是孫思邈真人提到的天厭雁、地厭犬和人厭鯉。

所謂四大葷指的就是「牛肉、鳥魚、鴻雁、狗肉。」這就是天師府的四不吃。其原因據說是:

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勞了,不能吃。

人們通常說; 「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道友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遊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精神可貴可佳,吃不得。

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悽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生蔥,韭,大蒜,小蒜,葫荽。

按《玄都定罪律太極科》曰:五辛食之念誦,條戒內為第一罪,謂修持諷誦,觸犯神靈,忤穢真界,獲毒蛇穿心獄報,大槩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經日尚臭,出口對語,於人尚且厭之,而況朝真行事乎。此外凡薤蕌似蔥之類,皆勿食也。

五葷之菜是一些氣味比較濃厚的家菜或者野菜,食五葷之菜雖然當時清脆可口,但入內後通過腐化體生穢濁之氣,內則令人先天靈感之智閉塞,影響功力上升,為清修者所不取;外則臭穢之氣隨口散發,一派五葷之氣味,穢汙清淨壇場,為神鬼所不喜,致使道不彰顯、神不降臨,有礙與修行,反造愆憂。特別是腥葷之物更為修行者所忌諱,如;魚、羊肉就屬腥葷,故清修者必須禁忌。何為五葷?答:所謂的五葷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五種味厚香濃的五種菜,即蔥、韭、蒜、薤、荽這五種香菜,亦稱為「五葷菜」。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為五葷菜。酒與肉不在五葷之內,道教為了約束道徒在三歸五戒裡制定了殺、盜、淫、妄、酒這五戒,肉與酒就包含在第五戒的「酒戒」裡。

有人初進道觀,見到鶴髮童顏的老道長,帶有敬意地問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多少?」然而老道長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道」又為什麼「不言壽」呢?這是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石是悅生惡死,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壽」也。

道教規定,逢陰曆天幹為「戊」之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能焚香、朝神、誦經,也不能鳴鐘鼓、做齋醮。

按《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載:「昔日武帝好道求仙,於元豐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曰:『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來?』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飢謹。』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災?』王母曰:『戊禁最重,無法禳解。不惟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戊日不可澆灌肥糞觸穢地靈。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壽絕嗣,動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則令人自失明,飛災橫禍相侵,動土,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令人遭瘟蝗時病,動土則犯五嶽四瀆;冬犯六戊,則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財物,動土,則犯土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時和歲稔,衣食自然。』言畢,王母須臾上升而去。」因此,道教有「戊不朝真」之禁忌。道教宮觀於「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必須懸掛「戊」牌,以告示道眾。

也是道門中一個很重要的禁忌。道教徒除父母、師父逝世時叩拜外,對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究其緣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輕死、悅生惡死;二是免遭陰穢之氣。

 道教還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作為道士也不得應聲而起。

即用齋,也就是吃飯或用餐。中國有兩句俗語,一是「吃飯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士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過齋堂亦是道教宮觀的儀範之一。道士在吃飯時,與世俗人吃飯有很大的區別。如: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昔時,北京白雲觀齋堂門旁有幅對聯:「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由此可知,道士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所以,他人不得打擾,吃齋者也不得起身。

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

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修煉內丹是道士的頭等大事。道教徒修煉的目的是期望得道成仙,進入神仙極樂之境。所以,靜坐時應排除幹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道教有「正一」和「全真」兩大教派。在飲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道士在非齋日可飲酒茹葷。但據聞,歷史上天師世家還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烏魚、鴻雁和狗肉。蓋牛忠、烏魚孝、雁貞、狗義之故。

從廣義上講也屬於道教禁忌的範疇,如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葷)。另外,玄門持戒威儀(出入威儀、事師威儀、視聽威儀、語言威儀、盥櫛威儀、飲食威儀、聽法威儀、出行威儀、起立威儀、坐臥威儀、作務威儀、沐浴威儀)也都屬於道教禁忌的範疇。如「事師威儀」中規定:「師禮拜,不得與師同拜;師前不得受人禮拜;燈月下,不得履踐師影。」若違反,則是犯忌。總而言之,道教的禁忌很多,在此難以一一介紹。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參訪道門,或是旅遊觀光,均應注意道門禮儀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將對一些道門禁忌略作介紹。

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莊嚴。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弔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淨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乾淨,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醮壇所用之燈,須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蕃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也都不能用於祭神。

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為準;忌用右手捻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齧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門內部具有濃鬱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等。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辛;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淨而已。

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三是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臺、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他習俗。四是叩首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門問禁,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莊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形儀,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譁。特別是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必須吃素,因此,在香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帶放葷菜

1、嬰兒出生未滿月者,產婦需做完月子方可進入廟宇(出入產房者須待嬰兒滿月後方可入廟宇)。

2、參加喪禮告別式者,須滿二十四小時方可入廟宇參香。

3、探視亡者最後一面者,須滿一週後方可入廟宇參香。父母或公婆往生者,須滿四十九天後方可入廟宇參香。滿週年後方可向玉皇大帝參香。

4、內外祖父母或夫妻,兄弟姊妹往生者,須滿三十五天方可入廟宇參香。

5、堂表兄弟姊妹往生者,須滿八天方可入廟宇參香。

6、女性有生理期,須經期潔淨後方可入廟參香。

7、衣冠整潔,切忌袒胸露背,對神不敬。

入廟宇參香者須服裝整潔,不宜著無肩帶或低胸之上衣及迷你裙或褲,更不宜濃裝豔抹。在傳統農業社會裡,上香敬拜聖尊時,重要的除了虔誠的心意,還須身心潔淨,所以對這些宗教禁忌都會自我約束,也是老祖宗留給後人敬天地畏鬼神、謙卑互敬之禮節。或許有些信眾無法接受此理;但深思後,在我們生活中,若要會見尊者或拜訪長輩,大家也都會注重服裝儀容之整裝與潔淨,這正是互尊互重之基本禮儀。 

丨傳統文化陪伴我們成長丨

微信搜索微信號: bjpgywm

常道微信:changgaolu

每天為您推薦與文化、養生、健康相關的知識及資訊。感悟信仰力量,感受溫暖喜悅,共築健康身心,弘揚傳統文化。

原創投稿請發送至網易郵箱:bjpgywm@163.com

長按下圖二維碼即可關注道教記:

相關焦點

  • 道經雲:若犯所忌戒律,天奪其算,神降之殊,修道40忌!
    道之淵深不可測,學之涯無邊無際,修道不可有分別之心,派別之分,高低前後之別,不能有好玄之心,奪妙之欲,不能有功強權高,享樂之行為。要懂得尊師重道,重師如重道。師者長恆之緣,修道者應謹遵之。道經云:若犯所忌戒律,天奪其算,神降之殊。小道花了N天整理的,先賢的確用心,希望對修道者有幫助。本文是摘錄,由道藏起居調攝篇,或祖師百戒內錄出。
  • 談談道家的戒律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 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籙,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迴,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說》裡就制定初真戒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 從宗教儀式與戒律看道教的兩種傾向
    一、宗教儀式與戒律的開放所表明的態度宋人呂元素《道門定製·序》:「至簡易者道,而至詳備者禮。凡人之所以事天者道也, 因事天而起至誠之心者,有禮存焉。此聖人垂世立教之本旨也, 然於繁簡之間當有所折中而不可過也。
  • 道教全真派的戒律
    作者:未知   首發:網絡全真派戒律的形成: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陽創立的道教新宗派,與元代大德年間形成的正一派同稱為道教的兩大教派
  • 道教修煉:張三丰祖師的修道思想(經典收藏)
    張三丰承繼了道教心性修煉傳統,他說:「修道以修身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意誠心正,則物慾皆除,然後講立基之本。」《玄機直講·煉丹火候說兩篇》云: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則天心來復;人慾既淨,則天理常存。
  • 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會有這些特徵!
    翻翻祖師傳記,那些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以下特徵:《抱樸子·塞難篇》云:「命之修短,實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天道無為,任其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命屬生星,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屬死星,其人亦不信仙道,則亦不自修其事也。」
  • 道教基礎知識問答
    6、道教的戒律有哪些?      道教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極三百大戒、圓滿天仙大戒(以上統稱三壇大戒)、太上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經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經二十七戒、度人經十二戒、道德經二十七戒等。
  • 道教的全真派與正一派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傳統宗教,形成於東漢,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學說、鬼神祭祀以及佔卜、符籙、禁咒等巫術綜合起來的產物,所謂「道家之術,雜而多端。」道教組織形式最初為民間教團,包括五鬥米道、太平道等。全真道教義的特點有:(1)提倡三教合一。王重陽本出儒門,繼讀佛教《波若心經》而有徹悟,甘河遇仙,授以秘訣之後,乃出家修道。由此經歷,提出三教圓融的思想,並以一本三枝為喻,認為「三教者不離真道」,所以教人讀《道德經》《清靜經》《波若心經》《孝經》,兼採道、佛、儒三教經典。(2)不尚符籙,不侈談神仙長生,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的內丹修煉。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修煉重視性命雙修,把凡人修道成真後稱為神仙。《黃庭經》曰;「淡然無味天人糧」,同時,道教有講究「濟生濟死,普度一切」的精神,認為世上的生靈,都是天地所賦予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不論大小多少,都是一個生命,修道之人應該有惻隱之心,對其加以愛護憐憫並珍惜,不應有所殺傷,按照這種思想道教的飲食應當是「淡然無味」且以不破壞自然界的和諧為原則。
  • 經功浩力不思議,如何正確誦讀道教經典?
    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覆誦念多遍的。道教認為,通過誦經萬遍,道士可以達到修道成仙、與神溝通的目的。據《無上秘要》引「洞玄空洞靈章經」稱:「善信男女,香燈供養,見世光明,身入無為,受福自然。若能長齋,誦經靈章,萬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飛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洩。」
  • 道教全真派的傳戒科儀
    各行各業、各門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規矩,對道教而言,這個規矩就是戒律了。《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說:「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其實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歸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說:「既稱道士,非道士之模範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規不習。」所以「戒」就是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
  • 道教日常裝束寓意深刻,遵行五行,由此可看出他們的修道境界來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日常裝束:道袍、道巾、道冠、鞋襪。道袍道袍的樣式均是直領,肥大而寬鬆,寓意瀟散、包藏乾坤、隔斷塵凡;右腋處通常有兩根飄帶,以示飄飄欲仙之意。道袍的顏色多是青、藍色,這是道教繼承五行學說和「貴生」思想的表現。在五行學說中,青色屬木,為木葉萌發之色,寓有萬物生發之意,同時,青色屬東方,為道教信仰中「十洲三島之所在,是道教徒嚮往的理想境地。
  • 全真派戒律
    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陽祖師創立的道教新宗派,與元代大德年間形成的正一派同稱為道教的兩大教派。王重陽祖師創教之初,就對全真派的立教原則作了闡述,有《重陽立教十五論》傳世。其中對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為準則作了全面的規定。王重陽祖師的幾名弟子,如馬丹陽祖師有「十勸」語錄,勸勉門人的行為舉止;邱處機祖師創三戒之制,立「三壇大戒」。 元明之際,全真派有較大的發展,創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觀。隨著道派和道觀的增多,繼而制訂了《全真清規》。
  • 修道是難得的福報!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這幾個特徵!
    如今信仰道教的人有很多,但是信道之人,未必會修道。
  • 神說,這個東西你不能吃:宗教中的飲食禁忌
    但是在修道之人看來,有些食物會阻礙他們飛升。從各個宗教的飲食禁忌中,我們可以約略看出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和信仰條例。「你們不可吃……」:亞伯拉罕傳統宗教宗教中飲食禁忌在亞伯拉罕傳統宗教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一種民族宗教,猶太教有著非常嚴格的飲食傳統。
  • 全真派戒律的形成
    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陽創立的道教新宗派,與元代大德年間形成的正一派同稱為道教的兩大教派。
  • 在修道人眼中
    很多人,不論學佛學道的,都認為自己的中脈已經通了,這是不能開玩笑隨便說的,現在我先把學理根據告訴諸位。我必須要先聲明,我沒有通哦!真正脈輪一節一節通了,一定有一節一節的象徵,有一節一節的作用。脈輪通了他本身的神通智能一定具備,那不是開玩笑的。你身上發脹了,不要自認為氣脈通了,這是個科學,不是憑你自己的想像。現在很流行講氣脈,氣脈怎麼樣才是真正的通呢?
  •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時間:2020-09-02 13:46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說到中元節,不少地區都稱之為鬼節,因為帶有鬼字,所以有著一些讓人覺得恐怖的色彩,傳統的中元節習俗主要是祭祀,祭奠已故的親人,所以有些禁忌是不能做的,那麼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每年的農曆七   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 知人不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苛盡,苛盡則眾遠!
    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意思是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辯。孔子回復道,「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就是說伶牙俐齒,咄咄逼人經常會被人討厭,若是一味地言無不盡,觸及談話對象的痛點,那麼身邊的朋友必定會一個一個離你而去。
  • 道教全真派與正一派有哪些區別?各派修煉有何特點?
    前段時間,一款古風模擬經營類的小遊戲《江南百景圖》在年輕人當中風靡一時。筆者作為其中的一名玩家,玩到了可以建設道觀的級別。知府在得知七叔修道的意願後痛哭流涕,把家裡深藏多年的好酒挖了出來,包括埋藏地底16年的女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