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壽寺以戒律嚴謹著稱,尼姑要持守348條戒律,像吃飯、上廁所等

2021-01-08 地平線薦賞

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有一些比丘尼的道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尼姑庵。但是,它們大多數都不被外界所熟悉。而五臺山的普壽寺,作為我們國內最大規模的比丘尼道場,以嚴謹戒律、管教有致而著稱於叢林之中。當年,著名的歌手李娜就是在那兒剃度出家。

1991年,一位胸懷大志的佛家弟子比丘尼,如瑞法師。她發願準備在五臺山創立一所女眾出家的道場,「律學院」。此寺院,完全繼承比丘尼持戒修行的佛教傳統。當年,如瑞法師初到這裡的時候,普壽寺已經變成了一所十分破敗不堪的簡易醫院。

而且,當時寺院資產只有僅存的105塊錢。不久以後,在如瑞法師的奔忙求助下,當地政府批給了她40畝土地,作為普壽寺的重建用地。於是,法師白手起家,廣結善緣,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這裡如今已經有1000多尼眾,是國內最大的尼眾佛學院。

在佛教界,每年的農曆大年三十,都是一個十分重要而熱鬧的大日子。位於五臺山臺的普壽寺,也不例外。普壽寺與國內其它尼姑庵一樣,都不對外開放。不像一些男僧的佛門寺院,對一些遊客實行開放,並獲取一定的門票收入,來補貼寺廟的管理費用。

不過,雖然普壽寺平時不對外開放,但是大年三十這一天,還是有一些與寺院相熟的在家居士,會從各地趕來拜年或過年。平時清雅寧靜的寺院,因為過年有居士們來訪,比平時顯得忙碌了許多。然而,即使是外來的居士,也要遵守寺廟內的一些戒規,去齋堂吃飯也要排隊。

作為中國佛教4大名山之一,五臺山有許多歷史久遠的佛家寺院。普壽寺,最早建於北宋。在清光緒年間,曾經是13世喇嘛的一所行宮。如今的普壽寺,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尼眾道場。因此,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港、澳、臺以及國外的一些女信眾和佛教徒。

其實,即使是大年三十,普壽寺提供的齋飯,跟平時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有一部分菜飯,還是上頓的剩菜、剩飯,不過按戒規剩飯都要留到下一頓,不能浪費。在這裡廚房叫「大寮」,每天在大寮幫廚的是不少出家不久的沙彌尼和準備出家的小居士。

在普壽寺,日常用齋也是佛弟子們修行的一種功課,這使得整個過程表現出一種很強烈的儀式感。齋堂外的告示板上,寫著佛陀教誡弟子在用齋時,應做的五種觀想,即「感恩、反省、不貪、不分別、持正見」。因此,佛門道場的齋堂,大都叫做「五觀堂」。

午前11點一刻,尼眾們列隊從法堂走出,秩序井然地走向齋堂。按照佛制,出家人每天只吃早餐和午餐,佛門叫「過午不食」。普壽寺要求所有的尼眾,也都要做到這一點。另外,尼眾在坐下的時候,要把僧衣撩起,不能坐在衣上面。然後,先吃3口米飯,再在心裡發願。

中途添飯的話,把飯缽放到桌邊,如添一半飯,就用勺子在飯缽的一半位置劃一下,就等於是加半碗飯。同理,如果要菜的話,就把菜碗拿過去即可。當吃完飯以後,如果碗裡還有米粒和剩菜,要用開水把碗一涮,再把碗中的水,全部喝掉。這代表佛門一句俗語,「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據法師介紹,一般受過挫折來普壽寺的人,當她們知道在這裡,需要每天早晨3點半起床,念經、禮佛等事宜,大多數人呆不了3天,就會逃走了。因為,這些人對世間的東西,不是看破而放下的,只是受到刺激一時衝動而來。所以,這類人很難安心待下去。

在除夕之夜,普壽寺法堂會舉行一場傳燈法會,「滅除心頭火,提起佛前燈。願以大智慧,照破眾無明。我親接法燈,當發無上心。誓護正法教,廣度諸眾生。」

在漫長的黑夜裡,如果點一盞燈,會照亮身邊的人。如果我們都肯了做一盞明燈,那這個世界一定瀰漫著光明。

而大年初一,普壽寺的尼眾和來自各地的居士們,都會齊聚在法堂前,準備參加一年一度的登山拜黛螺頂的活動。我們知道,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朝拜黛螺頂可以獲得消除無明、宜於修行的智慧。所以,許多信眾到五臺山,都會一步一拜或者三步一拜地登上1008級臺階的黛螺頂。

另外,每逢新年,普壽寺都要舉行一個比丘尼誦戒的法事活動。相對於比丘僧的男眾要持守250條戒律,比丘尼要守的戒律,更是多達348條之多。整整比比丘僧眾,多出近百條的98條戒規。可見,比丘尼在佛法修行一途,勢必要更加地艱難一些。

「誦戒」,即,每次由一位比丘尼當眾背誦348條的戒律。並且,在誦戒時,在法堂外等候的是指受過沙彌戒的一些尼眾,佛門稱其為「小眾」。這些出家時間相對較短的小眾,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認可,才可以受具足戒,成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

此外,普壽寺還有一些帶發出家的小居士,也要在寺院裡經受考驗。而這些小居士,在招收時都有年齡和學歷的一定限制,就是說必須是25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才可以來普壽寺鍛鍊。這其中,大多數的居士,都是通過本人所在地的法師,介紹和推薦而來。

此外,這些小居士來到普壽寺以後,還不能馬上出家受戒。而是需要經受一年多的鍛鍊,在根據他們日常生活與修行當中的個人品行和做事原則等細節,然後,由寺院的師傅們進行認定。如果時間符合要求,大家又覺得她們基本合格,才會給她們落髮出家,成為一名「小沙彌尼」。

從普壽寺的寮房二樓,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戒為師」的牌匾。在寺廟內戒律無處不在,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一切尼眾們,包括她們日常生活和每天修行當中的每一個細節。所以,尼眾們通過自身的體、語、意來感悟這些戒規,才能讓尼眾們能保持一個清淨的內心。

比如:如果有僧尼要去廁所,首先要把身上的長衫脫下,掛在廁所外的牆上。進入廁所以後,還有換下自己的鞋,穿上裡面的拖鞋。因為,外面的長衫和鞋子每天都要在佛殿裡面拜佛、禮佛,所以,不能將其帶入廁所。最後,上完廁所還要洗手和漱口。

午齋過後,女尼們大都居所休息,而時間為12點半至下午1點半,一個小時休息。另外,女尼的睡覺姿勢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就是右斜而臥,而且右手掌要枕在頭下,左手要放在大腿上,就像獅子臥一樣。至於這樣的要求,是讓人更容易醒來,對身體也有好處。

另外,在佛門的寺廟內,每天的晨鐘暮鼓也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功課,是「取振聲發聽、精進覺省」之意。在普壽寺的尼眾們,規定晚上10點上床休息,而且在睡覺之前,每個尼姑都要完成「六念」,主要是不斷提醒自己,明天我要3點半起床等等。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被小編介紹的這些清規戒律所嚇到,有的人甚至抱怨這樣的生活,簡直沒有一點點的自由可言。但大家不要忘了,這是佛門世界,不是世俗世界。

「清規戒律」,其實它的存在不是來束縛出家人的一些種種自由,而是通過這樣的一些戒制,來告訴人們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出家之人,就一定和在家之人有所不同、有所區別。

我們從佛家來講,其實出家人就是在家人的老師,那老師就一定要有老師的典範,就是要起到一個表率作用。如果出家人跟我們俗人一樣的境界,那麼誰還會去相信極樂世界、相信佛法無邊呢?所以,出家人要去融入清淨的生活,是離開惡法後的一種清淨的內心享受。

相關焦點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但根據自己的能力,可以隨意承諾守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和五戒。頌詞中沒有說「四」戒,實際也可以,比如居士五戒當中只能守一條,叫做一戒居士;守兩條,就是二戒居士;守三條、四條,則稱為多戒居士;五條全部守持,即是圓戒居士。不僅斷除五戒當中的邪淫,在這一基礎上清淨所有非梵行,就叫做梵行居士。對於這種梵行居士和八戒居士,很多智者認為,他們既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
  • 關於佛教的戒律
    有的人信佛以後,就拿佛教的全部戒律要求自己、要求信佛的人、甚至於要求不信佛的人。這有的師兄信了佛以後,不管有沒有受戒,嚴格照佛門戒律來,不分居士戒、菩薩戒、比丘戒(注意:在家人千萬不要閱讀出家人的戒律,也別在網上講,那是犯大過,後果很嚴重),只要聽說了就戒起來,而且以此對照別人、要求別人,看到誰的行為沒有符合他看到的那條戒律,就認為造惡業,甚至橫加指責,這就是走得過頭了一點。凡事過猶不及,過了也會導致其他問題。
  • 「女子佛學院」普壽寺:入院考試比高考還難,大多數是本科畢業生
    始建北宋的普壽寺,因緣重建,開設佛學院普壽寺始建於北宋,北倚北臺頂,南近大白塔,位於五峰懷抱之中。1991年,住持如瑞法師(現任五臺山女子佛學院院長)帶領數十位女僧,白手起家,重建寺廟,並開設佛學院。如今,普壽寺佔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在普壽寺修行的比丘尼多是大學畢業生,她們在受戒前都經過了三年的考驗。普壽寺信奉「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淨土為歸」的宗旨。
  • 五戒是佛教徒最根本要守的戒律(宣化上人)
    居士,就是居家之士,也就是在家相信佛法的人,守持五戒奉行十善的人就叫居士。◎ 什麼叫「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五種戒。現在有很多人受過五戒了,這都叫居士了。◎ 佛教徒要守持的根本戒律五戒是佛教徒最根本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你常常不殺生就得長壽報,壽命會長。為什麼有的人壽命長?有的人壽命短?壽命長的人,因持不殺戒得長壽報;壽命短的人,因他歡喜殺生就得短命的果報。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戒惡行善,現在列表如下:總之,佛教對於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儘量不作,凡事對眾生有利的事,都要去作。佛教是開明的,也是圓融的。戒律並不是一刀切,裡面劃分得非常詳細,有基本戒,有支分戒,還有破戒的對境,動機,行動,結果等因素。
  • 這些戒律又是如何制定的?
    戒與律雖然有些不同,但是後世也基本合稱為戒律。戒,是發自內心的守規律;律,則就是指訂立的規律條文。對於出家人而言戒律是十分森嚴的。在漢傳佛教中,對於戒律也是十分重視的。這些戒律不僅包涵在他們的宗教信仰方面,還涉及到他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飲食方面的規矩要求的十分嚴格。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漢傳佛教對於僧人與酒肉的解讀。
  • 專訪界詮法師: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
    後來聽說有幾位在莆田廣化寺的同學,在圓拙老法師的指導下學習戒律。我得知這個消息,便到了廣化寺,開始親近圓拙老法師。圓老特別慈悲,讓我們幾位年輕比丘住在藏經樓裡,不需做任何雜務,集中精力學習戒律。那段日子也是特別平靜,每天除了吃飯、上殿、掃地,都是呆在藏經樓裡看書。當時寺院裡有些人對此有些不滿,但是圓拙老法師總是力排眾議,鼓勵我們認真學習,說只要有五位比丘學戒、持戒,便有正法住世。
  • 全真派戒律
    王重陽祖師與全真七子全真派戒律的形成
  • 佛教戒律簡介
    5.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鬚髮,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具體戒條略。
  • 嚴持戒律,讀誦大乘是學佛的根基!
    要改掉這些惡習,談何容易?所以必須用戒律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佛弟子最基本的戒律是以下五戒:一、戒殺生。一切眾生皆有靈性,殺害眾生就會與眾生結怨。眾生怨氣難平,冤深似海,生生世世和我們冤冤相報,無休無止。墮胎屬於嚴重的殺業,佛弟子應禁止墮胎!
  • 談談道家的戒律
    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
  • 佛教戒律略說
    佛陀時代,為了出家僧眾和在家信眾能夠身心清淨、和諧相處並最終得證道果,佛陀根據身邊弟子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事故,隨時提出、增減、調整行為規範,形成一系列戒律。佛陀辭世前告誡弟子:「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 道教全真派的戒律
    作者:未知   首發:網絡全真派戒律的形成: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陽創立的道教新宗派,與元代大德年間形成的正一派同稱為道教的兩大教派
  • 《七大罪 戒律的復活》戒律都是用來打破的吧。
    神啊,魔啊,什麼的,都是像律法一樣無法撼動,完美且無情,所以叫戒律,或十律吧。這跟現實生活很像。估計作者也是看透了這一切的虛幻,才創作了此番劇。劇中每一次看到七罪,或別的,因為情感,展現出了軟弱的一面,就覺得仿佛看到了自己。我知道,我因自己的感情而常常犯下錯誤,猶豫不前,或者患得患失。
  • 現代人在戒律方面常犯的一些邪見
    但原則上,出家人不能刨地。佛世的時候,六群比丘,為佛講法建造講堂,於是親自動手掘地。佛說,這是不可以的,違犯戒律。所以說,善事要善辦,即使能興發善的利益,也一定要以如法的方式去辦才好。  例二,如《五百問經》云:比丘破戒治生,得財造佛,有福否?(佛)云:地獄之罪,尚且不免,何況得福?  在《五百問經》上說,比丘破戒治生,得財造佛。「破戒治生」是什麼概念呢?
  •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簡單介紹一下。
  • 從宗教儀式與戒律看道教的兩種傾向
    現當代道教的實踐表明,各地道教的宗教儀式都採取了地方的特色,即道教的宗教儀式及其戒律從來都是開放的態度。另一方面,各地道教在宗教儀式和戒律方面,都出現了回歸傳統的傾向,希望更傳統地守持戒律,更懂得齋醮儀式。王常月設三壇戒與開壇傳戒的做法為一種值得反思的現象。當代道教受困於更開放抑或更傳統的矛盾,當從反思歷史和借鑑基督教現代轉換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 學佛之人,應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戒律?犯了戒又該怎麼辦?
    我們學《沙彌律儀》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不是說學了戒之後就能做得到,持戒守威儀是很難的,從某種角度講是不容易做到的。自力修行難,最基本的就是持戒難。持戒難,後面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都難了。持戒都持不了,想有禪定,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功夫也就開不了智慧。
  • 戒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
    戒律不是束縛,戒律反而是自由,怎麼說呢?  你看我們大家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走,高速公路一定有行駛的規則,大家都遵守行駛的規則,我們就會有行駛的自由,大家不會撞車,不會堵塞,所以大家都能很暢順,相安無事。但是如果有人不遵守的時候呢?就容易發生車禍障礙,大家都被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