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2021-01-08 我聞集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經達到了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是227條,藏傳佛教是253條,漢地的佛教是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條目和分類有所區別。

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條數是多於比丘的。比如漢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條。

沙彌和沙彌尼雖然不受具足戒的約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謂十戒,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做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積蓄金銀財寶。另外,沙彌日常還要遵守十四事和72威儀。

式叉摩尼專修四根本戒和六法。四根本戒是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六法是指身體不得與成年男子相接觸、不盜一針一草、不得故意殺害異類眾生、不得說謊、不得在中午之後進食、不能飲酒。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們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簡稱戒「殺盜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產。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不妄語,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所以說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別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獲得身心的自由與平安。

綜上所述,佛教對七眾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於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要求他們受具足戒。對於在家的佛弟子則只要求他們遵守五戒。這些因人而異的戒律,充分考慮到了修行者的實際情況,這樣既有法可依,又實際易行。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五戒是佛教徒最根本要守的戒律(宣化上人)
    你受一戒也可以,受兩戒也可以,受三戒也可以,受四戒、五戒也可以,受八戒也可以,但是不能受十戒;在家人不能受十戒,十戒是沙彌戒,可以受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你歡喜飲酒,好像我有個酒徒弟,不願受「酒」戒,你不受酒戒可以受其他的戒。「我喜歡講大話,這個『妄語戒』我不能受。」你可以受其他四戒。「我不能戒殺戒,有時候螞蟻小蚊蟲,在無意中我會傷了它們的生命。如果受戒再犯戒,那更有罪了。」那你可以不受殺生戒,這隨你自己的意思。受一戒、兩戒、三戒、五戒都可以,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什麼叫「居士」?
  •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簡單介紹一下。
  • 「你破戒了」,到底是破了什麼戒?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獨特且嚴格的戒律,佛教也是如此。但佛教的戒律並不神秘,也不故弄玄虛,都是來源於實際,根據我們日常的倫理要求匯總而來,是很理性化的,也很人性化。佛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善,雖然根據佛教徒修持層次的不同而不同,如在家的五戒十善,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但這些都是依照最基本的五戒十善為基礎變化而來的。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居士戒與其他別解脫戒有點不同,如果破戒,也可以在比丘、沙彌或者其他居士面前重新受。有關這方面的辯論比較大,一般來說,需要再次在其他人面前依靠儀軌受。斷除殺盜淫妄酒,即是居士五戒。但根據自己的能力,可以隨意承諾守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和五戒。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佛教徒一般統稱為「僧人」「僧侶」,我國漢族民間俗稱為「和尚」「尼姑」,通常分為出家與在家兩大部分。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五戒是指「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
  • 阿旺上師:什麼是五戒及相關開示(綜合整理)
    訂婚之前的男女關係都算邪淫。你跟什麼人有男女關係的話,看這個女的跟你有沒有訂婚,訂了這個就不算邪淫。沒有訂婚都算一個邪淫。就是這樣了。             第四個戒律是不妄語,不說騙話,不騙任何人,這個是社會和諧;    妄語也分兩個,根本戒和分支戒。
  • 五戒丨「殺生」的業報有多重?犯「不殺生」戒的後果是什麼?
    說起「五戒」大家並不會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由於是佛陀為在家人所設立的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居士戒」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經論上說,受持五戒來世可得人身,或來世可生天上。然而,在家居士為什麼要受持五戒?每日只求佛菩薩慈悲救度,有事抱一抱佛腳不好嗎?為什麼要守戒律呢?一位大德也曾說過「五戒是通往人天的護照」。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所以受、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五戒是「不 殺 生、不 偷 盜、不 邪 淫、不 妄 語、不 飲 酒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根本,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都應受持,故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
  • 普陀講堂 |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種類。戒學按內容可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惡的各種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這二者相輔相成,都是嚴防身、口、意三業,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事情。 定學,三學的第二個階段。定學指的是禪定、靜慮。六祖惠能大師雲「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 佛光講堂 | 五戒—詳解五戒
    >或許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並想要受持五戒那麼「五戒」究竟是什麼呢?什麼是五戒?不殺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殺是用各種器具,斷絕有情生命。殺戒以殺人為重,殺旁生異類為輕,殺人以具足五個條件成不可悔罪:一是人,二人想,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
  • 佛子當了解戒的內容,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
    (一)五戒。這是在家男女居士所持基本戒律。1.不殺生。2不不與取,即不偷盜。3.不欲邪行,即不作夫婦之外的欲事。4.不妄語,即不說謊話。5.不飲酒。(二)八戒。這是針對那些無法穩定地持戒的在家信徒設立的又叫八關齋、八戒齋。
  • 談談道家的戒律
  •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這個問題,是出家後求受大戒取得比丘——僧人資格,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我萌發了撰寫此文的念頭。然而遮難有多種,在居士五戒、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菩薩戒等各種戒法中隨著層次的提升,遮難的內容也隨之增加。因本人對戒律學習膚淺及寫作能力有限的關係,本文暫時只能對授比丘戒前所問的遮難進行探究,最後略為提及比丘尼的遮難。律藏典籍浩如煙海,諸部律中制定遮難的緣起、意義以及開緣又各不相同。
  • 佛教戒律簡介
    根據佛法傳播的時期,內容的不同,佛教的戒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聲聞戒(別解脫戒)二.菩薩戒(菩薩學處)三.密乘戒(密續誓句)一.聲聞戒聲聞戒是小乘佛教戒律,是別戒,就是七眾弟子各別而受的,如在家人受五戒、八戒,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
  • 佛教五戒
    五戒的內容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