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獨特且嚴格的戒律,佛教也是如此。
但佛教的戒律並不神秘,也不故弄玄虛,都是來源於實際,根據我們日常的倫理要求匯總而來,是很理性化的,也很人性化。
佛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善,雖然根據佛教徒修持層次的不同而不同,如在家的五戒十善,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但這些都是依照最基本的五戒十善為基礎變化而來的。
五戒十善分別是指: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具體說來,就是「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
身、口、意分辨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善:十善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做到了五戒,也就是十善,但要戒作惡的同時,也戒不去行善。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善則側重於修善。
如圖所示(五戒十善圖):
這五戒十善,總得說來就是要求「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別做惡,去行善。
五戒十善是對佛教徒的戒律,其實很普通,也是對我們每一個正常的人的正常要求,我們普通人照此去做也並不難,也是本來就應該去做的,所以說,五戒十善就是日常倫理的條理化,具體化,並無深意,也並不神秘,很符合實際。
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在這範圍之內的事,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儘量不去做惡,儘量去行善為善。
如果你不是佛教徒,也要如此去要求自己,也很正常。做到了五戒十善,其實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就是很好的人,很完美的人,自然也就能得到福報,好人有好報,有因有果,這是自然。
當然,五戒十善看似簡單,其實每個人,每個佛教徒,當日日以此為戒之時,也是很不容易做好的,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如一,嚴以律己。
這五戒十善的戒律,如果做了惡,就是犯了戒;如果不行善,那也是犯了戒,它們是和諧統一的,是一件事物的兩面。正身就是善,轉身就是惡,所以每個人,每個佛教徒,都應當時刻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們知道佛教是開明的,如果因為不知道做的到底是不是犯戒,雖然做了,這就叫無心犯戒,不是正罪,情有可原;但反過來,明明知道是犯戒,還去做,那就是有心犯戒,罪過可就大了。
也就是說,犯戒,一定是要心、境、事三者的相應相成,這才得破戒的正罪,是嚴重的,不可原諒的,這真是很人性化的。
大家可以牢記五戒十善,時時警醒自己,莫去作惡,多行善,有因有果,必得善果,必得善報。#學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