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戒的開遮持犯因緣?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區分?

2021-03-02 百年虛雲

問:什麼是五戒的開遮持犯因緣?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區分?

答:開,許可之意。遮,禁止之意。持,守持和遵守之意。犯,觸犯和失毀之意。

在佛教的戒律中雖然嚴格要求守持戒律,但是戒律的守持在某種情況下是有變通的,這種變通就是開許。戒律雖有開緣,但務必是要在不損害眾生、利益眾生的基礎上才能的,不能夾雜半點與破戒相應的發心。在小乘別解脫戒中不破戒的開緣,一般是指無相應破戒的發心,但因失誤而導致了破戒的結果出現,這種不為破戒。如,修行者蓋房子,自己失手將一塊磚頭從房子上仍下去,而打死了一個路人,這樣雖然是殺了人,但是屬於誤殺,而且也沒有殺的發心,因此這種就不屬於破戒了,這是小乘中所謂的開,但事實上小乘中是無有根本戒的開緣的。而大乘戒律中的開緣,則是為了利益眾生,行者安住於菩提心的境界中可以行開戒之方便,小乘中遮止的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根本重戒,在大乘中是可以有開緣的,那就是必須要行者安住在菩提心的境界中才能開戒。所以,大乘戒法本著慈悲願行,與活用戒法之精神,時有開許,稱為開遮持犯,為大乘戒之特徵。如安住淨戒律儀之菩薩,見盜賊欲殺害眾生,造無間業,不忍此惡賊死後受大苦,以慈愍心,斷彼性命,此即開殺戒。此中開緣在《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中有所說明。

犯戒和破戒這兩個詞,若詳細分別是有差別的。犯戒,是指於戒律有所缺犯,這一般是指觸犯非根本戒的輕戒。破戒,則是指做了違犯根本戒的事情,破失了戒體,所以叫做破戒。

感恩您的關注和分享

願吉祥

相關焦點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關於五戒是必須全受還是可以分受,在佛教經論中其實有不同的觀點。目前漢地佛教寺院給在家眾受五戒,一般是允許只受其中幾條。比如五戒最後一條「不飲酒」,這條暫時受持不了,受戒時就可以先不受這一條,以後因緣條件具足,再把這條補上。五戒全受稱為滿分,受四戒稱為多分,受三戒稱為半分,受二戒稱為少分,受一戒稱為一分。五戒最好還是滿分受持。
  • 簡述盜戒的開遮持犯
    弟子受了五戒,但是對於盜戒,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盜心。突然起來的一個念頭,是盜心嗎?比如,我在公司上班,當我用公共物品的時候,有時候,就突然起一個念頭,「我在盜這個東西」。如果,我在起這個念頭的同時移動了物品,我是否犯盜戒?弟子曾經去尋找過答案,可是沒有找到。感恩佟老師。佟老師答:這個盜戒,犯盜戒,這裡也會有一定的標準。
  • 五戒表解-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
    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受戒歌明蕅益大師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犯戒果報:殺生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佛學常識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懺雲法師:五戒詳解—何謂開、遮、持、犯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佛教五戒是什麼?  五戒是指「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範》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五戒是「不 殺 生、不 偷 盜、不 邪 淫、不 妄 語、不 飲 酒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根本,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都應受持,故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
  • 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 「你破戒了」,到底是破了什麼戒?
    佛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善,雖然根據佛教徒修持層次的不同而不同,如在家的五戒十善,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但這些都是依照最基本的五戒十善為基礎變化而來的。五戒十善分別是指: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具體說來,就是「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分辨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十善:十善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做到了五戒,也就是十善,但要戒作惡的同時,也戒不去行善。
  •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 破戒與破見有什麼分別?
    破戒可懺悔,破見不通懺悔;破戒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可以懺悔糾正,破見是根本思想的錯誤,在見解上無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遠與佛道無緣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 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 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
  • 詳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才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需要全體佛教信徒都必須遵守。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
  • 阿旺上師:什麼是五戒及相關開示(綜合整理)
    三淨肉的意思是什麼呢?不為我殺,我沒看到,我沒聽到,我沒有疑問,那一種肉叫三淨肉,那一種肉是可以的。    那三淨肉的角度來講,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都會吃,泰國緬甸這些師父都會吃,藏傳也會吃,我也會吃,是吃三淨肉。    那麼吃三淨肉,但不殺生,這兩個不矛盾。
  • 明證法師開示:因工作關係不小心犯戒,該如何是好
    弟子已受五戒,因工作關係不小心犯戒,該如何是好?是否可暫舍五戒,等有機緣再受?如此是否如法?  師父開示:當下懺悔。愚蠢,做不得。絕對不如法。這個不要推到工作那裡,就是你的福報不夠,自己也沒有下定決心,下定決心持五戒都沒問題。因為五戒就是公共道德,並不是很高的,應該能夠做到。  有人說,公司要請人跟業主拉關係要喝酒。那你說,不喝酒的人難道就不工作了嗎?
  • 《只狼》狼學家,破戒僧和源之宮的秘密,破戒僧到底破了什麼戒?
    今天這篇文章來聊聊破戒僧和源之宮。破戒僧破了什麼戒?佛門有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依漫聊君所見,他出現在水生村的最後入口,此時他是以幻影出現的;第二次出現在源之宮入口,此時才是真身。他明顯被當成了源之宮的守門人,作為一個會殺生的僧兵,顯然是一個強力的守門人。
  • 賢佳、賢啟法師舉報自己師長的行為是否是英雄壯舉?
    那麼,依據佛教教義,這種評價是否準確?弟子是否可以舉報師長的過錯?先不論舉報事項的真假,二賢法師這一舉動究竟是否符合佛法教義呢?第一章弟子是否可以輕毀自己的師長在佛教經論中,弟子不可輕毀師長的經文、論釋比比皆是。一、漢地經典:1、《佛說正恭敬經》云:佛告阿難。未來世中有如是等諸惡比丘。得是經已而不恭敬阿闍梨和上者。以無行故。說阿闍梨和上過。
  • 佛教中不可思議的因緣果報,一件衣服種下得度因緣
    如果我們出家,卻又耐不住寂寞孤獨,恐怕就會破戒;而一旦破戒,也就墮入地獄中受到各種懲罰,這怎麼可以呢?」比丘尼見她們有所顧慮,就說:「破戒就破戒,也沒什麼,只是一定要出家。入地獄就入地獄,轉世仍可以從地獄中出來,一切都有因果業報。」眾婦人聽的比丘尼此言,個個帶著好奇心,請師父解說因果業報之理。
  • 做餐飲的,店裡有很多的蟑螂和老鼠該怎麼辦?
    問:阿彌陀佛,我是做餐飲的,店裡有很多的蟑螂和老鼠該怎麼辦?達照法師答 當然,如果是自己發了菩提心,不殺生,不殺害眾生,發願讓他們走,他們也會走。另外一個,在家的居士如果受過五戒的人,五戒的人它打這個蟑螂啊,農民打農藥啊,還有蒼蠅蚊子啊,這些打了以後不算犯戒,只算犯錯誤。犯錯誤,就是你知道錯,打完蚊子了,說「對不起,阿彌陀佛,我下次不敢了。」這個就算罪業消除了;下次再咬你,你再一巴掌拍過去,「對不起,阿彌陀佛」,這個可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