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雲法師:五戒詳解—何謂開、遮、持、犯

2021-03-02 吉林市佛教義工公益平臺

受戒歌

明 蕅益大師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

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五戒歌

不殺生,大慈仁,物我一體如長春,蠕動蜎飛佛性等,賢愚貴賤無疏親。

不偷盜,充義奧,正直清廉明節操,心外無法可當情,菩提性具非他造。

不淫慾,梵行篤,身心皎潔如珠玉,泰山喬嶽立清風;等閒超出娑婆獄。

不妄語,誠相與,廣長舌相昏塗炬,矢口千金敵國欽,九界同歸作洲渚。

不飲酒,離群醜,智慧照明師子吼,衣裡圓珠豈更忘,免得親翁再苦口。

五戒表解

懺雲法師

殺 戒

釋名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

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

制意

一、由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此生結冤,後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珍貴之財物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次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須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輕重

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

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為逆罪。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又就

一、能殺心(痴重、嗔貪次之。)二、所殺生。三、所用殺法。

罪報輕重不同。

開遮

開緣有三:

一、為救多數之人。

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

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犯戒果報

殺生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

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五、心懷恐怖。

六、惡夢。

七、眾生憎惡。

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持戒果報

戒殺

一、戒殺即為修無畏施。

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三、滅斷嗔心,蠲除熱惱。

四、少病、長命。

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

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七、解除怨結,廣結善緣。

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

九、於未來世,富貴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發願,則必往生淨土。(以下四戒例此。)

盜 戒

 

釋名: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類分多種:

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訛賴取。六、抵謾取。

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

制意

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

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因之以致失命。

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

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五戒悉同。)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偷盜故。

次第

一、就十善業及十惡業,皆先殺次盜。

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

具緣

具六緣成犯。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盜心。

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即為重物)

五、興方便。

六、舉離本處。

輕重

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

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

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開遮

開緣有五:

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

二、己有想。

三、糞掃想。(即極賤之物。)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

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隨力所能,罰治

奪取,還所有主,不犯。

犯戒果報

偷盜: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持戒果報

戒盜:

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

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讚嘆。

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淫 戒

釋名:染情逸蕩,汙穢交遘,名不淨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淨行,是名邪淫。

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

制意

一、淫慾能系縛眾生,不得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

二、損自德行故,以染汙心看女子,越毗尼罪,何況身犯?

三、業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擾亂靜心故。謂慾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網故。經雲淫慾者,是眾魔境界。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淫慾故。

次第

菩薩利他,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為先,因淫念染汙淨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為違背自利故。

具緣

具五緣成犯。

一、是眾生。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五、與境合。

輕重

就心、境、數論,罪報輕重不同:

甲、就心,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與尊重之人,乃親人犯淫罪重。

丙、就數:一、 暫犯即止。二、數犯乃斷。三、 數犯數斷。四、犯而久續。 (前輕後重。)

開遮

開緣有三: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 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淨如佛,可開方便,否則不可。

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若犯手淫,或調戲婦女,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出家僧眾唯遮無開。

犯戒果報

邪淫

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三、得不隨意眷屬。 四、淫慾為因,生死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迴之苦。

持戒果報

戒淫

一、諸根調順,永離喧動。易修禪定,得真實慧。

二、人天尊敬,諸方讚嘆。

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友貞順,純潔無雜。又離於女人所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

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妄 語戒

釋名: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亦攝惡口(罵詈語)、兩舌(離間語)、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

制意

一、業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

二、誑惑人故。回惑人心,惱害他人。

三、閉善路,開惡端故。欲造惡業,妄語在先。

四、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

五、鬼神棄故。諸天鬼神,捨棄不護。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妄語故。

次第

前三為身業在先,此為語業在次。然語業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

具緣

具六緣成犯。

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起誑心。四、覆實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

輕重

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開遮

大妄語開緣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戲笑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噁心。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解除他人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犯戒果報

妄語

一、墮三惡道。二、多被誹謗。 三、為他所誑。 四、言無人受。五、語不明了。六、種不得果。 七、口氣臭惡。

持戒果報

戒妄

一、口常清淨,如優缽羅香。(優缽羅為蓮花之一種,其花奇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

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

四、未來生處,恆聞如意音聲。

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酒 戒

釋名: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僕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

次第

前四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戒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

具五緣成犯。

一、是酒 二、酒想。 三、有飲心。四、無重病因緣。五、入口咽下。飲則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犯戒罪。

一、自飲犯五戒中酒戒。二、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輕重

南山律祖云: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淨戒,焉啖羶臭,理不可也。今按吸菸,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

開緣有二:

一、 病時遍以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菸及食五辛。

犯戒果報

飲酒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持戒果報

戒酒

一、神智清明,恬靜安寧。二、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推薦平臺   菩提心 (菩提學處)

 

     微信號:ptxptxc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本平臺很多內容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繫,歡迎各位提出寶貴意見建議,您們的支持與提醒,是我們將平臺做好的動力。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五戒表解-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
    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受戒歌明蕅益大師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五戒表解懺雲法師編殺 戒釋名: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乙、就境,與尊重之人,乃親人犯淫罪重。丙、就數:一、暫犯即止。二、 數犯乃斷。三、 數犯數斷。四、 犯而久續。(前輕後重。)開遮:開緣有三:一、若睡眠無所知覺。二、若不受樂。三、無有淫意。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淨如佛,可開方便,否則不可。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
  • 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一善培植福田助建日行助印供燈放生請佛像請法器請加入淨覺法師每日一善微信群微信號174749404普蘭帶入群淨覺法師倡議:食素、戒殺、放生、念佛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範》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
  • 懺雲法師:為啥精進學佛修行反而還會生病呢?
    最初不敢,就是冒了一身汗,以至於頭上一把汗,抹成像水一樣往下甩,也不敢開電風。以後就敢開了,敢開了偶而天涼的時候,還要又變成感冒,漸漸久了就好,電風再扇,很少有得感冒的時候。以至於晚間睡覺,有時候我還開一開在屋子裡吹,也不至於感冒了。 這樣想,還是自己體力不充足,漸漸體力充足了,也就不感冒了。那麼過敏性的感冒是自己的業障,業障漸漸消除了,就不感冒了,現在就不那麼感冒,這是我的經過。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對五戒還不太了解,或者覺得自己暫時還沒辦法做到五戒的要求,可以先皈依,以後等覺得自己能持五戒了,再來請師父受五戒。皈依時雖不一定要受五戒,但對於一個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來講,五戒是必須受的,沒有戒體,沒有持戒修行,如人「有形無神」,徒有佛弟子之名而已。通常,我們受五戒都是五條戒律一起受持的,但有些人怕自己有些戒條暫時持不了,怕犯戒,又很想受五戒,希望可以只受五戒之中的一部分,這樣可不可以呢?
  • 什麼是五戒的開遮持犯因緣?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區分?
  • 懺雲老和尚
    24歲,了因法師於大連商業學堂說法,上人往聽兩周,深感佛教哲理圓融,於是皈依佛門,成為三寶弟子。隔年,延請大連佛學研究會居士為父親誦《金剛經》,初聞梵唄,悲欣交集,加之善根增長,連續茹素四十九日。 26歲,隨大連市議員曲子源老先生前往瀋陽慈恩寺,於修緣老和尚座下秉受五戒,隨即毅然斷葷。夏季,於大連海濱靜修三個月,法悅十足。
  • 知識丨五戒詳解——總說五戒
    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受持五戒能獲大功德,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說:「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辨意長者子經》說:「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群生,善養物命,令眾得安;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四者誠信不欺於人,護口四過,不得貪欺;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乃得生天。」
  • 佛學常識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懺雲法師殺 戒釋名: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明安法師講菩薩戒|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今授菩薩戒,云何止有一師?既得戒己,稱誰為和尚耶?答:若準經文,似須二師。然《嚶珞》《地持》,並止一師。又《梵網》受法,傳自什師,載於義疏,亦止一師。所云請二師者,恐即是請佛菩薩耳!所云應如法供養二師,及弒二師成逆,則徧指比丘戒等二師亦可。這是藕益大師對「二師」的答疑解惑,我們要明了。
  •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後人託稱太上老君名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  受五戒不代表就要吃素,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是指不可以殺人,乃至不可因瞋、貪等煩惱,去殺害其他的眾生,而非專指不可以吃肉,不殺生戒跟素食是沒有關係的。(慧光法師)
  • 懺雲法師:修行著魔的時候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拜佛多了、打坐多了,他不能用空觀把那一切煩惱空去,而煩惱和佛號或持咒誦經攪在一塊,亂糟糟的,精神也容易出毛病。要是能空出一切,再去用功,較比好! 10. 利眾積德調身心-所以要是曾經有過精神病的人,或是現在多少精神有點異狀的人,就告訴他,教他多作些功德,利益大眾的事情;有這個德行,能調身心,這樣才好。大體如此。 11.
  • 且看拜《梁皇寶懺》的七大功德不可思議之處
    法會期間大眾每天上午誦持楞嚴咒,下午拜《梁皇寶懺》,晚上聖空法師為大家逐句開示《梁皇寶懺》。也許我們參加拜懺的機會有很多,但能聽聞法師如此詳細開示懺法的機會卻真的很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這個千載良機。聖空法師曾開示,在所有的懺法當中,《梁皇寶懺》是最全面的一部懺法,這個懺本集聚了每一部經典懺法的精華。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五戒是遠離一切惡法,生長一切善法的基礎,嚴持五戒,即為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聖果的所依處。戒是佛陀從大悲心中流露出來淨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離的根本保障。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以五戒通往人天的護照。五戒是做人的準則,若能受持五戒,則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學佛法中有著殊勝的功德,所謂戒為一切諸善功德住處。
  • 不受五戒與受五戒,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居士持一個五戒,這個並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裡邊不殺戒,對整個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傷害你。這是很大的一個力量了。那麼不偷盜,對整個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東西。我們很多人,他經常有這個觀念:我只要不做壞事好了,我也不要受五戒,受了五戒,犯了戒,還要下地獄、墮惡道,我不受,很自由,功德也有了,地獄也不去。好像兩全其美,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很笨。
  • 【佛教常識】佛教五戒1
    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謂戒有五也:○《大毗婆沙論》云:此五戒名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又名學跡。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又名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含識所資。殺。盜。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漸教通也。
  • 五戒
    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迴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瞋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痴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懟自起。故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故有劫數難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復然。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