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雲法師:為啥精進學佛修行反而還會生病呢?

2021-01-14 手機鳳凰網

為什麼精進修行還會生病?(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我在信佛,以至於出家之間,都很願意聽暮鼓晨鐘。

在二十三年前,我忽然間,聽說母親故去的消息,我無限地感傷、悲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此恩此德今生再不能報了,想起來無限地愁悵,不能最後儘自己的心,給母親養老、給母親送終,遺憾終身啊!這時候我就託人鑄鐘,鑄好了,我就開始叩鐘,希望超度母親,救拔母親的苦難。

聽說母親曾經想我,想得都是倚著門望,母親想得以至於想糊塗了。我開始叩鐘,又感覺普通禪門課誦叩鐘那些詞句不大很如法,所以我參考那個,改作現在這個,我自己叩。叩了之後,冬天天冷,那時候也不會在屋子裡叩,也沒有鐘鼓樓,我就在外面叩,風大我就受涼、感冒。感冒第二天漸好,晚間再去叩又重傷風。

因為常常晚間叩、受涼,我就得了過敏性的感冒,稍稍有一點涼馬上就感冒,一感冒就得一星期,不能像過去兩天就好。這時候很痛苦,以後我把鍾錘穿上繩子,就在屋裡扯打,不出去。現在建築鐘鼓樓、在鐘鼓樓裡打更好了,不用出去開門、開窗。

這時候我就感覺,我因為叩鐘還受涼,以至於變成過敏性的感冒,那麼說佛法不靈嗎?這時候我感覺這是自己的業障,大災還化成小災,給母親叩鐘絕對不能錯的,而是自己的業障,身體好的也不至於得過敏性的感冒。我就逆來順受,感冒就感冒,不過是過敏性感冒來了,連涼水洗手,都痛苦,這樣經過七年八年才漸漸好。

在十二年,我得過敏性感冒,經過十年、十一年之後,這才敢拜佛的時候吹電風扇。最初不敢,就是冒了一身汗,以至於頭上一把汗,抹成像水一樣往下甩,也不敢開電風。以後就敢開了,敢開了偶而天涼的時候,還要又變成感冒,漸漸久了就好,電風再扇,很少有得感冒的時候。以至於晚間睡覺,有時候我還開一開在屋子裡吹,也不至於感冒了。

這樣想,還是自己體力不充足,漸漸體力充足了,也就不感冒了。那麼過敏性的感冒是自己的業障,業障漸漸消除了,就不感冒了,現在就不那麼感冒,這是我的經過。我就感覺:我們為佛法無論自修、利人,決定是有因有果,決定是不錯的;而在這裡頭鬧病、受苦,那是自己的業障,就消這個業障,我再忍耐、再檢點、調養,慢慢、久久就好。當年一點不敢開電扇,有一點風就著涼,現在可以整天開,也不著涼。這樣子體驗,過去的怕風感冒,還是自己的業障;現在不受感冒,還是調身調心,漸漸久久了,體力充實,就不受這個感冒。這是講到因果、調身心這個意思,一點不錯。

在打鐘的時候,我就觀想父親、母親,以至於祖母,雖然是在故鄉,我現在打鐘,求佛力加被,我至誠恭敬之下,希望打鐘的聲音能傳到祖母,或者祖父,父母的耳朵,能超拔父母、祖母的痛苦。再觀想一切眾生也是很苦,好多人不能投生,聽到這個鐘鼓的聲,才能超度,這時候再給故去的亡靈、孤魂,加被回向,也希望他們能聽見這個鐘聲,能超拔地獄餓鬼之苦,往生極樂世界才好。

【法師簡介】懺雲法師,1915年誕生於遼寧安東(現丹東),家境富裕,自幼天性寬厚耿直。中學時赴日留學,後因照顧病重父親回國。24歲皈依佛門,後受五戒,為孝養父親做種種佛事。30歲禮澍培法師剃度,出家後即持過午不食戒直至圓寂。後只身前往廣濟寺受持具足戒。出家後親近倓虛大師、慈舟大師等教界碩德,1949年前往臺灣,聽講《梵網經》與《四分律》,嚴持戒律,精勤研習經律論。1956年,與弟子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觀音山創建印弘茅蓬。1966年,始辦齋戒學會,提倡叢林生活,著重五堂功課,教學天台唯識,行歸持戒念佛,由此培育正信青年無數。曾遊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北美地區弘法多次,於眾多寺院道場、學會及善信居士住處揭示佛法要義。2009年於南投縣水裡鄉頂崁村蓮因寺方丈寮安詳示寂,身無病苦,相貌如生。荼毗後現舍利極多。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上。

相關焦點

  • 懺雲老和尚
    例如:卅二歲於天津大悲院聆聽倓虛大師開示,謂學佛乃至辦佛法事業,需有大悲觀音之心腸;維摩居士之辯才;彌勒、布袋和尚能容之肚皮;金剛菩薩嚴正分明之面目。又如〈略述親聞慈舟大師數事〉有云:「民國36年,老人為天津監獄囚犯講地藏經,駐錫天津居士林。一日黃昏,老人自監獄講經歸,雲佇立門外迎接,隨老人至臥室,整理妥當,諸師退去。
  • 學佛修行也要靈活運用
    學佛修行也要靈活運用不管你修密,修禪,修淨都是好的,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了八萬四種法是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病,根據個人的根器對症下藥,末法眾生業重修淨土是最合適的,但有根器利的同修,他們適合修密,修禪,只要你對所修的有信心,修起來很順就是最好的,佛法是平等的,佛法要精修,專修,要一門深入
  • 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成就,為什麼不能呢?
    我們學佛之後,對於這些事情了解更深,過去生中行業不善,所以才感得這樣的果報。讀書明理、一般真正學佛的人,對待下人都非常厚道。我們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想,我們修學,哪一個不希望在這一生有成就,但是為什麼不能成就?實在是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如果我們用苛刻虐待別人這種手段來對付自己,道業沒有不成就的。過去、現代,我們看看,凡是有成就的人,對於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對別人能寬恕。
  • 懺雲法師:修行著魔的時候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
    修行著魔時可以用這些方法對治(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著魔的時候怎麼對治呢? 1.我們修行要發真誠心,如果是「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就不會著魔。 2. 精神寧靜——世俗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愛其人以至於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於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會分裂。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寧靜安定,就沒有這些事。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
  • 演道法師的修行理念及其心法
    1952年8月23日生於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1974年4月11日在福慧寺禮妙雲法師剃度出家,1981年元月1日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演道法師1980年隨海圓大和尚到靈光寺,從此護持佛牙舍利數十年。演道法師出家的那個年代,「那時人們對出家人有歧視」,所以,演道法師當年是偷偷出家。
  • 淨空老法師令人嘆為觀止的講經說法
    這是我見到的學佛人的現象。這個現象是滅佛。這樣下去,都在以身謗法,佛教就滅了。外面不學佛的不知道你們在搞什麼名堂,古怪的儀式,出來以後一臉的煩惱習氣不變。這是用身行來謗佛。老法師說出了正確的修行方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讀誦僅僅是把佛的話記熟,方便在生活中應用。受是落實,接受。持是保持不變,演說是表演,別人看著好就來問,才可以給他講說。
  •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你知道是哪一部經嗎古時一首白話詩:「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 ​(圓滿)【修行的魔障】07.魔事之起因(成觀法師)
    魔事之起因成觀法師 講述下面所要談的亦是相當重要的項目。什麼樣的人容易遭遇魔事呢?一、心不正者。所謂邪心學佛,這是指為了與人爭勝而修學。另外還有為求虛名、利益、權勢而學佛。譬如:道場裡面有很多職位,他來學佛是一心為了要得到其中的某些頭銜及地位。甚至還有為求供養、恭敬而來者。關於供養這一項,佛制只有出家眾才能受人供養,否則即不如法。你既要受人供養,即應出家才能成為眾生真正的福田,堪受供養。因此,若專業修行,為求如法,還是出家較好。如果沒有出家而受佛弟子供養,佛經裡面稱為賊住。
  • 【修行】李連杰:我為什麼學佛
    他覺得藝人很適合信佛,因為藝人最難面對便是由高峰跌下的壓力,佛教常說無常,今日擁有的東西,明日可能全部失去,他覺得這樣予藝人有心理準備。李連杰:7年前皈依拜師羅「貢桑仁波切」,篤信密宗。法名為「成就金剛」。特別前往青海閉關修行「往生淨土破瓦法」體會生死。據說此法會減少陽壽,但他認為自我修行可為死亡做準備,更能渡人。利智,平時也跟著他一起修法.
  • 火中金蓮非等閒——淺談在家居士修行的要點
    所以如果把出家人在寺院修行比作清水芙蓉的話,那麼居士在家修行則猶如火中金蓮了。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決疑品》中有雲「若欲修行,在家亦得。」這句話給了居士們修行成道的自信心。那麼,居士在家如何修行?我認為首先要有正信,《華嚴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要進入佛法的海洋必須以「信」作為第一步,只有對佛法起正當正確的信仰,然後再去認識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實踐。
  • 通靈居士果卿:為何此人念誦多年《地藏經》反而召至大難呢?
    他說自己一開始帶領妻子、兒子和女兒走上學佛之路,很快就戒了一切葷腥,自己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在了弘法利生和誦經上面,自認為很精進。學佛前買的新時興的錄放機,一共只看過四五盤錄像帶,到現在十年了,再沒動過。電視除了中央臺的新聞,其他文藝節目也基本沒看過。學佛給自己全家帶來的好處太多了,可以說近十年沒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發生,最大的好處是全家再沒得過病。
  • 且看拜《梁皇寶懺》的七大功德不可思議之處
    法會期間大眾每天上午誦持楞嚴咒,下午拜《梁皇寶懺》,晚上聖空法師為大家逐句開示《梁皇寶懺》。也許我們參加拜懺的機會有很多,但能聽聞法師如此詳細開示懺法的機會卻真的很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這個千載良機。聖空法師曾開示,在所有的懺法當中,《梁皇寶懺》是最全面的一部懺法,這個懺本集聚了每一部經典懺法的精華。
  • 明安法師講菩薩戒|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就是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精進地持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知所犯戒,深生慚愧,殷勤悔過。苦到禮三世千佛,「苦到」就是如苦到來,如溺水求救,如救頭燃般至誠急切,這樣禮拜稱揚三世千佛求懺悔,才可能有感應。否則,無有慚愧,馬虎禮懺,絕不可能懺除重罪。「三世千佛」,就是三世三千佛,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這是懺悔的對境。當然,我們也可以特別偏禮某些佛菩薩,比如八十八佛、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等。
  • 為什麼要禮拜慈悲金剛寶懺?功德意義何在?
    學佛行人若能依此懺文虔誠禮拜、慚愧懺悔,並檢討改過,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淨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自然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身心清淨,平安吉祥。本來拜懺之前,應該跟大家講三天懺法,因為拜懺是一個儀軌,我們當然要懂得,而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拜懺的意義;「懺」是懺前愆,對於過去所作的錯事感到慚愧、羞恥;而「悔」是發誓以後不再犯,即「不二過」的意思。
  • 淨空法師:「出家後我沒趕經懺,為亡者服務」
    看到學佛的,你怎麼會迷成這個樣子?到我學佛時,也有人這樣對待我,都是好心。好朋友,同事,甚至老師都說,佛可以學,不能迷成這個樣子,我出家,他說迷成這個樣子。可是事實勝於雄辯,二十年後再見面,態度變了,我們碰到時,你的路走對了。他想走我這個路,我早他二十年,他跟不上了。
  •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學佛還會遭橫死?印光大師說,是因為這個原因
    既然佛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出家僧人也不亂講話,那麼他們所宣揚的善惡因果的道理又該如何看待呢?圖片來自網絡淺談因果在臺灣,有一位名叫西蓮的學佛居士,他的父親就是常年學佛的在家弟子。之後老人學佛的心就開始退轉,再也不登山拜觀音了。西蓮居士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自己的父親如此虔誠拜佛學佛,卻還會有此事情發生呢?後來她讀了《印光法師文鈔》後才豁然開朗。
  • 學佛,修行的方法——一門深入
    學佛,修行,就要一門深入,一心一意專修,不要三心二意。今天修禪宗,明天修密宗,後天修內觀觀禪,或者再看到什麼其他法門很好,就去修其他法門,聽人說哪個寺院佛菩薩有靈性就去哪個寺院禮拜,這山看得那山高,心無所定,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佛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不同眾生的因緣而說得,總有一門適合於你。
  • 學佛必修「四正勤」,其中含有「四如意足」,那何為四如意足呢?
    學佛必修「四正勤」,其中含有「四如意足」,修行與生活中共同受用之法門佛教文化中,有三十七道品,其中「四念處」和「四正勤」都是修行中的基本法門,在上文講述的「四正勤」中還有一品叫「四如意足」,這些都是修行中的重要基本要點。
  • 大悲懺的神奇威力
    又作出像大悲懺法、大悲心咒懺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此懺依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量,使得眾生內在心裡的煩惱以及外在環境的磨難,因拜〈大悲懺〉而消除,同時能讓自他的修持及自他所發的弘願,都能圓滿成就。 很多年前因為一場業障病開始了與靈界的接觸﹐那一年臉上帶狀庖疹非常痛苦。我覺得患這個病比什麼都痛﹐就算吃了止痛藥還是痛。那時候﹐半張臉爛掉不敢出門不願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