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2021-03-02 東營天寧寺

殺 戒

釋名: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



制意:

一、由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此生結冤,後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珍貴之財物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次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須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輕重

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

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為逆罪。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又就:

一、能殺心(痴重、嗔貪次之。)

二、所殺生。

三、所用殺法。

罪報輕重不同。

 

開遮:開緣有三

一、為救多數之人。

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

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犯戒果報: 殺生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

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五、心懷恐怖。

六、惡夢。

七、眾生憎惡。

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持戒果報:戒殺

一、戒殺即為修無畏施。

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三、滅斷嗔心,蠲除熱惱。

四、少病、長命。

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

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七、解除怨結,廣結善緣。

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

九、於未來世,富貴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發願,則必往生淨土。(以下四戒例此。)

盜 戒 


釋名: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類分多種:

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訛賴取。六、抵謾取。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 


制意:

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

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因之以致失命。

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

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五戒悉同。)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偷盜故。

 

次第:

一、就十善業及十惡業,皆先殺次盜。

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

 

具緣:具六緣成犯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盜心。  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即為重物)

五、興方便。  六、舉離本處。

 

輕重: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

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

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開遮:開緣有五

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

二、己有想。

三、糞掃想。(即極賤之物。)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

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隨力所能,罰治

奪取,還所有主,不犯。

 

犯戒果報:偷盜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持戒果報:戒盜

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

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讚嘆。

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淫 戒

釋名:染情逸蕩,汙穢交遘,名不淨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淨行,是名邪淫。

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 



制意:

一、淫慾能系縛眾生,不得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

二、損自德行故,以染汙心看女子,越毗尼罪,何況身犯?

三、業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擾亂靜心故。謂慾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網故。經雲淫慾者,是眾魔境界。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淫慾故。

 

次第:

菩薩利他,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為先,因淫念染汙淨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為違背自利故。

 

具緣:具五緣成犯

一、是眾生。二、是正境。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五、與境合。

 

輕重:就心、境、數論,罪報輕重不同

甲、就心,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與尊重之人,乃親人犯淫罪重。

丙、就數:一、 暫犯即止。二、 數犯乃斷。三、 數犯數斷。四、 犯而久續。 (前輕後重。)

 

開遮:開緣有三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淨如佛,可開方便,否則不可。

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若犯手淫,或調戲婦女,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出家僧眾唯遮無開。

 

犯戒果報:邪淫

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三、得不隨意眷屬。 四、淫慾為因,生死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迴之苦。

 

持戒果報:戒淫

一、諸根調順,永離喧動。易修禪定,得真實慧。

二、人天尊敬,諸方讚嘆。

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友貞順,純潔無雜。又離於女人所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

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妄 語 戒


釋名: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亦攝惡口(罵詈語)、兩舌(離間語)、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

 

制意:

一、業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

二、誑惑人故。回惑人心,惱害他人。

三、閉善路,開惡端故。欲造惡業,妄語在先。

四、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

五、鬼神棄故。諸天鬼神,捨棄不護。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妄語故。

 

次第:

前三為身業在先,此為語業在次。然語業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

 

具緣:具六緣成犯

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起誑心。四、覆實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

 

輕重: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開遮:大妄語開緣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戲笑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噁心。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解除他人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犯戒果報:妄語

一、墮三惡道。二、多被誹謗。三、為他所誑。 四、言無人受。五、語不明了。六、種不得果。 七、口氣臭惡。

 

持戒果報:戒妄

一、口常清淨,如優缽羅香。(優缽羅為蓮花之一種,其花奇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

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

四、未來生處,恆聞如意音聲。

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酒 戒

釋名: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酒有二種: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僕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

 

次第:

前四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戒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具五緣成犯

一、是酒 二、酒想。 三、有飲心。四、無重病因緣。五、入口咽下。飲則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犯戒罪。

一、自飲犯五戒中酒戒。二、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輕重:

南山律祖云: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淨戒,焉啖羶臭,理不可也。今按吸菸,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開緣有二

一、 病時遍以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菸及食五辛。

 

犯戒果報:飲酒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持戒果報:戒酒

一、神智清明,恬靜安寧。二、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五戒的開遮持犯因緣?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區分?
  • 佛學常識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簡述盜戒的開遮持犯
    我告訴大家,只要你沒有把它拿走,就不算你犯盜戒,不管你心裡怎麼動,不管你心裡用了多少的心機,不管你想了多長時間,只要這個事實你沒有做,你就不犯盜戒。要知道,殺盜淫妄酒,這些戒律,這是小乘戒,只要你身不犯,你心裡再怎麼想,這都不算你犯戒。所以這些原理,我們要清楚。
  • 什麼是戒律的遮和開?
    要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己在各方面能不能適應出家人的生活,另外也要考慮一下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包括對僧團生活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們在書上看到的出家人的生活,跟現實中出家人的生活還是有距離的,如果你滿懷期待地看出家人的生活,想像自己出家以後如何如何,當你在現實裡遇到一點挫折,遇到跟自己的設想不一樣的情況,可能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我覺得出家的動機應該就是為了佛法。
  • 戒律裡是說不能養貓狗一切畜獸,但佛並沒說不能向畜生行布施救護
    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說,戒律裡面有規定,學佛的人不能養貓狗,不能養寵物,所以見到那些流浪貓、流浪狗之類的,也不能給它們飯吃,更不能收留它們,甚至見到它們還要把它們趕走!還有人說不能與三惡道的眾生結緣,跟三惡道的眾生結緣,這些眾生會把我們也拉下水,障礙我們修行,所以也不能和畜生結緣!
  • 關於佛教的戒律
    有的人信佛以後,就拿佛教的全部戒律要求自己、要求信佛的人、甚至於要求不信佛的人。這別老是拿眼睛看著別人。 其次,戒律有個適用範圍,要求在家人守出家人的戒律,就是錯用戒律,既不近人情,也不利於佛法的傳播。
  • 嚴持戒律,讀誦大乘是學佛的根基!
    通過讀經可以使我們明理明法,知因知果,這樣我們才不敢造作惡業,而是去努力完善自己,求出輪迴。初學的同修們最好從讀經入手,堅持早晚課誦,久而久之,你就會從經教當中學習感悟到一些佛法的妙用。佛教經典就是開啟我們智慧的金鑰匙。末學讀的第一部經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一部孝經,是我們每個佛弟子都應該學習的一部經典。
  • 佛教戒律略說
    佛陀時代,為了出家僧眾和在家信眾能夠身心清淨、和諧相處並最終得證道果,佛陀根據身邊弟子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事故,隨時提出、增減、調整行為規範,形成一系列戒律。佛陀辭世前告誡弟子:「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 學佛之人,應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戒律?犯了戒又該怎麼辦?
    持戒都持不了,想有禪定,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功夫也就開不了智慧。末法時代修行為什麼有教無行、難證果位?最重要一點就是戒持不了。戒持不了,身心不清淨;身心不清淨,只在那裡打坐,想開悟、想求智慧,都不現實。為什麼末法時代的人沒有禪定功夫?因為戒、定、慧三學缺了一個最基礎的——戒學。戒律不清淨,行為有染汙,身心自然不清淨,怎麼定得下來呢?
  • 《魔獸世界》7.35戒律牧師地下城大秘境手法介紹
    《魔獸世界》7.35戒律牧師... 魔獸世界7.35戒律牧師地下城大秘境手法介紹,相信很家都知道關於地下城秘境的刷法,那麼戒律牧師地下城大秘境手法是什麼?在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佛教戒律簡介
    1.在家五戒: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不論出家在家皆須遵守。2.在家八戒:八關戒齋的簡稱。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於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種齋戒法。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 談談道家的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軍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成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藥;說百病等等。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想爾九戒體現了老子《道德經》的宗旨。
  • 眼部遮瑕越遮越明顯? 眼部遮瑕你知道多少
    眼部遮瑕越遮越明顯? 眼部遮瑕你知道多少時間:2020-07-09 17:41   來源:昕薇美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眼部遮瑕越遮越明顯? 眼部遮瑕你知道多少 疫情期間,愛美的小仙女已經越來越注重口罩下的護膚啦,身為愛美達人的蘿莉!絕不認輸!
  • 從宗教儀式與戒律看道教的兩種傾向
    再看《道藏》三洞四輔中關於戒律和儀式的部分。其中洞真部,戒律有《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三洞眾戒文》等12種,威儀類有《太上玉清謝罪登真寶懺》等28種;洞玄部中,戒律類有《太上洞玄靈寶上品戒經》等12種,威儀類有《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及金篆、黃篆、玉篆儀式86種;洞神部中,有戒律類《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誡經》等7種,威儀類有《正一威儀》、《元門十事威儀》等26種;四輔中,太平部有《洞元靈寶道學科儀》等,正一部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經》、《
  •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簡單介紹一下。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不過皈依戒不屬於真實戒,藏漢哪一位高僧大德都未講到皈依戒的意樂、加行、究竟等,沒有像其他戒律一樣詳細分析。也有些人說:皈依戒和居士戒有很大差別,皈依只是自心的一種意識,居士戒則是依靠真實的儀軌圓滿。克主傑在《三戒論疏》中嚴厲駁斥了這種觀點,他專門引用佛經教證說:皈依也是一種戒律,凡是守皈依戒或五戒者,都是真正的居士。
  • 專訪界詮法師: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
    答:在中國佛學院學習時,有關戒律的課程很少。但是各位授課法師、老師在講課時,都一再強調戒學的重要性。戒是三學的總綱,無戒不生定,無定不發慧。三藏中,律藏為其中之一。知道了戒律的重要性,心想作為出家人,卻不知佛陀所制定的律法以及僧團制度,總是覺得非常遺憾。當時,只是抱著這麼一種心態去學律的。至於教團不振、行持不力,是在學律過程中才體會到。
  • 《七大罪 戒律的復活》戒律都是用來打破的吧。
    神啊,魔啊,什麼的,都是像律法一樣無法撼動,完美且無情,所以叫戒律,或十律吧。這跟現實生活很像。估計作者也是看透了這一切的虛幻,才創作了此番劇。劇中每一次看到七罪,或別的,因為情感,展現出了軟弱的一面,就覺得仿佛看到了自己。我知道,我因自己的感情而常常犯下錯誤,猶豫不前,或者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