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盜戒的開遮持犯

2021-03-02 佟愛國老師

恭錄自佟愛國老師2017年8月21日淨土正果講堂第31期網絡問答

學生提問:尊敬的佟老師,您好,感恩老師一直以來為大家答疑解惑。弟子受了五戒,但是對於盜戒,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盜心。突然起來的一個念頭,是盜心嗎?比如,我在公司上班,當我用公共物品的時候,有時候,就突然起一個念頭,「我在盜這個東西」。如果,我在起這個念頭的同時移動了物品,我是否犯盜戒?弟子曾經去尋找過答案,可是沒有找到。感恩佟老師。

佟老師答:這個盜戒,犯盜戒,這裡也會有一定的標準。當然這個標準,必須得有盜心,沒有盜心不算。這個有盜心,而且你確實把這個東西給取走了,給盜走了,這樣你就犯了偷盜。

如果你光是有這個盜心,光是把它的位置給移動了。比如我想偷盜這一張紙,我剛想偷的時候,把它拿起來了,剛到這裡,想想「我受了不偷盜戒,這個我不能拿走,我不拿走」,那這算不算犯了盜戒呢?我告訴大家,這不算犯了盜戒。因為你沒有把它拿走,而且拿得也不遠,這個時候,你又把它放回這裡了,這樣一來就不算盜戒,不算犯盜戒。如果你把它拿走了,拿得很遠了,這就犯盜戒了。你就既有盜心,又偷盜了這個物品,確實把它拿走了,而且已經拿遠了,這就犯了盜戒。

所以大家如果觀照不到,真是把別人的東西確實給拿走了,剛要拿走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了,要記住,趕緊把它放到原位,這個時候不算你犯盜戒。

但是,也有一種情況,如果你在某一處看到一個包,你覺得這個包,「這是誰丟的呢?我得把它拿著,看看誰找,我把它送給誰。」雖然你拿得很遠了,你在找這個人,但是這也不算你盜,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偷盜的心,你沒有想把這個包竊為己有的心,而是一份好心,在為它找主人,這個也不算犯盜戒。

另外還有一點,我確實拿了朋友的東西,或者親人的東西,我覺得這是我的親人,就像一家人一樣,朋友的,我用他這點東西,這是很正常的。並不是什麼大的東西,給對方造成大的損失,比如借一些用具用一用。或者這個東西,我覺得是我朋友的、親人的,我用一用,我用了也沒有關係,就像自己的一樣。當你這樣用的時候,這也不算犯盜戒。因為你這裡,有一個作親厚想,就是親人感情都很深厚,就像用自己的一樣,這個時候不算犯盜戒。

因為,當你一作親厚想的時候,這裡就等於沒有了盜心。但是這只是普通的一些事情,如果特別貴重的,事情比較嚴重的,你不能作親厚想。比如作親厚想,「我把他家的保險柜,我給撬開吧,撬開,裡邊有點兒錢,我拿著給用吧,我也作親厚想」,這就不成立了。這個時候,你就等於犯了盜戒。所以這個佛法,在這個生活當中,它是活的。我們只要了解到它的原理以後,我們就好辦了。

另外還有一種,比如這裡有個手機是別人的,「我特別特別喜歡這個手機,我就想把它變成我自己的,我就想把它偷過來,我自己用。但是,我受了五戒,我不能拿,可是我非常想拿。」然後到最後,非常想拿,想了幾個小時,甚至打了好幾個小時的主意,我怎麼樣把它給偷過來。到最終還是放棄了,沒有拿。那這算不算犯盜戒呢?我告訴大家,只要你沒有把它拿走,就不算你犯盜戒,不管你心裡怎麼動,不管你心裡用了多少的心機,不管你想了多長時間,只要這個事實你沒有做,你就不犯盜戒。

要知道,殺盜淫妄酒,這些戒律,這是小乘戒,只要你身不犯,你心裡再怎麼想,這都不算你犯戒。所以這些原理,我們要清楚。

我想在未來有時間的時候,把一些事情忙得差不多的時候,我會在這個戒律方面,給大家把每一條戒好好地講一講,這裡的開遮持犯。當我們懂得這些道理了、原理原則了,我們在生活中就比較活了。不管怎麼樣做,這個很活的情況下,但是還不犯戒。因為我們清楚,怎麼樣是犯戒,怎麼樣是不犯戒。

就像交通規則一樣,我們學了交通規則以後,那我們就很大膽地在公路上來回地行走,不管我們怎麼行走,但是我不會違背交通規則,這就成。等以後有機會,我給大家好好把戒律再講一講。在道場裡,我也會成立一個戒律班。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五戒的開遮持犯因緣?犯戒和破戒是否有區分?
  •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佛學常識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五戒表解-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
    何為五戒的開、遮、持、犯受戒歌明蕅益大師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盜 戒釋名: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類分多種: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訛賴取。六、抵謾取。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制意: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 懺雲法師:五戒詳解—何謂開、遮、持、犯
    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本文參照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受戒緣集篇》中對十三重難、十六輕遮的解釋,並查閱諸律中制定遮難的緣起及意義,大致學習一下僧中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前言寫本文的緣起,是筆者陪著學院新招收的2007級學僧中22名未受戒者,前往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求受三壇大戒。其間與同學們朝夕相處,各位同學經常向我諮詢一些問題,例如:受戒前所問「遮難」是什麼意思?
  • 佛弟子非分之財不可貪,小便宜一貪就犯盜戒(妙蓮老和尚)
    摘錄自《五戒是良師》第二條:不偷盜戒二、盜戒微細須防犯盜戒很微細,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講好的樣本是值十塊錢,到交貨時,你拿七塊錢的貨品充當十塊錢,這就盜了三塊錢。佛弟子非分之財不可貪,小便宜一貪就犯盜戒。又像欠人錢,對方忘記了,你明知卻不還。或好朋友把賤財、貴重物品等寄放你那兒,朋友死後,你把財物藏起來,也是犯盜的。你既是他的好友,就應該將此遺款以他的名義做功德。你做店員賣了東西收了錢,沒有把帳記上去。別人請託你代繳錢,你沒繳。故意借錢物不還……,這些都是犯盜戒。
  • 佛子當了解戒的內容,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
    之所以稱具足戒,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使比丘、比丘尼離一切應該遠離的身語業,二是受戒時,要具足人、法、事、界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同時,佛教戒律又規定未受具足戒者,不得閱讀、旁聽具足戒的內容,可見對具足戒的尊崇,此處只能作簡要介紹。據《四分律》所載,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比丘戒分八大類1.波羅夷,共淫、盜、殺、妄語四根本戒。
  • 常識 | 戒定慧三學
    佛法的修證概括來說,即是戒定慧三學,也叫戒定慧三無漏學。
  • 什麼是戒律的遮和開?
    問:什麼是戒律的遮和開?答:「遮」是遮止、不要這樣。「開」是指特殊情況下可以例外,如妄語。妄語可以開,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開呢?如果你的妄語對對方不會造成損害,而是出於善心、出於愛護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開。比如有一隻鹿被獵人追趕,從你面前跑過去,獵人追過來問你鹿逃跑的方向,你告訴他相反的方向,這時你不犯妄語戒。
  • 【誦戒日】-菩薩戒誦戒儀式(音頻+文字)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三婬戒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 《梵網經》十重戒相
    第八章 律宗初探第八節 菩薩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 (四)《梵網經》十重戒相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主劫賊物,一件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心,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進入壇場,依師受,決心攝持戒法,是為受既發願心,稱題修行,盡此一生督察護持,不令其段失,始終與邸心一致,便是隨成。詳細加言,戒相共有八種:三板依五戒、八關戒、十戒、式又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落薩戒。
  • 【一真法界】持清淨戒,離生死海
    5月9日,「戊戌春靈隱寺三壇大戒法會」進入第十五天。受沙彌戒後,戒子們又開始了緊張的學習。戒子們演練「供十師齋」修福,是我們得戒的根本。在佛教的傳統儀軌裡,最殊勝、最簡單的修福方式,就是供養。我們受比丘戒的時候,是由三師七證來傳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