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十重戒相

2021-02-20 準提書院

第八章 律宗初探

第八節 菩薩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

 

(四)《梵網經》十重戒相

  第一殺戒,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嘆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主劫賊物,一件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心,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護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應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酒是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眾過戒,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噁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釘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十謗三寶戒,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以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法概要》第八章

 
明暘法師著述

相關焦點

  • 《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的基本常識
    大安法師:我們東林寺授的就是《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大家一定要了解戒律的基本常識,這個戒是通出家、在家的;出家人可以受,在家人也可以受。那麼在家人受的有些戒要求是不同的:出家人是要不淫,在家人只要不邪淫就可以了。
  • 《梵網經》為何是漢地傳授大乘戒最有權威的典籍?
    《梵網經》者,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沙門僧肇作《梵網經序》中說:「夫《梵網經》者,蓋是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是以如來權教雖復無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為指南之說。」隋朝後即被作為大乘律而受到重視,並成為中國漢地傳授大乘戒最有權威的典籍,為大乘各宗所通用。
  • 梵網經懺悔行法(藕益大師)
    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便得滅罪。此金口明訓也。故知法華方等大悲佔察等種種行法。雖各有滅罪得戒功能。而於犯十戒者。仍須別依梵網行法。方使標心不泛。所謂如從地倒。還從地起。又此經所明千裡無師。像前自受。但云當以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而不雲苦到禮三世千佛。
  • 何為三昧戒?
    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缺而不書。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大日經》〈具緣真言品〉所列舉之四重戒『三昧耶戒』語出《大日經》〈具緣真言品〉所列舉之四重戒,即︰
  • 無論你修任何法門,最不可缺的就是學戒,如不學戒修聖法,猶如盲人過木橋,不要作戒盲喲!
    因此《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噁心。』據《梵網經》內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於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 【誦戒日】-菩薩戒誦戒儀式(音頻+文字)
    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依經題《梵網經佛說十重四十八輕戒》,至最後回向。戒條名稱:如第一殺戒,不須誦,直接誦戒文,從首至尾。)功德回向上來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真宰、土地靈聰,各軫威神,安邦護法,今上元首,領導有方;文武百官,廉政為民,師僧父母、善惡知識、十方信施、法界眾生,承此善根,具登彼岸。
  • 虛雲老和尚:菩薩戒是體,比丘戒是用,內外一如,則身心自在
    叢林布薩,一個月內黑月白月兩回;《梵網經》、《四分戒本》,每月本來都要誦兩次。今只半月誦《梵網經》,半月誦《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語布薩,華言淨住、善宿,又曰長養,謂每月集眾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也。佛觀一切眾生,苦惱輪迴,背覺合塵,習氣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眾生斷除習氣,背塵合覺。佛所說的戒律,梵語稱毗奈耶,華言曰滅,或曰律,新譯曰調伏。
  • 以血書經的普超和尚
    眾僧齊呼佛號,梵鍾悲鳴的哀普縈繞在匡山和蠡水的上空。至今98年過去了,普超禪師墓上的青草萋萋,但大和尚的名字依然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他用自己的鮮血寫成的《華嚴經》,已成佛家瑰寶。面對血經,後人常常會進行深深的思索和無窮的感嘆。1946年5月8日,江西一代名歷史學家吳宗慈在海會寺閱看了普超禪師血書的《華嚴經》後,揮筆寫下了題識:「刺血以寫經,此血永不滅。念此苦心人,痴絕亦慧絕。
  • 十善業道經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此六十位是:三漸次位、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與《菩薩瓔珞經》則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此中「十信」為凡位;住、行、向為「三賢位」;十地為「十聖位」;《大智度論》所明者,為從十住開始,共四十二位。)因為菩薩的修證有種種差等,故稱為「諸菩薩」,義即:各種階位之菩薩。
  •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 《佛說十善業道經》
    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1—經題釋義及進入中國流通的曲折經歷
    此經又簡稱《大佛頂經》、《楞嚴經》(注意,《首楞嚴三昧經》是另一部經的名字)。這本經典,全面開示了最究竟、最堅固的信、解、行、證的成佛修行方法。此經「大佛頂」三字需要重點筆記。這個經名,蕅益大師在《楞嚴經玄義》註解極詳,現摘錄一部分:「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體也。
  • ...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十不善業道經》的善惡觀
    在漢譯佛經當中,對十善作比較系統闡釋的有唐代實叉難陀所譯《十善業道經》和宋代日稱等譯《十不善業道經》。二經不僅列舉何為十善、十不善,還指出做到十善的善行和做出十不善的惡行會遭遇怎樣的善惡報應,歷來受到佛教界的重視。
  • 佛說十善業道經 全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大妄語
    今因存有貪求名聞利養之心,妄起邪見,口出誑言,犯大妄語戒,則前斷淫,斷殺,斷偷等戒行盡失,已經沒有成佛的希望,故言:「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梵言魔羅,譯為擾亂,障礙,破壞,奪命等義,因為煩惱魔能擾亂人心,五陰魔能障礙人修道,天魔能破壞人善根,死魔能奪人性命。修行人貪求名聞利養,求他人尊重自己,是愛魔,妄起邪見,自言證聖,是見魔。「所謂未得謂得」以下,是展示其大妄語的行相。